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家中的長輩不愛出門嗎?你可以這樣鼓勵他(她)

作者:謝依婕 社區職能治療師  本文授權轉載自 104銀髮樂園

擔心您家長輩獨居在家嗎?

或是自己孤身一人走來走去,身體越來越衰弱擔心哪一天會跌倒呢?相信各位子女看到家裡足不出戶的長輩,亦是擔心不已,不出門參加活動,不但長輩體能容易隨年齡增長而下降,認知能力也會快速衰退。但怎麼勸說長輩就是不出門,您家固執的長輩是不是讓您既憂慮又無助呢?


讓我來介紹幾招的讓長輩走出去的方法!

第一步 先從動機出發,找出長輩擔心出門活動的原因

先找到長輩喜歡的課程,而多數時候長輩不愛出門參加活動,可能有以下幾點因素:

  1. 身體及認知能力下降–長輩參與活動擔心課程不會,易感羞澀或擔憂麻煩他人。
  2. 移動能力減退–可能出門不方便、腿腳不便、需坐輪椅或持拐杖,自行出門擔心體力無法負荷或跌倒。
  3. 缺乏同伴–尋不著朋友一起出門,或是不願麻煩家人幫忙,但又擔心自己出門發生突發狀況無人幫忙處理。
  4. 憂心環境不方便–容易頻尿,尿失禁,怕找不到廁所。
  5. 家中有許多家務要處理或長輩不願嘗試新東西。

以上原因可以利用找的適合的地點和課程來幫助長輩出門。


第二步 尋找社區資源,找長輩家附近的社區據點或課程

目前,在各縣市中有許多關懷據點,有舉辦許許多多的預防及延緩失能照護計畫,大多都是免費參加。

先找尋離家近的活動的地點,在社區據點中,有許多志工及工作人員陪伴,讓子女也能安心參與,加上此類據點專門讓長輩參與,所以據點中有許多適合長輩的課程。加上這些地點通常離家的距離並非甚遠,讓長輩以後自己出門也不會感到困難。


第三步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漸進式鼓勵長輩參加活動

那有人會說了: 「但是我查了資料,據點的課程都是運動呀、手工藝呀、唱歌呀,我家長輩都不喜愛怎麼辦呢? 」

跟大家分享一下,其實長輩常常是心口不一,有時候長輩的不情願,是因畏懼去到陌生的地方,認識陌生的人。

即便是長輩聲稱沒興趣,也可以先去上幾次課,讓長輩試著融入課程之中。有時長輩於課程中交到了新朋友,反而成其參加活動的原動力。在社區中最常聽到子女總是說:「我有叮嚀他(阿公阿嬤)要多出門都去參加活動。」,請各位子女應劍及履及,不只是對爸爸媽媽說,自己也帶他去幾次,讓他放心認識課程及環境。

提供一個小訣竅,讓長輩不會黏條條,有些長輩會擔心子女不在就會緊張,在參與幾次課程進行後,可以偶爾離開一段時間,讓長輩知道你會回來,讓長輩漸漸發現自己一個也可以參與活動


第四步 時常關心並鼓勵,給予長輩的表現大力地讚美

長輩在參加課程或是活動後,家人也要多多稱讚長輩,出門很了不起;也可以幫長輩打扮漂亮出門,當別人稱讚長輩時,長輩便會增加幸福感。在許多的課程中,會做一些作品(手工藝或是繪畫品),家人看到時不妨給予真摯的讚美,讓長輩對自己的成品更有信心,形成一個良善的循環。


重點整理:

第一步 先從動機出發,找出長輩擔心出門活動的原因

第二步 尋找社區資源,找長輩家附近的適合的社區據點或課程

第三步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漸進式鼓勵長輩參加活動

第四步 時常關心並鼓勵,給予長輩的表現大力地讚美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若長輩含著食物不吞,你能怎麼辦?

作者:愛迪樂健康團隊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
本文授權轉載自104銀髮樂園


近期在服務一位居家復能的個案時,

遇到一個特別情形,但其實常常發生在有失智症伴隨失能的長輩身上,就是長者在他人湯匙協助進食時,常常有含著食物不吞的狀況….

因此照顧服務員就用盡了所有的方法,鼓勵、觸覺引導、視覺示範提示等等方式,終於長者吞了下去,就這樣一來一往三、催四請地交戰下,終於吃完了餐點,但整個吃飯進食的時間也拖得相當的長,對照顧者來說也是個很大的負擔。


那到底為什麼長輩有含著食物不吞的狀況呢?我們就以下幾個因素來分析:

動作因素:

吞嚥功能障礙,在整個食團吞入的過程中,需要脣、舌頭、咽喉肌肉等協調收縮,才可以讓食團順利進入食道,避免嗆咳誤入氣管,造成肺炎的發生;當然這方面的訓練建議諮詢相關復健科醫師以及語言治療師提供復健及建議。

認知因素:

因長者認知上的退化,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警醒度不佳的狀況,這有可能受到疾病病程、藥物或生活坐息的影響,當然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地透過感覺、生活安排等方法調節,幫助其專心於進食當中。

好比減少外在干擾,降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外在刺激的分心影響,讓長者專注於整個吃飯中,所以避免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或者擺放餐桌在牆角吃飯,甚至是不要放太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音樂,這也有可能分散其注意力。轉動式電風扇的觸覺涼爽刺激,有時也會轉移個案吃飯專注力。

另外有些失智症長輩會有失用症的狀況,有時候換個方式進食,好比手拿食物就口、吸管吸食飲的方式,理論上吸管相較之下,是比較容易造成嗆咳的,帶有食換個方式做,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時間因素:

另外注意作息和注意力較佳的時段來進食,可觀察長者早上進食是不是比較順利?晚上反而比較困難?中午是不是警醒度不佳也想睡了,造成吃飯沒辦法很集中精神。

當然平時電視若看太多,感覺刺激疲勞轟炸,缺乏職能活動、運動,因此到吃飯時就不法很集中精神,所以照顧者可以試著找找看,尋找長者注意力較佳的時段。

心理因素:

餐點難吃、不好吃、缺乏吃飯趣味及多元菜色,有時會影響長者的進食動機及渴望,因此提供的餐點必須注重四香味俱全,好比食物可以添加冰,酸、甜、重口味(注意血糖血壓問題)等方式,讓吃飯得更好有豐富、更有動機。

另外可觀察個案吃愛吃的布丁、果凍、果汁、冰淇淋,是否會比吃一般的飯菜、吞水表現還佳,若長輩有失智症的情況,有時對邪惡的零食會比較有動機興趣,到要注意長者的吞嚥狀況以及是否有相關三高的慢性病,這會影響相關食物的選擇。

姿勢因素:

若頭部的位子不對,會影響吞嚥的過程,好比仰頭的姿勢動作,就容易造成不易吞嚥或嗆咳的狀況,甚至若伴隨中風,就必須透過頸部偏向微縮小巴到好側的小技巧,來幫助進食。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若有相關進食吞嚥上的問題,若有疑慮或不放心等安全考量,建議還是事先諮詢相關復健醫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才能吃得健康、活得快樂喔!

分類
物理治療 運動訓練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長輩不想運動怎麼辦?試試將過程及目標視覺化!

作者:愛迪樂健康團隊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

在服務失智症居家復健的服務時,常常遇到長輩對於運動的動機很低,因此如何引發動機、增加活動的持續性,對每個從事居家服務的專業人員來說,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其實只要將過程以及目標視覺化,就可以大大增加長者的動機。


2

「阿公,踩腳踏車好嗎?踩一下下就好?」

→所以到底是要採多久呢?這樣的說法會讓長輩選擇直接拒絕,因為不確定性所帶來的不安全感,光想就人累了。


換個說話方式再次試試看好了!

「阿公,踩腳踏車踩10分鐘試試看,對你的健康有幫助喔!」

→有10分鐘的時間概念出來了,長輩願意動了,但10分鐘到底是多久?是以什麼為標準,你的心理數的10分鐘還是我的呢?另外這次也把運動後的結果(健康)呈現出來了,但健康還是太抽象的目標,且對於長輩來說,健康這個目標過於遙遠,不太容易達成,或許換個方式會更好。


於是我換了一款有計時器的腳踏車(如下圖),準備了長輩愛喝的牛奶放在眼睛可看到的位置

「阿公,踩腳踏車踩10分鐘試試看,運動完你可以喝這杯喜牛奶暖暖胃喔!」

透過計時器把10分鐘的過程視覺化,有個公正的標準計時相當不錯,且把做完之後會有的結果具體的視覺化,呈現在長者面前,將可以大大增加長者的參與動機
3-1.jpg


但我還是還不夠完美,因為一般的腳踏車計時器往往字體太小,且對比不夠清楚,我們再試著調整一下。

於是我用手機下載計時器App(如下圖)給阿公看,這次阿公真的很認真地把10分鐘踩腳踏車運動做完了,比起以前相當排斥運動的經驗,這次的成功對於個案來說是個突破,對於家屬來說,也相當的感動。

4-1.png

推薦這個計時器app給大家,數字大小算是非常清楚的!

5

唯一的缺點是其下面的完成時間百分比字太小,若是再視覺化一點,將可以帶來更好的效果,好比時間軸的概念(如以下圖片),或把過程遊戲化的概念,好比跑操場、追逐遊戲等等。

6

7


以上的說明是我過去服務居家復健的經驗,透過視覺化過程及目標的方法,將可以大大增加運動或活動參與的動機,對於健康的我們也是有同樣的效果喔!當然對於抽象思考或計劃能力有障礙的失智症長輩更是需要,可別小看這的小小動作,之後你將會發現長者的無限潛能喔!

你有類似視覺化目標的經驗嗎?希望大家能跟我們交流分享喔!未來我也會多寫文章,跟大家分享視覺化的經驗給大家參考。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氣切之後不能說話 該怎麼有效溝通?

作者:愛迪樂健康團隊 職能治療師 陳胤甫

近期在對一名氣切患者進行復健完後,隔天突然接到家屬的電話著急地詢問 :「老師怎麼辦?我爸爸又發脾氣了,你有認識相關專業的溝通老師嗎?」
 我回答:「請問爸爸為什麼生氣呢?」
 家屬:「因為我不停地問他問題,但他好像回答不出來,所以最後發脾氣了.....,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嗎?」

從以上故事可以發現,個案生氣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家屬詢問太多開放式的問題所造成,但個案因氣切的緣故,沒法順暢地表達描述,因此就容易發生溝通障礙而有情緒產生……

其實類似這樣的溝通問題,很常發生在氣切的個案身上,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樣的患者需要氣切?以及如何和氣切的個案溝通互動呢?


到底什麼是「氣切」?

氣切簡單來說就是在氣管切開一個小洞,插入氣切管,幫助患者呼吸,那到底什麼樣患者需要氣切呢?

  1. 上呼吸道阻塞、脊髓損傷、昏迷或癱瘓的患者。
  2. 無法自行將痰液排出,會有吸入性肺炎的危險者,例如:中風、缺氧性腦病變、神經性損傷、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等等。

2


氣切的患者溝通的種類方式:

第一類:感官受損(聽覺受損:重聽)

這類的個案大多數為長輩,在與他溝通時建議多使用肢體上的表達,或是圖文上的溝通方法,都是可以選擇的。

第二類:認知功能接近正常(簡單回覆:點頭、搖頭)

此類患者在溝通上面的技巧著重在:

  1. 講話的速度放慢。
  2. 仔細說清楚。
  3. 儘量使用是非題的問答方式
  4. 使用患者習慣的語言。

如:吃蘋果好嗎?(個案可以點頭或搖頭方式表達。)

避免使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要吃什麼水果?(患者可能因為溝通不良而造成情緒上的起伏。)

第三類:昏迷或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在溝通上可以提供不同的感官刺激

例如:與他/她說話(聽覺) 、適度的按摩(觸覺)、聞水果或精油的香味(嗅覺)、被動關節活動(本體覺)等方式溝通,比較屬於單向式的,但也是可以從其臉部或其他肢體的動作變化反應來猜測理解。


以上提供給大家關於和氣切患者的溝通方式,但在這裡要提醒大家,如果在與患者溝通時,發生了個案情緒不穩定的情況時,千萬別急著解釋及溝通,可以先安撫個案,或給予其獨處空間,等其情緒穩定後,再做下一次的溝通也不遲喔!免得溝通出現反效果就得不償失了。

分類
達人專欄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任務導向的復健手法-直接及間接的訓練思維

作者:愛迪樂健康團隊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

在做居家復健時

,我們常常以任務導向的訓練方式,做為復健的手法,藉由「功能性、高頻率」的訓練及強度,以提升長者的生活所需的能力

這樣的功能訓練方法有2種模式:

第1種就是「直接」操作生活任務做為訓練的方法,好比直接訓練個案吃飯、擦拭桌子、穿脫衣物或走路等等,就是屬於直接訓練方式。

第2種就是類似的「間接」功能性動作,做為訓練的方法。好比訓練個案疊杯子(類似吃飯的動作)或將呼拉圈套入身體(類似穿衣服的動作)等方式,就是屬於間接的功能性訓練手法。

這兩種訓練方式,可以「減少個案的經驗類化及個別動作連結的所需訓練時間」,「讓訓練及目標的關係更為強化」,以提升個案的參與動機及復健成效


但有時候太過刻意的功能性訓練

,是不是反而會有點怪異?或者在操作時的頻率太少、挫折感太大,而大大降低了訓練的成效?

好比,穿衣服這個動作,假設是洗完澡馬上做穿脫衣物的訓練,情境下是恰當的沒錯,但訓練的次數及頻率會不會因此而太少?若太刻意請個案重複穿脫,是不是個案覺會得麻煩而抗拒?以及直接的訓練方式是否會提升個案的挫折感呢?還是需要適度的輔具介入或引導呢?因此種種的情境都必須全盤的身心考量。

生活及復健應該分開來看

我的建議是「生活及復健應該分開來看」,好比我肚子正餓了,這時候卻要求我透過患側手來吃飯,過程吃得辛苦且緩慢,倒不如直接讓我用較好的手拿湯匙吃飯,來得有效率且痛快,相信這樣的方式,也較不會產生違和感或提升挫折感,因此建議可以透過下面兩種方法做些調整:

  1. 透過「直接」吃點心的時候,鼓勵用患側手訓練,點心非生活必須,但卻可以做為復健的獎勵,個案在執行起來意願也會比較大。
  2. 「間接」類似吃飯的動作,來訓練上肢的力量、協調,好比用湯匙挖彈珠放入另一個碗公內,就是屬於類似的動作訓練手法。

以上的復健方法及思維分享給大家參考,每個復健活動的設計,需要通盤的考量及設想,除了個案的能力外,更包含了生活層面、心理層面、情境環境層面,才能設計出適合個案的復健處方,若您還有其他相關的問題,可以詢問妳的醫生治療師們,做更一步的規劃及諮詢喔

分類
達人專欄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神奇的良藥:魔術治療 Powerful Medicine: Simply Magic

作者: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職能治療師 鄭凱文

 

神奇的良藥:魔術治療 Powerful Medicine: Simply Magic (Documentary Trailer)

之前有介紹過有關 魔術治療的文章,這次為大家介紹一個有關於魔術治療的紀錄片,它是真實故事的紀實短片,它在2015年拿下許多影片大獎,像是好萊塢最佳紀錄短片、2015洛杉磯最佳紀錄片大獎等。

紀錄片的執行製作人為Healing of Magic的創辦人Kevin Spencer,是魔術治療相當重要的推手,而故事的主角為Trent Rivas,他是一名腦性麻痺患者,他的右半腦以及顳葉有85%的損傷,導致左側偏癱以及影響情緒、抽象思考的功能。

2

主角從小接受了許多職能治療師以及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不過因為腦部的損傷,影響了大腦以及四肢的部分功能,所以學習尚需使用生活體驗以及不斷重複性的學習才有可能達到治療上的目標。

主角因為大腦受損影響了部份認知以及情緒功能,所以對於表情識讀以及情緒表達是非常陌生的,情緒總是表現的非常淡漠,直到他第一次看到了現場的魔術表演,他的父母發現他居然能夠如此的專注於魔術秀上,於是幫主角買了魔術教學影帶,主角開始每天勤卷地練習影帶中的魔術手法,漸漸地主角開始有了一些生活上的改變。

主角透過魔術學習以及表演這樣的媒介,開始有了一些情緒以及社交上的突破與進展,因為魔術需要台詞以及情緒上的鋪成,而表演能夠建立與觀眾間的社交互動,並藉由驚豔他人達到自信心的產生,當然中間過程並不總是順遂的,不過主角總是以自己的韌性以及毅力克服,最後主角也舉辦了數場個人專場魔術秀,並成為魔術店的店員,現在還在持續不斷的精進自己。

3

身為一名職能治療師也能深刻了解,其實個案復健的過程總是乏味的,然而幫助個案找到生活上的目標與動機就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並且幫助個案發展、改進、維持、或重建日常生活活動、工作、生產性活動,休閒娛樂等,是不是與一般想像的復健不太一樣呢,所以有人也稱職能治療師為生活魔術師!

筆者本身除了是一名職能治療師以外,也是一名職業魔術師,未來也會產出更多有關魔術治療相關的文章以及實務經驗,敬請期待! 如果想看完整記錄片,目前線上下載金額為15美金,線上觀看為7美金,連結如下,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參考。
https://vimeo.com/ondemand/simplymagic/131070242

參考資料:
The power of magic
https://goo.gl/V46FfH
Des Plaines man’s magic the trick to living with disabilities
https://goo.gl/Au7MJ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