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以人為本的失智照護 貼近被照顧者的心

文/賴麗秋、張馨方

以人為本

在台灣,很多人對長照機構印象不佳,認為在那裡終老很沒有尊嚴,就像被家人拋棄一樣。但隨著高齡者愈來愈多,老後生活的品質也逐漸被重視,許多投入長照的相關人員也參考國內外優良案例,希望能讓住民生活更舒適自在。

日本的「葵照護」因為主張不約束失智者、讓失智者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受到國內外關注。葵照護相當於我們的小規模多機能,同樣結合了居家服務、夜間住宿、餐飲、交通接送等服務,但最特別的是他們提供臨終照顧,陪伴長輩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葵照護創辦人加藤忠相認為,陪伴長輩到最後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雖然一開始引來許多反彈,但有了經驗之後,現在員工們反而感到驕傲。

在挪威,國家老年研究中心請資深媒體人與失智照顧專家拍攝給失智者觀賞的影片,這些影片長約十幾分鐘,每個鏡頭約15秒到20秒,沒有旁白也沒有多餘的聲光特效,主題從四季變化到農家生活都有。影片的特色在於放慢節奏,幫助失智者回憶過去的經驗,進而讓失智者打開話匣子,並願意和照顧者互動。影片也有助於刺激失智者感官,喚起愉悅或療癒的感受。

現今的照顧愈來愈在乎從「人」的角度出發,注重被照顧者的感受,如加藤忠相所言,最好的照顧方式絕對不是限制被照顧者的行動,而是創造出所有人都能安身立命的地方。以上的兩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也期望台灣長照能愈來愈好。

社區照顧以人為本 「葵照護」的創新理念

什麼樣的照護才可以說是好的照護?相信從被照顧者臉上不時浮現出的真摯笑容,會是最好的答案。

在台灣,興許是受到媒體長期以來諸多負面報導的影響,多數人對長照機構存有的印象是約束、活得沒有尊嚴的地方,非萬不得已,沒有人想在這樣的地方終老。但是,台灣再過幾年就要邁入超高齡社會,少子化、獨老是大家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老了,該如何自處?生活上真的需要有人協助時,該找誰幫忙?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輔助器材 居家照顧

輔具、科技、社會支持!照顧資源大特蒐

文/晏子萍

我們常說「在照顧家人前,要先照顧好自己」,這樣照顧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有品質。人口高齡化是全球都無法避免的趨勢,加上少子化以及社會人口結構變動,可提供照顧服務的人力愈來愈少。

照顧的背後

根據調查顯示,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達9.9年,每天照顧13.6個小時,其中8成無法連續睡眠超過4小時,推估全國約有57萬名家庭照顧者隨時處於身心緊張的狀態。

許多家庭照顧者在中壯年時辭職回家照顧長輩或家人,等到數年甚至數十年後,不再有家庭照顧需求時,照顧者不但失去自己的生活,也失去重返職場的能力,經濟來源必須依賴其他家人,甚至成為需要被照顧的對象。

我們也在思考如何遏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因此編輯團隊特地採訪了「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貞、「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以及「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祕書長陳景寧等人,以讓讀者了解,如何由各種不同的支持服務,讓照顧者可以減輕負擔、改善現有狀況,並且創造回歸社會的能力。

輔具融入日常 生活減少阻礙

許多人對於輔具都是一知半解,往往誤以為是身障者才會使用的工具,尤其許多年長者常常以不好看或是不好用為由,而拒絕使用拐杖、助聽器等工具,「其實『輔具』就是『生活的便利品』,所以果汁機、開罐器、食物調理機等都是『輔具』,也就是說每個家庭廚房中,都充塞了大大小小的輔具,讓您做起家事更順手、更便利。」李淑貞一席話打破了我們的迷思,讓我們了解輔具其實是很親民的必需品。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物理治療 運動訓練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開腿蹲搬重物,省力不煩惱

開腿蹲搬重物,省力不煩惱

顧名思義,開腿蹲就是兩腳打得很開,比肩膀更寬一倍,也就是「兩個肩膀寬」的概念。

比起兩腳打開與髖同寬的「平蹲」,開腿蹲能夠讓我們整個人蹲得更低,身體重心隨之下降,人體處於「下盤穩固」的狀態。用這個姿勢搬重物,我們用的是腿的力量而不是腰力,不但比直接彎腰搬東西省力,更重要的是,讓腰椎避掉了不當的受力,使腰椎及椎間盤受到良好的保護。

練習開腿蹲的動作,會讓你覺得自己像是日本的相撲選手一樣。如果開腿蹲姿勢正確,雙手往下伸直,指尖是可以碰到地板的,這是搬重物的前置預備動作,當你開腿蹲練到指尖可碰地板,恭喜你,你幾乎無所不能了,搬重物不再是問題,無論男女,都可以成為搬重物達人!

開腿蹲練習

  • 以量身高的方式,將身體向上延伸,雙腳打開約兩個肩膀寬,腳尖朝外,膝蓋與腳尖同方向。

小叮嚀

腳尖及膝蓋朝外,是為了讓髖關節及膝關節能朝外側打開,為蹲低做準備。

  • 背部維持打直,屈髖、臀部後送、屈膝,手肘放在大腿內側,隨著身體高度下降膝蓋更為彎曲,直至蹲低。

小叮嚀

  • 如果臀部不後推就蹲低,膝蓋很容易會超過腳尖。讓臀部後推越過腳跟,膝蓋才不會超過腳尖
  • 往下蹲時想像你在量身高,保持脊椎正常生理曲線,下背肌肉要挺住,負起支撐的責任,保護椎間盤。

手肘放在大腿內側,可幫助穩定身體。

當開腿蹲姿勢正確時,指尖是可以碰到地面的。

  • 以直接臀部發力起身。膝蓋不舒服的人,則可以在起身前身體再前傾一些,維持量身高延伸身體、背部打直,然後臀部後送再站起來。

小叮嚀

切記背部一定要打直,千萬不能因為想讓手碰到地面而駝背駝得更厲害。

NG

◆如果你發現手碰不到地板,表示動作沒做對,可能是臀部太高或駝背了,請覺察原因並修正姿勢,讓雙腳打開的角度再大一些,臀部儘可能後送,膝蓋儘可能彎曲。

如果指尖一直無法碰到地面,代表你還沒有練到位,請先不要去搬重物,免得傷腰又傷膝。

本文節錄自:《好姿勢,救自脊》

作者: 鄭雲龍、邱淑宜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

分類
物理治療 皮膚相關 睡眠相關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心理健康

睡姿不良?難怪腰酸背又痛

睡姿不良,當然腰酸背又痛

我在演講及上課時都再三強調立行坐臥身體都要保持延伸狀態,不少學員困惑:睡覺時怎麼「延伸」?其實只要想像睡姿就是躺平的站姿,你怎麼站就怎麼躺,這樣就不難理解睡覺時該如何保持身體延伸。

我們在站立身體延伸時,人體會有一個自然的身體曲線,頸椎、胸椎、腰椎各有其彎曲的弧度,我們睡覺時也要在身體延伸的狀態下躺平,脊椎才能保持正常生理曲線,不會受到擠壓。

有的人旅遊度假時喜歡睡吊床,但躺在吊床上,由於臀部比較重,身體會呈V字形,脊椎原本的曲線消失了,並不是一個好睡姿,只能偶爾為之,不能常常如此。

睡覺一定要躺在平坦的床面上,而且一定要用枕頭,因為不睡枕頭,頸椎就得不到支撐。好的枕頭能讓你躺平時,維持跟站立時一樣的脊椎弧度,枕頭不對,脊椎可能會睡歪。想睡得好又不傷脊椎,首要之務就是選對枕頭!

選對枕頭,提升助眠力

在第五章教大家正確的站姿時,我曾提過,站姿正確時,額頭與下巴是成一直線的,呼吸會非常順暢。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臥姿,大家可以藉此覺察自己平躺的姿勢是否正確。

試躺枕頭時,讓枕頭下緣靠近肩線,並記得在「量身高、好呼吸」的原則,呼吸看看,如果呼吸順暢就是合適的枕頭。試躺不同枕頭時,可請家人拍照看看,了解合適與不合適枕頭之間的差別。

雖然成語說「高枕無憂」,但睡高枕非但不能無憂,還會製造一堆問題。因為枕頭的高度決定頸椎骨頭的排列型態,枕頭高度不對,頸椎就失去原來的彎曲度。枕頭太低會變得像在仰頭;枕頭太高,睡上去會又變成像在低頭;而且無論低頭或仰頭,你的額頭與下巴都不在一直線上,呼吸也會不順暢。

有人睡人體工學枕,以為萬無一失,但脖子下面墊得太高,造成額頭低於下巴,這樣呼吸是不順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人體工學枕太高,你頭部整個被托高,雖然從側面看,額頭下巴是一直線,但耳朵與肩胛骨高低落差太大,這樣呼吸同樣無法順暢。躺平時,耳朵跟肩膀的距離,必須跟站立時差不多,呼吸才會順暢不悶。

高度合適的枕頭,躺下去時不但能托住脖子,讓額頭下巴呈一直線;從側面看,你耳朵跟肩膀的距離,會跟站著時幾乎相同,而且你能順暢的呼吸,這個枕頭就是適合你的枕頭選枕頭這件事困擾很多人,也常常有學員問我是用什麼樣的枕頭。我個人偏好有弧度的人體工學枕,但選枕頭沒有標準答案,總之,就是要經過試躺,記住「好呼吸等於好姿勢」,「好呼吸」就是選枕頭的準則!

枕頭主要是支撐頸椎。太高的枕頭會使頭部前傾(中圖)

太低的則會使頭部後仰(下圖),導致頸椎過直或過彎,不可輕忽。

仰睡的枕頭這樣選

如何知道自己適合睡多高的枕頭?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測試。

  1. 靠著牆壁,用標準站姿(量身高、身體向上延伸)站好,額頭跟下巴呈一直線。
  2. 想像牆壁是床,頸椎後面有弧度的頸彎與牆壁之間的空隙,就是我們仰睡時,枕頭應該托住填滿的空間。
  3. 請家人幫忙測量並拍照,讓你知道頸彎與牆壁之間空隙有多大。

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拿量出來的高度直接去買枕頭!買枕頭一定要試躺,不能光用眼睛看高度,因為每種枕頭柔軟度不同,我們頭部枕上去後,頭部的重量會讓枕頭微微下陷,所以枕頭的高度要以躺上去後為準,可以容許高出一、二公分,或者容許額頭略高於下巴水平線五度左右,但再多就不行了,否則會變成屈曲頸椎在睡覺。

鄭老師的好姿勢小學堂(一)

  • 駝背者宜選較高較厚的枕頭

駝背的人挑選枕頭要特別留意。因為駝背會讓人的肩膀往內捲,躺在床上時,由於肩胛骨無法貼著床面,會造成後頸與床面之間的空隙特別大,即使以量身高的方式將身體延伸,改善也有限。一旦枕頭太低,睡上去頭會仰得高,這時候呼吸是不好的狀態,因此駝背的人需要且比較高比較厚的枕頭。

  • 一夜好眠的側睡法

只要枕頭對、姿勢對,仰睡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仰睡好用的枕頭,側睡就不合用了。

因為從仰睡改變姿勢成為側睡時,肩膀到頸部的距離會大於枕頭高度,枕頭托不住脖子、支撐不住頸椎,耳朵跟肩胛會擠在一起,呼吸不順暢,脖子跟肩膀也不舒服;加上人體因為臀部大膝蓋小,側臥時姿勢不容易穩定,很多人因而會不自覺地將在上面的臀部及大腿往前滑,變成側趴睡。很多人喜歡用這個姿勢睡覺,卻不知這是傷脊椎的不良睡姿。

關於側趴睡會傷害你脊椎的原因,在下一段會有更詳細的說明。現在先告訴你,側睡時該如何將枕頭「躺好躺滿」呢?這時你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調整枕頭高度,二是養成良好睡姿

有仰睡習慣的人,可以用靠牆測量的方式,模擬出適合自己枕頭的高度(右圖)。後腦及脖子與牆壁間的空隙,就是枕頭的高度。

  • 調整枕頭高度

你可以自行加工改變枕頭兩側高度,讓你好好側睡。該怎麼加工?在枕頭兩邊墊書或毛巾,就能創造出符合側睡所需的枕頭高度。

要注意的是,枕頭內的書或毛巾還是有移位的可能,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且墊書或毛巾的缺點就是每晚可能都要確認調整位置。然而側睡時高度不對,危害更大,不可馬虎將就。

趴睡是指側睡側過頭變成側趴導致一側的肩頸受到身體壓迫,而且上方那隻腳會向下滑,而帶動腰部變歪。

  1. 先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躺上去後先仰躺,確認在枕頭兩邊墊東西不影響中間仰睡的高度,再側躺感覺枕頭高度適不適合。
  2. 如果不夠高,再多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調整,確認高度OK後,拉開枕頭套的拉鍊,把書或毛巾放進枕頭套裡面,比較不容易移位。

 

  • 養成良好的側睡睡姿

解決枕頭高度的問題後,如果沒有好呼吸及好姿勢配合,呼吸還是會悶,脊椎還是處於被擠壓的狀態,所以你一定要有自我覺察的意識,保持良好的側睡姿勢。而這樣的睡姿,就是佛家說的「吉祥臥」。

  1. 側睡時睡高度適合的枕頭,讓耳朵跟肩膀不會擠在一起,呈現開展的狀態。
  2. 貼在床上的手放枕頭旁邊,另一隻手擺放在胸前。
  3. 雙腿上下併攏。

鄭老師的好姿勢小學堂(二)

  • 仰睡與側睡兩用的人體工學枕

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一覺仰睡到天明,夜裡翻身側睡是難免的,建議購買仰睡側睡雙用枕,也就是中間低兩邊高的人體工學枕,兼具仰睡及側睡兩種高度。不過這種枕頭仰睡的高度跟側睡的高度比例是固定的,無法調整,未必適合每個人。

我心目中理想的枕頭是仰睡高度與側睡高度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自由調整,才符合人體工學。

  • 側趴睡是嚴重傷脊的壞姿勢

在側睡時,你的髖關節可以放鬆,雙腿也可以彎曲如弓,但不能改變脊椎原本的生理曲線,脊椎絕對不能弓,脊椎如果出現弓狀的弧度就是變形了。在上面那隻腿也千萬不可往前滑下去貼著床面,變成側趴睡,讓上半身擠壓頸椎及肩胛,下半身壓迫腰椎扭轉骨盆,這樣對脊椎的殺傷力很大。

側趴睡時肩胛會被擠壓,如果把這種橫躺的睡姿變成直立的姿勢,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一個扭曲的姿勢,是你平時站立或坐著時都不會有的姿勢,所以睡著時也不可以出現。

如果從背面看肩胛骨的位置,會發現側睡時肩胛骨大致和床面垂直,但側趴睡時則歪掉了。

側睡時,你的骨盆和腰椎沒有旋扭,骨盆也不會前傾。但側趴睡時,腰臀往前挺出去又扭轉,這種向前的拉力讓肌肉兩側一側被扭轉,另一側被拉開,腰部後面小面關節的另一側也受到卡壓,讓周圍肌肉處於不正常狀態。加上如果你側趴睡都習慣以某一側為主,肌肉筋膜的形態會左右失衡,起床後你等於穿上一件不平衡的緊身衣在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骨盆歪斜、脊椎側彎以及後續的症狀是在所難免的。

很多人一開始會覺得側趴睡讓背部很舒服,這是因為背部朝上沒有被擠壓,

但這個時候腰椎因為被擠壓、旋扭,承受很大壓力,所以你起床後會覺得腰部不舒服,包括肩膀酸痛、五十肩、膏肓痛、腰痛……,都是這樣睡出來的。我常開玩笑的說,正確的側睡姿勢是「臥如弓」,側趴睡則是「臥如蝦」了,你是要像臥著的佛像優雅的側躺,還是要像煮熟的蝦捲起來?

把呼吸覺察放進睡姿裡,側睡呼吸是順的,但側趴睡時連內臟都扭曲,橫隔膜都不能正常移動,呼吸絕對是悶的,只要呼吸悶,就表示頸椎、肩胛、腰椎排列異常,受到扭曲及壓迫。

有沒有方法防範睡著後從側睡變成側趴睡?有的,就是兩腳中間夾一個抱枕,避免上面的腳下滑到床面。

但也有可能翻來翻去抱枕不知不覺就跑掉了,因此我建議睡前靠著自我覺察來建立正側睡的習慣。由於睡前通常我們不會一上床就睡著,所以無論仰睡還是側睡,在還沒睡著前都先深呼吸幾次,感覺呼吸是否順暢?若是呼吸順暢,就可以安心睡覺;呼吸不順,就是睡姿不對,調整後再安心入眠,幾天下來,就會養成好的睡姿習慣。

本文節錄自:《好姿勢,救自脊》

作者: 鄭雲龍、邱淑宜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長照資源 居家照顧 心理健康

以社區為主的長期照顧 面對未來需要正確照顧觀

文/賴麗秋

希望由家人照顧到終老,是多數長輩的想法,但是在有照顧經歷的長者中,願意主動入住機構的機率卻相對較高。因為他們親身經歷照顧的壓力與辛苦,不願意讓自己的子女承擔這一切。避免長照最好的方式,就是努力讓自己保持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與時間,也唯有建立正確的照顧觀念,才可以因應未來資源有限的社會。

根據衛福部對台灣65歲以上失能人口的推估,2018年台灣失能人數約為82萬,預估到2021年增至89萬,2025年將達百萬人。這百萬失能大軍產生的問題與影響,不是只有他們個人,而是牽連甚廣,上及父母、下至子女、孫子女,旁至家族親人,影響所及將是數百萬人。由於每個失能者背景、經濟能力、家庭狀況不盡相同,面對的照顧問題也有差異,讓照顧問題變得更加複雜。

家庭照顧量能衰退 善用各級長照服務

把問題縮小至個人家庭來看,根據相關長照服務使用比例推估,目前約有8成失能者仍由家庭照顧;但是面對人口高齡化與少子化問題,家庭照顧能量將會逐漸衰退,這種情況在當下的三明治族群可以看得最清楚。當照顧者圓滿父母的照顧,卸下重擔時,可能很快就會成為需要被照顧的族群;然而他們可能無法奢望子女可以承擔照顧的責任,由配偶來照顧是無疑的,只是這老老照顧,又如何能確保照顧品質?

當家庭照顧量能逐漸衰退時,照顧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應轉由社會一起來承擔。本期專題將與讀者一起來探討長照議題,我們如何在照顧不同階段善用政府資源,選擇合適的照顧機構,而這些機構服務的理念與重要性又為何?居家服務社區式長照,到住宿型長照,民眾可以視被照顧者病程變化選擇合適的服務,讓被照顧者與照顧者都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而非長照之下的犧牲者。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4月號(NO.85)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未分類

從醫院到居家,深入關懷相伴到終點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黃勝堅、shutterstock

「爺爺,請您好好得走,謝謝您這段時間當我們的老師,現在您身上已經沒有病痛了,奶奶和孩子們也都在身邊,不要害怕,放心的離開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居家安寧照顧的護理團隊,在臨終者身邊緩緩說著。

不同於在院護理人員,居家安寧照顧的護理團隊走進居家,讓患者在人生的最後的階段裡,有機會在熟悉的地方與家人好好道別。

從105年開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開始推動居家安寧照顧以及相關的居家醫療,對醫生、病患來說,開啟了另一條安寧醫療的選擇。

03_04_152_02_water.jpg

高價值的醫療應以病人為中心

早在黃勝堅在臺大金山分院擔任院長時,居家醫療就已建立完整模式,或許,郊區型態的居民感情聯繫較緊密,又或者是醫護人員所帶給大家的信任感,讓這個敏感的議題,在市郊地區逐漸被接受。

不過,同樣的模式在都會型的臺北,推動起來便不如金山來得順利。最大的原因,都會地區交通便利,許多人認為到醫院不遠、不麻煩,又或者有一些隱私上的考量,便不願接受居家醫療,但是,這些想法往往是源自於病患的家屬,而非病患本身。

黃勝堅說,真正有價值的醫療,應該是以「人」為中心。他看過太多接受「死亡套餐」的患者,從119急救電話到急診室,再從急診室進到加護病房,病危時,又要承受各種電擊、心肺復甦術,種種醫療行為都是以「醫院」、「醫療急救」為出發點,如果今天患者選擇在家中離開,是否就能減輕這些後續不必要的痛苦呢?

03_04_152_03_water.jpg
圖片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黃勝堅

不斷溝通的重要性

當病人住進醫院後,若想要回家從事居家醫療,在出院前,家屬就應該要有共識,確定患者回到家後,是否有人力以及能力可以照料;再者醫院端也會提供出院的評估,深入了解病人本身與家人身心靈的需求,以及所遇到的種種困境,給予各項適時幫助,這種病人、家屬與團隊的互動,以夥伴關係所創造的正能量,就是所謂的「價值」。

醫護人員的訓練,黃勝堅同樣鼓勵醫生,要明確將患者的病況告知當事人,並安撫家屬反反覆覆的情緒,針對各個個案類型,更是頻頻考驗醫護人員的專業度。身為聯合醫院居家照顧師謝麗君說,患者回到家後,醫護人員會教導正確的照顧方式,並提供緊急專線,與家人共同討論未來可能發生的情況,並分享處理方式。

例如癌症末期患者回家後,醫療團隊會帶著照顧者做一次照顧流程,例如擦澡、餵食、嗎啡劑量的給予等等,並提供24小時專線服務,避免在發生緊急情況時,照顧者過於緊張而沒有做好,必要時,醫護人員也會到現場協助。

相較於醫院的安寧病房,主要是針對末期、急性期,各種緊急的病況;居家安寧則是傾向於維持患者的身體機能,保有最舒適的狀態,並與家屬建立共同照護的醫病關係,這些需求在出院之前,便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會全部模擬、執行一次各種可能發生的狀況,加上上述回家後的帶領教導的動作,讓家屬更加安心。目前全臺北市有使用居家醫療服務者,約有2000多位。

03_04_152_04_water.jpg

回家,心就安了

黃勝堅憶起有位肺癌末期的病人,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當醫生告訴他的生命即將邁入終點時,他在猶豫是要待在醫院還是回到修行的地方。醫生告訴他:「如果想要走得很自然,就回到想去的地方吧。」回到精舍後,原本每分鐘跳動100多下的心跳,掉到了70幾下,這代表他心安了,甚至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放下種種驚嚇、焦慮的心情。

臨床上也見到不少個案,回到家後使用嗎啡的劑量比在醫院還要少。黃勝堅常常比喻,生命就像一盞燈,當累了需要關燈時,若又強行將燈打開,要怎麼安然休息呢?當離開的那天,身上一條管子都沒有,捨棄了各種維生系統,有的只剩曾經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尊嚴,而居家醫療的開啟,便是那一個的尊嚴之鑰。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