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是「中華安全行動照護協會」創會理事長寫的書,全書強調安全照護重要性和具體做法,是兼顧理論和實際的長期照顧指南。被照顧者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品質,照顧者可以省時省力和降低受傷風險。而且作者很佛心的把教學影片都公佈在Youtube上,大家就算不買書也一定要學習正確觀念和動作。
小編把本書推薦給:提早替未來做準備的壯年、有長期照護需求的家庭和醫療、護理、復健、社工、保險相關從業人員。這本是小編目前最推薦的書,書中圖文並茂,讓你快速了解長照和輔具實際運用面,不像其他書跟你說一堆老人化多嚴重的屁話。購買連結
為什麼我們需要更安全、更有效率的照護方式:
1. 減少照顧者和被照護者的傷害
照護中很多抱、抬、搬等移位的動作,不僅會讓照護者肌肉痠痛、骨骼受傷,也可能造成被照護者瘀青、跌倒、插管被扯掉等傷害。許多先進國家都已立法明文規定:除非情況危急,否則禁止任何徒手搬運動作。
2. 缺乏照護人力:
因為勞動環境、薪資、福利、升遷機會不佳,即使每年考試合格的護理人員有6400人,但是實際投入職場僅3800人。根據勞委會統計,目前通過看護90小時訓練者有88500人,但截至2012年底投入職場的,不到培訓人員的四成。衛福部表示,台灣照護人力短缺至少三四萬人。
即使現在台灣靠20萬外籍看護補足人力缺口,大多是來自東南亞,近年來東協崛起且台灣薪資停滯,降低人力輸往台灣的誘因。又其中八成外籍看護來自印尼,印尼政府已多次表示,或不善印尼移工在台的工作條件(提升工資、限制工時和提供宿舍),將於2017年停止對台輸出人力。
3. 超長照顧時間:
台灣老人接受24小時醫療照顧平均達15年(歐美國家才3年),又其中大部分時間呈現臥床狀態,平均臥床7.3年。
4. 高齡化和少子化:
台灣在1993進入高齡化國家,預估在2018進入高齡社會、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老人超過20%)、2060年老人高達39%,也就是每2.5人就有一個是老人。現在已經人力不足,想必未來情況只會更嚴峻。
老人症候群首要預防跌倒
2007年世界衛生組織報告,70歲以上老人每年跌倒機率約32~34%,若是導致髖關節骨折,一年內死亡比例高達20%。最常跌倒的地方是浴室和臥室,最常跌倒的時間是清晨和黃昏。
熟齡生活品質的維繫端視走路、活動、移動能否確實做好,並降低行動風險,避免跌倒發生。預防跌倒十招:
- 簡化居家環境維持走道通暢
- 室內光線充足,床邊設置夜間照明燈
- 年長者下床時應先坐在床緣,再扶著起身走動
- 活動空間盡量安排在同一樓層,減少上下樓梯機會
- 地面保持乾燥預防滑倒
- 挑選輕便防滑的鞋子
- 穿著合身的衣褲,避免被過寬鬆的衣褲絆倒
- 若步態不穩須使用助行器輔助
- 藉由規律運動或按摩,預防關節僵硬無力
- 調整床墊、坐椅和常用物品放置高度
善用輔具促進健康提升安全
任何可以協助人更安全而高效率完成日常工作的工具,都可以視為輔具。所以輔具不是殘疾的象徵,隨處可見的眼鏡就是一種輔具,甚至有人會戴起無鏡片眼鏡當成身上的造型配件。但是若被照顧者思想保守,以下方法可以勸使他們使用輔具:
- 適度隱瞞價格
- 柔性勸說、詳細說明使用效果
- 製造使用環境
- 讓他們親眼看到不使用的負面效果
- 選購漂亮、新潮的外型的輔具
- 請有使用經驗的前輩勸說和示範
- 用正面成功案例鼓勵
No-Lift Policy (NLP)
意指「不徒手搬運病患規範」,是一套符合人體工學的安全照護政策與方法,有些先進國家甚至立法強制執行。另外從研究報告來看,即使徒手搬運照護訓練或雙人操作也無法降低照護人員受傷率。
對照護人員來說徒手搬運造成的肌肉骨骼傷害是最大的職業傷害,對被照顧者而言徒手搬運造成恐懼、緊張、不適、自尊受損,甚至受到二次傷害。
安全照護七要訣:
- 想:想好規劃。評估被照顧者身體機能,選擇正確移位方式並規劃動線。
- 幫:1.請被照顧者幫忙:誘使被照顧者幫忙出力,將復健結合於日常生活中。2.若被照顧者超過照顧者1/3體重,就需要請他人協助。
- 輔:善用輔具,同時搭配無障礙空間和通用設計規劃
- 近:讓被照顧者盡量靠近照顧者,兩人距離越近越省力
- 動:跨大雙腳間距,如馬步、弓箭步。跨步方向要與轉位移動方向配合。
- 姿:姿勢正確如腰背挺直、雙手相扣
- 體:善用體重協助推、壓等動作
聘用外籍看護相關
這部份請大家參考小編之前的文章即可:如何申請、準備資料、相關法律規定。
輔具申購流程和補助內容
這部份請大家參考小編之前的文章即可:輔具分類名詞解釋暨申請流程篇、個人行動輔具篇、預防壓瘡輔具、住家及其他場所之家具及改裝組件、個人照顧及保護輔具 、溝通及資訊(視覺)篇 、居家生活和飲食輔具、溝通及資訊 (聽覺、警示、信號) 、溝通及資訊(發生、面對面、電腦)、矯具及義具、身體肌肉平衡訓練和語音血壓機。如果你覺得難懂,也可以考慮免費課程。
安全照護輔具、居家輔具介紹 (部分有上youtube小編就不贅訴了)
通用設計
通用設計就是在設計時考慮不同類型使用者,不僅失能、身障、老年人、婦幼甚至一般人適合使用。通用設計導入,能促使障礙者和失能者參與社會,不因環境因素被迫自我侷限。1987年美國設計師羅納德.麥斯提出通用設計七項原則:
- 公平使用
- 彈性使用
- 簡單與直覺使用
- 明顯資訊
- 容許錯誤
- 省力原則
- 適當尺寸
日本Tripod設計公司中川聰先生再提出三項附則:
- 具耐久性,可以長久使用
- 品質好且外觀設計精美
- 對人體和環境無害
為什麼居家生活需要導入通用設計?
平均台灣每天2位年長者因摔傷而導致死亡,其中有40%發生在自家中。意外發生四大主因:
- 居家地板濕滑
- 衛浴設備不良
- 缺乏安全扶手
- 室內照明不足
優質住宅五大考量:
- 考慮水平移動方便性:廁所、寢室、大門、起居室、廚房、餐廳盡量維持在同一樓層且沒有高低落差。
- 考慮垂直移動方便性:如果需要在不同樓層移動,則須加裝扶手或是家用電梯。
- 重視日常生活操作方便性:將日常生活空間盡量設在同一空間。
- 重視設備與器具操作的方便性:重視門把、窗戶、水龍頭開關、蓮蓬頭、馬桶、浴缸、廚房設備的高度與便利性。
- 考慮緊急意外事故的因應和避免:需設緊急通報鈴、照明、火災警報器、防滑地板與扶手
延伸閱讀:住家及其場所之家具及改裝組件補助、2016大阪醫療展通用居家輔具篇
打造醫院、機構零徒手搬運環境
- 改善照護者的工作環境,預防職業傷害。
- 保護被照顧者,避免二次傷害。
- 預防老人跌倒
- 協助機構實施傷害預防計畫
以下怎麼導入和一般民眾比較沒關係,所以就不贅訴了。
在〈失能安全照護全書 3min讀後心得筆記〉中有 2 則留言
勞委會已不在
改名叫勞動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