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無心插柳卻水到渠成,王寶村繽紛的植物染世界

文.攝影/賴麗秋

王寶村繽紛的植物染世界

這次拜訪的是從國中國文老師退休的王寶村,植物染可以說是她的最愛,但是除了持續植物染的學習與創作,王寶村的手作點心,在朋友圈可是愈來愈有名,現在甚至有凌駕植物染之上的態勢。雖然她說這真是始料未及、無心插柳,但是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有了準備,剩下的不過是等待時機到來而已,王寶村所謂的無心,可是早已經默默準備好了呢!

王寶村擔任教職27年,在50歲那年退休,雖然比一般退休年齡早了許多,但她還是決定退休。她說:「之所以會想退休,是因為自己曾經教過的學生都已經要進學校來教書了,同時還有許多流浪教師,我心想著還是退休,把機會給學生吧!」王寶村繼續說著:「當然,明星學校教學壓力也大,還有現在的學生都喜歡年輕老師。」於是王寶村在50歲便早早退休了。

退休之後的王寶村,心想自己還年輕,於是認真地去上了很多課,課程從莊子到古典音樂欣賞都有;她也當志工,把時間排得滿滿,覺得這樣的日子也不錯。至於她與植物染的結緣,是一段很奇妙的過程。

驚豔植物染 從此一頭栽入

約在民國100年時,剛好是王寶村退休10年,那時有個朋友介紹她去台北市仁愛路附近巷內剪頭髮,還告訴她只要她去了,一定會對那裡客廳的擺飾感到興趣;她當時心想:「什麼地方啊!剪個頭髮5分鐘要700元。」700元在當時可是非常貴的。姑且抱著看看的心態,王寶村去了。

走進公寓二樓推開門,她驚聲連連,屋內所有的擺飾如桌巾、桌旗,擺飾等,都是這位美髮師自己染的作品。王寶村看了以後非常喜歡,於是問了,她可以學嗎?剛好就那麼巧,那天正好是植物染課程開課的第一天,王寶村問了還有名額,於是立刻報名。就這樣,她的植物染之路開啟了,至今已經邁入第8年,她仍然持續上課學習中。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缺牙該怎麼補?掌握要領從「齒」健康

文/陳珮珊

牙科治療後,基於美觀及功能性,病人常會有裝假牙需求,但何時該裝?該裝什麼?該找誰裝?您的抉擇將會帶來不同結果。學習了解假牙知識,充分與醫師溝通,才能為自己的牙齒找回第二春,讓自己可以好好吃,吃健康,也維持面容整體美觀。

做假牙選完美時機 缺牙不補問題多

什麼情況下需做假牙?當牙齒蛀得嚴重、缺損或受到撞擊破損等狀況,經牙科治療完成後都會需要做假牙。

不過每個人對缺牙的看法和心態大不相同,華美牙醫診所院長管中陵說,有些病人比較謹慎,缺了牙就想立刻補上,但實際上,拔牙後傷口癒合需要時間,且癒合過程中會向下吸收,若直接做上假牙,一段時間後假牙和牙齦會產生間隙,容易塞東西造成二度蛀牙

因此,應在醫師評估的最好時機才裝假牙。至於大而化之型病人,缺牙但還能吃就撐著不補,卻不知缺牙不補會有「牙嵴吸收」的情況。

牙齒齒槽骨是因牙齒的存在而存在,牙齒正常扣齒撞擊,能將力量傳導到骨頭內刺激骨細胞再生,缺牙後失去刺激就會漸進性萎縮。這種情況女性比男性更常見,且女性停經後因骨質疏鬆萎縮更明顯。缺牙也會導致「牙齒位置改變」,一是鄰近牙因阻力小會往缺牙處傾斜;二是會讓相鄰牙間隙變大。

我們的牙齒會因為咀嚼而磨耗,但也會愈長愈長。牙齒長長是由骨頭將牙齒被動式漸進推出,稱為「萌出」,是種磨多少就會長多少的代償性功能,若下側缺牙,對側牙齒沒磨耗但有被動型萌出,就容易慢慢長進缺的位子,與相鄰牙間隙也會變大,易造成食物堆積而有二度蛀牙或牙周病風險。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你若盛開 清風自來

文/晏子萍

攝影/劉威震

細細品味高愛倫的著作《此刻最美好》,字字句句讓人心緒綻放如花,她對人對事用心體會,用情珍惜,這一位不僅有才情更有溫度的女子,讓我們初見面,就折服於她的活力與熱情。採訪當天,為方便我們拍攝,高愛倫貼心地多帶了好幾件衣服,皆是用色明豔、活潑而不拘謹的衣著,她配合著攝影師的指令,舉手投足之間充滿自信,恍若她筆下的大明星。在一個午後的訪談中,她有如多年的朋友、熟稔的鄰人,從容自在、句句真切,讓我們度過一個開心的下午茶時光。

文采四溢 雲霞滿紙

書寫是我最有信賴感的溝通模式,就好像立下字據,讓對方也有安全感,表示我說的話我都認帳,但是,記性和記載的內容偶爾也會產生落差。」高愛倫自謙並非一個作家,只是一個將文字串聯起來的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提筆為文,連念書的學費都是自己寫《小說報》賺來的。

來自南部眷村的高愛倫是空軍子弟,在那個經濟匱乏的年代,是什麼樣的滋養讓她成為一位妙筆生花的記者?「除了自小愛看書之外,我受父親的影響很大,他是一位軍人,可是文筆很好,也寫得一手好字。」身為家中老么,深受父親的寵愛,高愛倫表示,父親自4個孩子年幼時即耳提面命,讓他們知道,4個人就如生命共同體,一定都要相互幫助與承擔。父母親婚姻幸福、鶼鰈情深,雙親與手足之愛,是高愛倫人格特質的塑造者,也因此讓她對任何人往往顯現無私的善意與旺盛的熱情。

下筆良善 不議人非

「小時候作文『我的志願』,我有2個志願,一個是寫小說當作家,另一個就是做記者,這是2種迥然不同的工作。當記者要追求事情的真相,寫小說則可以創造一個虛擬的世界。」高愛倫從學生時代就開始辦雜誌、寫文章,當年進入《民生報》,她還是唯一一位因為寫小說而被錄取的記者。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以人為本的失智照護 貼近被照顧者的心

文/賴麗秋、張馨方

以人為本

在台灣,很多人對長照機構印象不佳,認為在那裡終老很沒有尊嚴,就像被家人拋棄一樣。但隨著高齡者愈來愈多,老後生活的品質也逐漸被重視,許多投入長照的相關人員也參考國內外優良案例,希望能讓住民生活更舒適自在。

日本的「葵照護」因為主張不約束失智者、讓失智者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受到國內外關注。葵照護相當於我們的小規模多機能,同樣結合了居家服務、夜間住宿、餐飲、交通接送等服務,但最特別的是他們提供臨終照顧,陪伴長輩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葵照護創辦人加藤忠相認為,陪伴長輩到最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一開始引來許多反彈,但有了經驗之後,現在員工們反而感到驕傲。

在挪威,國家老年研究中心請資深媒體人與失智照顧專家拍攝給失智者觀賞的影片,這些影片長約十幾分鐘,每個鏡頭約15秒到20秒,沒有旁白也沒有多餘的聲光特效,主題從四季變化到農家生活都有。影片的特色在於放慢節奏,幫助失智者回憶過去的經驗,進而讓失智者打開話匣子,並願意和照顧者互動。影片也有助於刺激失智者感官,喚起愉悅或療癒的感受。

現今的照顧愈來愈在乎從「人」的角度出發,注重被照顧者的感受,如加藤忠相所言,最好的照顧方式絕對不是限制被照顧者的行動,而是創造出所有人都能安身立命的地方。以上的兩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也期望台灣長照能愈來愈好。

社區照顧以人為本 「葵照護」的創新理念

什麼樣的照護才可以說是好的照護?相信從被照顧者臉上不時浮現出的真摯笑容,會是最好的答案。

在台灣,興許是受到媒體長期以來諸多負面報導的影響,多數人對長照機構存有的印象是約束、活得沒有尊嚴的地方,非萬不得已,沒有人想在這樣的地方終老。但是,台灣再過幾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化、獨老是大家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老了,該如何自處?生活上真的需要有人協助時,該找誰幫忙?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輔助器材 居家照顧

輔具、科技、社會支持!照顧資源大特蒐

文/晏子萍

我們常說「在照顧家人前,要先照顧好自己」,這樣照顧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有品質。人口高齡化是全球都無法避免的趨勢,加上少子化以及社會人口結構變動,可提供照顧服務的人力愈來愈少。

照顧的背後

根據調查顯示,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達9.9年,每天照顧13.6個小時,其中8成無法連續睡眠超過4小時,推估全國約有57萬名家庭照顧者隨時處於身心緊張的狀態。

許多家庭照顧者在中壯年時辭職回家照顧長輩或家人,等到數年甚至數十年後,不再有家庭照顧需求時,照顧者不但失去自己的生活,也失去重返職場的能力,經濟來源必須依賴其他家人,甚至成為需要被照顧的對象。

我們也在思考如何遏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因此編輯團隊特地採訪了「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貞、「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以及「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祕書長陳景寧等人,以讓讀者了解,如何由各種不同的支持服務,讓照顧者可以減輕負擔、改善現有狀況,並且創造回歸社會的能力。

輔具融入日常 生活減少阻礙

許多人對於輔具都是一知半解,往往誤以為是身障者才會使用的工具,尤其許多年長者常常以不好看或是不好用為由,而拒絕使用拐杖、助聽器等工具,「其實『輔具』就是『生活的便利品』,所以果汁機、開罐器、食物調理機等都是『輔具』,也就是說每個家庭廚房中,都充塞了大大小小的輔具,讓您做起家事更順手、更便利。」李淑貞一席話打破了我們的迷思,讓我們了解輔具其實是很親民的必需品。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文/陳珮珊

熟年婚姻首重動態平衡

熟年婚姻主要有2種狀態,一是中高齡才步入婚姻再婚,優點是雙方人格較成熟,對婚姻較少浪漫幻想,但挑戰卻是各自習慣已養成,調合難度高;另一種更普遍的狀態是邁入「老夫老妻」階段,空巢期、退休、年老、照護等新狀況會使婚姻關係產生改變。如何尋找夫妻彼此才知道的最佳平衡,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生涯轉變考驗婚姻關係

諮商心理師馬度芸說,生涯重大變化易讓夫妻關係產生問題,例如,假設現在有個出國工作的機會,另一半若同去就得放棄在台灣的工作,這時就需要充分溝通,沒什麼是「應該的」,也不能說「誰賺錢多就如何」。假設另一半同意去,自己心裡就要有底,明白另一半是犧牲生涯遷就自己,應試著跟另一半討論:「能在什麼地方補償?」例如出國後每天撥出時間共同做什麼,或撥給另一半預算去嘗試新的學習機會。

若沒試著付出代價,出國後可能遇到如下情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壓力大,回家後沒心思理會另一半;另一半自己努力適應,好不容易等您下班卻不被搭理,因此心生不滿。「雖說愛是無條件付出,但久而久之的犧牲容易被當成理所當然。因此我不鼓勵一方非常委屈犧牲。」馬度芸說。所以,生涯轉變需要伴侶雙方好好討論,找出最佳解方。

熟年誌2019年5月號(NO.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