分類
糖尿病衛教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拒絕含糖飲料,趕走慢性病

撰文/林玫妮

圖表提供/劉奕醫師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臺灣屬於海島國家,每逢夏天既炎熱又潮濕,讓許多人養成了一天一杯手搖飲料的壞習慣,久而久之,各種不適症狀紛紛出現,但要戒掉飲料卻又如此困難,是否有方法,能夠在喝飲品之餘,又能兼顧健康呢?

從生活中減糖

萬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奕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一般成人每日所攝取的游離糖份,不得超過總熱量的10%,例如每天需要攝取2000大卡的熱量,一天就不要吃超過200大卡的游離糖份。

但是,一杯手搖飲料的糖份,往往遠遠超過了每天可以攝取的量,為了健康著想,若有各種慢性病者,如糖尿病,就應該徹底拒絕含糖飲料。劉奕醫師補充,每人每日所需的熱量,大致可以用體重直接乘以30來計算,然後游離糖只能占其中的10%,這樣就能算出自己可以攝取的糖份量了,建議喜歡吃甜點、喝飲料的人,能先養成減糖的習慣,例如本來喝全糖,再慢慢改為半糖、微糖來做調整。

甜蜜的陷阱

事實上,不只手搖飲料或是甜點裡面的糖份,在某些酒類中,也多多少少含有看不見的醣類。因此,劉奕醫師提醒,除了上面提到的糖尿病之外,像是有痛風的患者也要小心,避免尿酸過高,症狀發作;另外像結石的患者,糖容易使血糖變高、尿量變少,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此外,許多人外表看起來瘦瘦的,卻在健康檢查的時候,被診斷出有脂肪肝的問題。這個事實告訴我們,長期接觸糖類即使外表看不出來,也依舊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不容小覷的影響。

同場加映:熱量公式參考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糖尿病衛教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牙周病淺在危機:暴斃?

撰文∕林玫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家都知道牙周病的可怕,想到有一天,牙齒有可能掉光,就心生畏懼。近期,有些報導指出,如果牙周病控制不良,未來將會有暴斃的風險,此話題一出現,立刻造成了許多人的恐慌,掉牙就算了,竟然還有危害生命的危機,而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又有多高呢?

慢病性為主因

雙和醫院贋復假牙科主任林錫奎表示,有些國外的研究,的確指出牙周病和某些心血管疾病有關。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代謝症候群等慢性病者,若同時患有牙周病,可能會使這些慢性病變嚴重,甚至引起暴斃。但,林錫奎醫師強調,誘發暴斃的並不是牙周病本身,而是上述的這些慢性病,因為長時間的控制不良所導致,和牙周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拔牙不見得是壞事 

  

然而,年長者因為各器官或關節的退化,要他們像年輕人一樣,非常仔細地將牙齒清乾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本身又有其他的慢性病,萬一罹患牙周病,便更令人擔憂了。

林錫奎醫師指出,倘若因為退化,已有齒牙動搖的情況出現,其實將部分牙齒拔除,不見得是一件壞事。因為,要有牙齒才會有牙周病,如果要年長者為了預防牙周病,辛苦地照三餐清潔那些搖搖欲墜的牙齒,對他們來說,想必更是一種無形的壓力,這時若拔掉不好的牙齒,配戴全口假牙,或許還能提高一些生活品質。不過,此方法並非人人適用,有相關困擾者,還是要找牙醫師確診,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才是。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糖尿病衛教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攝取豆類食物,補充優良蛋白質

彙整整理/Flora

摘自/《血糖〈糖尿病〉完全控制的最新療法》井藤英喜著/新自然主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蛋白質又可區分為「動物性蛋白質」 及「植物性蛋白質」 兩大類。魚、肉類屬於動物性蛋白質食物,而大豆和豆類製品則是植物性蛋白質的主要來源。穀類等植物性食物也含有植物性蛋白質,但仍以大豆、豆類製品的含量最突出。

大豆、豆類製品是植物性蛋白質的寶庫

已知大豆含有多種蛋白質(胺基酸),其中包括九種必需胺基酸。值得一提的是,大豆蛋白中另有一種含量特別高的必需胺基酸——賴氨酸。賴氨酸具有非常多的功效,除了可以增強肝功能、促進發育、提高注意力以外,還能夠刺激葡萄糖的代謝。這一點對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而言,可說作用極大。

大豆、豆類製品是集多種功效於一身的食物





除了蛋白質之外,大豆、豆類製品同時含有許多對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患有正面作用的成分。

例如大豆異黃酮能夠改善骨質疏鬆症,有助於降低高血脂和癌症的發生機率;大豆卵磷脂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大豆皂苷可以消除自由基,進而可預防動脈硬化;大豆油含有的亞麻油酸可有效降低血中膽固醇,抑制動脈硬化的進行。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糖尿病衛教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糖尿病,血糖這樣控制,併發症不上身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家都知道,一旦罹患了糖尿病,好好控制血糖就成為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控制得好,身體輕盈無負擔;控制不好,惹來一堆併發症。到底何謂最正確的糖尿病治療方法呢?

images_2018_01_10_10_14_32_53_water.jpg

規律服用藥物+胰島素注射

亞東紀念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江珠影表示,以人數佔絕大多數的第二型糖尿病來說,降血糖藥物的功效是經由各種不同的作用機轉,藉此來控制血糖。有傳聞表示,長期服用糖尿病藥物會增加肝腎的負擔,無法代謝、甚至有洗腎危機,其實並不正確。

只要遵從醫師囑咐,在正常劑量下使用,將血糖控制在治療目標的範圍內,能減緩腎病變的發生。若本身肝腎功能不佳,醫師也會根據病患的臨床狀況處方最適當的降血糖藥物,因此遵照醫囑服藥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有些人認為,如果開始注射胰島素治療,就必須注射一輩子,一停下來就會危害生命安危。江珠影說,這方面得視臨床狀況而定,有些初次被診斷糖尿病的患者血糖過高合併一些高血糖的症狀如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輕,一開始以注射胰島素來治療,可以很快緩解病患不適的症狀,待血糖控制較穩定之後,醫師會評估是否可改用口服藥物來控制血糖。

images_2018_01_10_10_14_32_93_water.jpg

澱粉類食物,能吃嗎?

江珠影醫師建議,糖尿病人應多攝取高纖蔬菜,選擇低脂肪並避免單醣與精緻類的糕點等等。

再者,有糖尿病就不能碰澱粉嗎?江珠影醫師說,其實只要注意份量,澱粉與醣類都可食用。最後就是運動,每週最好可以運動3至4次,每次時間30分鐘即可,時間最好在飯後一個小時左右,效果最佳,例如:快走、游泳、慢跑,這類較溫和的運動,相對的也較適合糖尿病患者從事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糖尿病衛教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運動是健康的根源!穩定血糖從運動開始

彙整編輯/Yukie、摘自/《糖尿病不可怕!穩醣靠自己45招:新陳代謝第一名醫教你遠離截肢、失明、洗腎併發症》林款帶著/三采文化、圖片來源/三采文化、Shutterstock

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我看診坐的位置要離前面掛號櫃台的窗戶那麼遠,每看一個患者,就要起身一次拿健保卡。我都會回答:「這樣才會強迫自己站起來活動一下,也不會坐太久」。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為什麼不要坐太久?根據國外最新的研究觀察,縱使平常有運動習慣,但只要坐的時間越久,被糖尿病糾纏的機率就越大。研究中發現,每天多坐一小時,就會多22%的機會得到糖尿病。另外還有一個發現,罹患糖尿病的人比沒有糖尿病的人,每天平均多坐二十六分鐘。

從這個研究可以觀察到,坐得越久越有機會得到糖尿病,但不能推測說坐越久就一定會得糖尿病。可見得適時地走動,才能降低糖尿病發生的機率。

所以下次就不要再問我,為什麼每看一個患者就要起身,因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是遠離糖尿病的好方法。

有氧運動最適合糖尿病患者

運動在降血糖過程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容置疑的,但要怎麼運動最有效率,一直是研究的焦點。

運動可以改善肌肉對胰島素的作用,促進肌肉對葡萄糖吸收的效率,達到降低血糖的功用。因為當對胰島素反應不佳時,就會產生所謂的「胰島素抗性」,縱使胰島素分泌量夠,肌肉仍無法有效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也會導致血糖上升。運動對血糖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善「胰島素抗性」。

03_04_278_02_water.jpg

糖尿病患者養成運動習慣有許多好處:

  1. 改善胰島素作用效能

  2. 降低血糖值

  3. 減除體脂肪達到減重

  4. 增強體適能

  5. 改善心肺機能

  6. 預防慢性併發症

  7. 調節壓力

  8. 預防自律神經失調

運動又可分為有氧運動跟無氧運動,哪一種對降血糖的功效較好?

糖尿病患者的運動應該以有氧運動為主。因為無氧運動不能有效利用脂肪,無法改善胰島素抗性,會造成脂肪酸代謝物的累積,因此無法發揮降血糖的功用。反之,有氧運動可以改善胰島素抗性,達到降血糖的效能。諸如快走、慢跑、體操、室內腳踏車……都是不錯的選擇。

03_04_278_03_water.jpg

游泳,老少咸宜、胖瘦皆宜

在這麼多的運動項目中,游泳是適合所有年齡與體型的運動。因為水中有浮力也有阻力,即使是年齡大的長輩或是肥胖的人,就算不會游泳,也能在水池裡走,一方面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又能減輕脊椎與膝蓋的壓力,避免關節痛發生。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糖尿病衛教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糖尿病專科醫師給患者的「飲食」與「運動」建議

彙整編輯/Yukie、摘自/《糖尿病不可怕!穩醣靠自己45招:新陳代謝第一名醫教你遠離截肢、失明、洗腎併發症》、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糖尿病飲食控制

臨床上所見,病人的血糖之所以無法控制得宜,主要原因都是出在「飲食」這一塊。可能是病人與家屬搞錯了食物種類,明明是富含醣分,應該被歸成「主食」,卻把它當作是蔬菜一樣放心吃。

現在多數人都已經知道地瓜、馬鈴薯屬於主食,但富含澱粉的南瓜、玉米、山藥、牛蒡,還是有不少人會搞錯分類,以為它們是一般蔬菜。

低升糖系數食物的陷阱

,也是讓病人血糖失控常見的原因之一。再來,美食誘惑太多也是一大問題,例如經過宣導,大家慢慢知道含反式脂肪的食物對健康沒有好處,但炸雞攤、烘焙麵包店還是生意興隆,原因就是那股食物的香味,讓大家拒絕不了。

而糖尿病患者的飲食控制不只要注意醣類(糖)的攝取,蛋白質、油脂的攝取量、質都要同步注意,說簡單並不簡單,但只要願意配合醫師的囑咐來做,說難也不難!

對第2型的糖尿病患者來說

,肥胖是致病因子。我有個病人胡小姐,試過飲食控制、運動、藥物、扎針等方法減肥,雖然曾經變瘦,但都又溜溜球似的胖回來。所以我給她一張「七日飲食記錄單」,並交代她不用天天量體重,一週後她準時回診,飲食記錄做得很完整,更重要的是體重竟然少了1.5公斤!

只要確實記錄飲食(吃些什麼、吃了多少,且用餐完畢馬上記錄下來),戒吃零嘴、消夜,隨身攜帶牙刷和牙膏,吃完東西後就馬上刷牙,藉由這些小習慣,來降低總是想要吃東西的慾望,都是可以管理體重的小撇步。

03_04_277_02_water.jpg

運動習慣

糖尿病患者去運動是件很好的事,但一定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事前做好評估,不能平常都不動,突然間心血來潮就一下子運動四、五個小時大半天,這樣反而會容易出問題。

只要做好準備,糖尿病患者一樣可以去進行長時間的運動,例如爬山,隨身帶著身分文件、可能需要補充的食物和水,糖尿病患者跟一般人一樣都能享受爬山的樂趣。

03_04_277_04_water.jpg

糖尿病患者只要把握一個原則──規律

不管是你的飲食、睡眠、工作、運動、治療等等,讓身體各方面處於固定的節奏,血糖就比較能控制住。以運動來說,不能突然去做激烈運動、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才能避免危險,並真正獲得運動的效果。

如果真的有徹底做好運動,用藥量是可以減少的!但這一定要經過醫師的診斷,切勿自己覺得有運動了、量血糖都很穩,就任意減少用藥。

以運動來控制血糖,效果絕對比吃藥好

運動可以增加人體的心肺功能、代謝速率、減少體脂肪,而且沒有副作用。但很多病友無法養成運動習慣,總是一邊想靠藥物控制血糖,一邊又抱怨藥物有副作用。說真的,醫師也沒辦法。真的想要減少吃藥的痛苦又把血糖控制好,那就多站起來動一動吧。

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達到預防糖尿病上身的效果。很多人抱怨沒時間,但其實只要有心根本就不難,只要少看電視、少滑手機,運動的時間就可以挪出來,甚至也可以邊看電視邊運動!

對銀髮族而言,不宜從事太激烈的運動,而走路、甩手、游泳都是不錯的運動方式,每週應運動三∼五次,每次約三十分鐘以上。若是膝蓋有退化性關節炎的長者,可考慮游泳或做甩手運動,每天動一動,比較不會得各種慢性病。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