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護理技巧

鼻胃管灌食照護護理指導

有些人因病無法由口進食,或由口進食量不足,或吞嚥困難。就考慮以灌食方式,來提供足夠的營養。但灌食和護理工作若不確實,容易造成鼻腔受損、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潰瘍出血。

為什麼要用鼻胃管或胃造廔管?
有些人因口腔或胃腸手術、消化道阻塞、嚴重口腔及食道潰瘍、腦中風患者、重度帕金森氏症、漸凍人等因素,無法由口進食、由口進食量不足或吞嚥困難時,就考慮以灌食方式來提供足夠的營養。或是胃脹氣的時候,置入鼻胃管也可以改善胃脹氣情形。

註:台灣因為民情緣故,用鼻胃管的人比用胃造口管的人多很多。

鼻胃管的缺點:

  1. 裝置鼻胃管會使病人覺得沒有尊嚴和不舒服,所以很多病人會自己拔管。
  2. 長期使用容易造成鼻腔受損、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潰瘍出血。

註:如果病情允許,可以透過「語言治療師」訓練病人的「吞嚥功能」,早日擺脫鼻胃管的依賴。


國語版

鼻胃管灌食步驟:

  1. 確認雙手和灌食器具清潔
  2. 檢查鼻胃管的深度是否在正確的刻度處,若滑出不超過10cm且口腔沒有管子纏繞,將鼻胃管輕輕推回原本刻度處即可。
  3. 打開鼻胃管的蓋子,用灌食空針將鼻胃管反抽,確定胃的內容物是否已經消化。如果反抽物成乳白色且大於100cc,代表上一餐消化不好,這一餐就要暫停灌食,待下一餐再觀察。如果50~100cc,延後灌食時間並且灌食量減半。
  4. 病人保持坐姿 (臥姿病人床頭至少要仰起>30度)
  5. 以灌食空針注入約20~30cc的溫開水到鼻胃管中,確認管道暢通。
  6. 通常300cc的牛奶,灌食約10~15分鐘 (有些病人需要更慢的灌食速度,可選擇灌食袋、灌食器、灌食機)。灌食中若有咳嗽、臉紅或嘔吐則要停止灌食。(每次灌食量勿超過300cc)
  7. 灌入20~30cc的水,將鼻胃管內壁沖乾淨,再將鼻胃管的蓋子扣上。
  8. 灌食時要注意勿將空氣灌入,以免腹脹。

鼻胃管清潔步驟:

  1. 輕輕移除舊膠布。
  2. 用沾生理食鹽水的棉棒清潔鼻孔。
  3. 取適當的膠布剪成Y字型,每天轉15度的角度貼,注意鼻胃管的深度有沒有跑掉。

註:一般成人的鼻胃管,通常是 16~18 Fr,兒童 12~14 Fr (號碼越大管徑越粗)。鼻胃管材質為PVC或矽質,PVC需2週更換一次,矽質一個月更換一次即可。更換鼻胃管需要醫師或護理師更換,看護或外勞不能更換。

台語版


使用鼻胃管的每日注意事項 :

1. 鼻胃管留置深度確認
太深灌食後容易造成身體不適,太淺食物可能跑進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管子上通常有記號,用來標記管子置入的深度。

2. 維持鼻腔清潔
每日以棉花棒沾清水清潔鼻腔,並更換固定鼻胃管的紙膠帶(也要變更黏貼的位置)。更換的同時,可以稍微轉動鼻胃管,避免管子長時間壓迫同一點,造成胃及鼻子黏膜受傷。

3. 維持口腔清潔
即使沒有用口腔進食,但早晚還是需要刷牙或是用海綿牙刷清潔。以開水或生理食鹽水漱口,以保持口腔的清潔及濕潤,降低口腔炎或感染的發生。

4. 維持管道清潔和暢通
每次灌食(灌藥)後若反抽觀察胃內容液後,都應捏捏鼻胃管壁並以灌食空針注入> 30ml 的溫開水(以能將內管壁沖洗乾淨為原則),避免食物殘渣沾黏管壁,容易藏污納垢或發霉。


 管灌食物來源:
  1. 罐裝液狀配方 (開罐後沒灌完需冷藏,下次灌食時需先加溫到38~40度,且當天灌完勿放隔夜)。
  2. 粉狀沖泡的飲品 (依罐裝指示沖泡此次需餵食的量)
  3. 自製管灌飲食 (可製作一天份的量冰冰箱,灌食前將要灌食的量加溫到38~40度使用)。

灌食常見的併發症及可能原因:

1.腹瀉:

  • 食物置於室溫超過6小時,造成腐敗。
  • 灌食速度太快,引起消化不良。

2.噁心、嘔吐、腹脹:

  • 灌食速度太快。
  • 灌太多(超過300cc)。
  • 灌食後未使患者舒適臥位及休息。
  • 次數太頻繁 (灌食間隔需3小時以上)
  • 灌食溫度過高或過低。

噁心、嘔吐、腹脹處理:

  1. 將患者頭側一邊,打開引流管,避免吸入肺內引起肺炎。
  2. 排除引起不適的因素。
  3. 嘔吐後給予口腔清潔。

作者: 翻轉醫療小編群

大家的長照知識小幫手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