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愛長照

安養院怎麼挑?護理師教你挑選機構不踩雷

採 訪/小虎文、李羚榕

受訪者/機構護理師 李良玉

愛長照訪問了仁群老人養護所的資深護理師-李良玉,告訴你要如何做出最適切的選擇。本文四大重點,請多分享給親朋好友。

無論是短期或是長期照顧,要送家人到養老院、照護機構時,第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家人有「最適合的照顧」。

我們訪問了仁群老人養護所的資深護理師-李良玉,告訴你要如何做出最適切的選擇。

重點一:讓入住的長輩參與決策過程,調整心態

首先,必須動之以情、說之以理,讓家人了解為何現在要送他過來,不要讓他覺得自己被遺棄,或是自己沒有用了。  「不少人對於機構抱有刻板印象,若在未事先告知的情況下送老人家來,無意之中會加深他們的恐懼。

家屬要盡量與老人家以漸進式的方式溝通,讓他實際參與決策過程。我曾經也跟我公公溝通了一年的時間,讓他知道我們是關心他的,他沒有被遺棄。良好的溝通,會讓他們安心,日後也比較好照顧」。

建議家屬可以和長輩聊聊住進機構後實際的好處: 「住到機構住反而比較有同伴」、「住在機構有許多護士和照顧你的人,設施比較齊全,對您也比較安全」等。 除了要讓長輩調適心情,家屬親友間更需要經常溝通,避免糾紛,才能做出對長輩最有利的決定。

重點二:蒐集資料,從優等機構開始選起

可以向親朋好友打聽他們自身的經驗,「好康道相報」經過熟人介紹,會更清楚每一個機構實際的照顧狀況。

或者,你也可以參考政府每三年對老人福利機構所做的評鑑指標,評鑑指標分為優、甲、乙、丙、丁五等,建議先從評鑑為優等及甲等的機構開始著手,評鑑資料請至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官網查詢。

重點三:考量距離遠近 選擇合適的機構

機構護理師李良玉叮嚀:「長輩安住在機構後,建議家人一定要常去機構看長輩,每個人無法照顧的原因雖不相同,但千萬不要讓空間的距離,拉遠了心的距離。」

距離也為選擇機構的重要評比條件之一,考量的因素應該要有:探望長輩的距離、就醫的距離等等。這樣才容易維持與長輩的交流與關懷,並且確保有突發狀況時,醫療資源能夠及時導入。

重點四:實際觀察—望、聞、問、切

當我們實際到了養護機構、安養院後,你先確認你的鼻孔是否暢通,然後開始發揮你的嗅覺……
「因為要看一家養護機構好不好,可以先聞聞看是不是有濃厚的尿騷味。」

「過重的味道可能就代表照顧品質不佳,如果當你踏進機構,撲鼻而來的是排泄物的味道,那我勸你不要選這間,因為那代表他們基本的衛生管理沒有做好,也沒辦法及時地處理生理需求。」李良玉分享了自己觀察許多安養中心的經驗。

此外,也要了解機構的硬體設施,是否能充分保障長輩的安全,以及提供實際的需求,最少需要有:

  1. 床邊呼叫鈴可否使用?
  2. 電梯空間是否合宜?
  3. 衛浴空間是否為無障礙?
  4. 消防設施是否健全?例如:滅火器、逃生梯、灑水器等。

對於長輩來說,搬離原有的家庭是一個很大的改變

,因此,我們也需要觀察機構的環境是否給人溫馨、有家的感覺?床邊是否有個人儲物空間,或可做個人化的佈置?還是都是制式呆板的床頭卡?這些細節都可以增加長輩對機構的歸屬感。

最後一個需要注意觀察的是

,除了服務人員在跟你接洽時的態度外,你更要看看服務人員是如何跟其他住民相處的,「他雖然老了,不代表他什麼都不行,他沒辦法講話也不代表他聽不到。」

很多機構都會覺得,你只要坐在那就好,鮮少與住民互動。但是其實,管理較好的機構,服務人員會跟長輩有許多良好的自然互動,長輩也能因此感受到更多的尊重、保有自我的尊嚴。

有任何疑問不解之處,在參觀機構時可以盡量提出,覺得沒有獲得解答或是真的不滿意時,請換其他養護機構。畢竟你一定要讓自己安心,相信自己已經做出最適合的選擇了,千萬不要在做出決定後,才感到後悔或是愧疚。

馬斯洛需求理論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

「一般的機構,一定可以滿足住民的基本生理需求,但就馬斯洛(Maslow)需求理論來看,好的機構是往上走的。」李良玉對於選擇機構上的幾點建議,正好滿足了生理、安全、歸屬感的人性需求,但最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也有可能在機構被滿足嗎?
「有一次我參訪嘉義的機構時,他們發了許多樂器給長輩們『玩』,沒想到長輩們非常享受這樣的『敲敲打打』,社工們更是計畫讓長輩們上台表演!消息一發布,長輩們開始有了表演的慾望和目標,還不斷開心地叫家人們一定要來看表演。即使在養護機構,他們還是能找到發揮的舞台,滿足自我實現。」
只要有心,長輩一樣能在養護機構度過有品質的晚年生活,目前大眾對於養護機構還有一些刻板印象與迷思,這也代表了台灣的養護機構還有許多進步空間;但只要家屬和長輩們都能意會到,送家人到機構,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照顧品質,而不是消極地置之不理,甚至是等死,大家一起在心態上做出轉變,才能讓相關單位願意投入更多的資源,讓養護機構能變得更好。

✽「活得有品質的老年」不只是一個家庭的事,而是整個社會的事。

最後李良玉提醒大家,長輩初到養護機構須要有適應期,家人的陪伴與關心非常重要。「最好的治療是家人的陪伴。」別忘了要到機構常常來探望長輩喔!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長照」,原文連結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愛長照 未分類

別再叫復健師 中風復健找「職能治療師」2分鐘告訴你,職能治療師在做什麼?(內有影片)

本文授權轉載自 愛長照   作者:卡羅

職能治療師會從患者「還能做到」的事下手,教導如何在自己可以做到的範圍裡,完成生活的大小事,比如單手穿衣、煮菜等等。必要的時會教患者使用合適的輔具,或是幫居家空間做一點改裝,讓生活更加方便。

中風後為了把握黃金復健期,醫師都會鼓勵病患積極復健,才能盡早恢復日常生活。那麼在醫院看到協助中風患者復健的治療師時,你會怎麼稱呼他呢?

許多人會直覺的稱呼:「復健師」吧?!不不不,不對唷(搖手指)他們的職稱其實是「職能治療師」。

所謂的「職能」就是指「日常生活的能力」

聯想到中風復健的目的,便是要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而且,還要澄清一點,在醫療體系裡完全沒有「復健師」這個職稱喔。

我們除了藉著文章幫廣大的職能治療師正名外,也要告訴大家,職能治療師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可以怎麼幫助患者呢?


職能治療師在長照中可以幫助你些什麼?

簡單來說,職能治療師會從患者「還能做到」的事下手,教導如何在自己可以做到的範圍裡,完成生活的大小事。比如教中風患者單手穿衣、煮菜的技巧等等,必要的時會教導患者使用合適的輔具,或是幫居家空間做一點改裝,讓生活更加方便,也有利返家後的復健。(出院只是開始,回家更是要努力復健。)

2-1.jpg

職能治療師的工作,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患者(長輩)可以獨力完成日常生活的瑣事。

並不是生病了就什麼都做不到,轉個彎換個方式,能做到的事情,遠比患者或家屬認為的多上非常多,所以職能治療師,也可以說是大家的生活魔法師(Magic~),中風或失能後,生活上會遇到的各種不便,職能治療師都可以教你用不同的方法克服它。

 除了復健之外,職能治療師也會出沒在長照中心或社區帶領失智長輩做團體活動。下面用影片幫大家快速複習,職能治療師可以提供哪些協助(看完覺得認同,別忘記幫我們分享唷)


【影片】

分類
社會福利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長照資源 愛長照

免轉院直接住滿三個月「中風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如何幫你把握黃金復健期?

相較於傳統健保住院,大多住到28天時就必須面臨轉院的問題,PAC最多可以接受長達12週的住院復健治療,視患者體能一天最多可以接受3~5次的復健治療。

PAC全名是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

是為剛中風黃金復健期,提供密集性的高強度復健照護計畫,幫助讓患者早日恢復唷!

而且除了中風以外還有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等也可以使用PAC,詳情可以上健保署網站查詢~


 該怎麼加入PAC計畫呢?!

在衛服部核可的醫院中,只要醫師評估核可後,就可以轉介到離家較近的社區復健醫院,就可以開始PAC復建照護計畫,也方便家人就近照顧唷!

 PAC跟傳統的住院復健有甚麼不一樣呢?

相較於傳統健保住院,大多住到28天時就必須面臨轉院的問題,PAC最多可以接受長達12週的住院復健治療,視患者體能一天最多可以接受3~5次的復健治療。

 每個月都要轉院很麻煩,參加PAC就可以住滿三個月了?

是的,PAC計畫一般來說以六週為單位,但在計劃期間每三週會定期評估,依據患者的情況決定提早結案或是繼續執行計畫。另外PAC結案之後就不能再入住健保的住院病房,需要返回家中改完門診復健,這點要先特別注意!

3-2

 PAC計畫適合什麼樣的人參加呢?

PAC提供密集性的復健治療,如果中風患者本身心理與體力能夠承受高強度的復健計畫,願意配合醫院的治療,是可以更早恢復日常功能,早日返家的唷!

 中風後復健照護其他還有什麼方式呢!?

除了PAC、健保住院復健以外,也可以返家自主訓練並配合門診復健、申請長照居家復能服務。如果家裡環境不方便也可以到輔具中心,申請無障礙與輔具評估,保障長輩在家中的安全。另外有部分醫院也有提供自費住院、或是部分住宿機構也有提供復健服務,都是中風後復建照護的選擇之一。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家人支持與陪伴。

3-3.jpg

中風後復健是一條漫長的路,除了長輩本身需要努力復健之外,更需要家人的陪伴與關懷,才能幫助他們早日恢復健康喔!


 PAC計畫整理

 參加對象

  • 限急性發作後一個月內
  • 醫療狀況穩定
  • 醫療團隊判斷具積極復健潛能者

 參加PAC期間

  • 住院期間每天可以進行最高5次的職能治療、物理治療或語言治療(視患者需求與體能而定)
  • 總住院天數以3週為單位,若有需要最多可住到 12 週,每3週需接受包含 13 種量表的完整評估。

 PAC結案條件

住院治療以3週為單位,每3週必須要接受評估,有以下情況需要結案,辦理出院準備服務繼續接受門診復健治療:

  • 已經進步到可以返家生活自理
  • 評估結果未進步或降低
  • 住院超過12週

結案後就無法再接受健保的住院復健

 不同中風後照護模式比較

  • 健保住院復健:中風發病半年內,最多入住28天須轉院。
  • 自費住院復健:住院天數與復建計畫,依各醫院規定為主。經濟能力許可的家屬可考慮。
  • PAC計畫:須經醫師評估,可住院復健3~12週。一天3~5次復健治療。
  • 門診復健:一次門診,可以做六次復健治療。建議離住家附近交通方便為主。
  • 長期居家復能:一個月3~6次居家復能,由治療師親自到府。適合返家後不便出門者。
  • 住宿型機構:復建計畫依各機構安排為主,適合家屬時間、人力規劃困難,無法親自照顧長輩者。

3-4.jpg


本文授權轉載自 愛長照,圖片來源:pixta / 作者:職治鼠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愛長照

許禮安:親人死了哪有不悲傷的?悲傷不需要輔導,而是關懷與陪伴

文/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許禮安 醫師
本文授權轉載自 愛長照


學術界與醫護界稱為「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我認為這是把所有人都正常悲傷情緒當成是有問題或病態,你的悲傷是有問題的才需要被輔導、你的悲傷是病態的才需要被治療。

可是人的一生中難免要遭遇生離死別和挫折打擊,失落、悲傷、憂鬱、沮喪都是因為不幸的遭遇而引起的正常情緒反應,我們真正能做的只有「悲傷關懷與悲傷陪伴」。

看到許多似是而非的錯誤觀念在社會當中和新聞媒體裡面反覆出現,沒有任何有識之士加以導正,因此造成負面的社會教育。在安寧療護服務過程中病人與家屬帶給我們的深刻經驗,讓我重新檢視這些觀念,希望用臨床實務經驗來喚醒大家的同理心或同感心,重新看待悲傷這件事,因為將來我們自己都會用得上。


一、親人死了哪有不悲傷的?

突然的死亡帶給家屬的悲傷通常是措手不及的,如果是集體罹難事件如地震與空難,整個社會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回復正常。死亡隨時無預警的來臨,每個人的死亡機率總有一天都是百分之百,活著的人早晚都要面對喪失親人的悲傷。如果是年紀老去、慢性病纏身、惡疾如癌症等,家屬的準備度較足夠,因為先已有可預期的悲傷。

我最痛心的悲傷經驗是那年華航大園空難時,有一對老父母,因為他們的勸說家人去旅遊,而讓自己的子女及孫子女十幾口全機覆沒,從此真正是「絕子絕孫」。

電視畫面中那位老父親,面對著十多組的新聞媒體麥克風與攝影機,神情呆滯,兩眼木然,而記者們還一聲聲的追問:「請問您一家十多人罹難,您心裡有什麼感覺?」

2
(圖片來源:pixta)

我看著新聞,心中一陣酸楚,恨不得替那位悲極無言的老人家一拳打掉記者的下巴,再反問那位記者:「請問你有什麼感覺!」(本段出自《許禮安醫師的家醫講座》,海鴿95年3月出版)

事隔多年之後,某知名企業家高齡仙逝,我們又看到一群新聞記者追著企業家的兒子,畫面沒錄到記者問了什麼問題,但是聽到企業家的兒子很不屑的回答:「你那是什麼問題?哪有人爸爸死掉不會難過的!」

這麼多年下來,記者的心智水準好像沒有成長,可想而知,記者應該是問:「請問你父親過世,你會不會感到難過?」


二、用兩巴掌來安慰悲傷?

我們經常聽到的安慰話語是:「你要趕快走出悲傷!」我覺得這好像直接給悲傷者打上兩個巴掌,第一巴掌表示悲傷是壞事所以要走出來,第二巴掌則是怪他動作慢。我去演講都建議大家改用另外一句話來代替:「請你按照自己的腳步/速度,去體驗/經歷悲傷。

悲傷永遠無法走出來,因為世界已經不一樣,除非回到親人還在的時空,不然悲傷會一直到永遠。旁人勸慰悲傷者走出悲傷,基本上是要求生者去達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讓死者復活。

既然明知道是不可能,那麼你只能去經歷與體驗悲傷,該當承受的痛苦、該表現出來的情緒,絲毫都不可能跳過、閃過,逃避悲傷或強迫不准悲傷的結果,通常是變成不定時炸彈,至少會延長悲傷必經的歷程。

3
(圖片來源:pixabay)

動作慢又不犯法,悲傷程度越深,本來就會恢復得越慢。可是我們都犯了強人所難的錯,要知道之所以會悲傷,因為發生的事件非人力可以掌控,是我們任何人都不想要遇到的,既然遇到也不是我們的錯,只是剛好逝者是我們的親人好友,或只是我們剛好住在災區罷了。

八八水災之後災民的悲傷,各種團體的志工義工都會安慰災民:用語言叫人家不要再哭了、哭太多眼睛會瞎掉、你要節哀順變等,行為上則是拿出手帕或衛生紙,卻剛好堵住別人已經要宣洩而出的淚水,這些作法都是錯誤的方式。

和治水一樣,悲傷不能用圍堵政策,而是需要疏導方式,否則好像水庫永遠不准洩洪,早晚都要潰堤壩毀,又好像堰塞湖,豪雨一來、土石流一沖刷,必定會轟然坍塌成災。適度的情緒宣洩,能夠哭得出來是好事,醫學上證實哭泣流淚可以增強免疫力,人類來自大自然,道理一樣相通,這是另類的、內在的環保新觀念,借用法鼓山的語詞就叫做「心靈環保」。


三、我想要當少數不行嗎?

專家說:親密關係的失落很少在一年之內完全解決,對大多數人而言兩年並不算太長。舒赫特發現:大多數喪偶者會在大約兩年左右穩定下來,建立新的認同且發展新的生活方向(Shuchter & Zisook,1986)。派克斯則在研究中顯示:喪夫者通常得費三至四年才能將生活穩定下來(Parkes,1972)。

我們對這類研究的結論通常解讀錯誤:因為大多數人會在一兩年或三四年內恢復正常,所以超過四年就是不正常。那就好像說:因為大多數人類的身高都在兩公尺以內,那NBA籃球明星姚明就是個不正常的人類囉?或者說:現在台灣的中小學生大約有七八成以上都是近視,那就代表沒有近視眼的中小學生就是不正常的啦!

4
(圖片來源:pixabay)

許多人外表看起來正常,工作狀況都還好,但是心底有隱藏的悲傷,在夜深人靜入夢前,悲傷偶爾會洶湧而上。我曾經多次到醫院對護理人員演講悲傷關懷與陪伴,結束後都遇到有人留下來問我關於十年前到現在的悲傷心事,因為不曾或不願意在家人面前攤開來談,於是只能各自躲在房間裡面舔拭自己的傷口。

經常遇到某些人會說:「事情都已經過去這麼多年了,你怎麼還走不出來!」這是帶著責怪的態度在安慰悲傷者,其實悲傷者大可以不接受、不去理會。佛陀說過:「有人要送禮物給你,假如你不接受,請問禮物會回到哪裡?」我想要教悲傷者拒絕接受這種責備的安慰,因為那是在強迫你穿別人的鞋。

悲傷是非常個人化的情緒,按照安寧療護的標準: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我們應該要尊重每個人悲傷程度的深淺與時間的長短,而不是定一個公認的標準去譴責某些少數人太超過

我常說:「如果我想要悲傷十年,請問有哪個專家管得著嗎?」悲傷既然是人類的正常情緒,理所當然要有個別差異。你管我要悲傷多久?那是我的自由!


四、不在與召喚的強大力量!

人們總是誤以為親人不在人世,就再也無法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卻不曾注意到有一種不在的力量(the power of absence),也就是召喚的力量!召喚的力量往往比現實的力量強大,不在的力量有時比人還在有用。

這就是佛教信仰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現」的慈悲,因為一旦你召喚她,直接從你的內心與腦海湧現出來,她的形象與威力瞬間就來到眼前。

曾經有位國立大學中文研究所的研究生,癌症末期過世之後留下上百萬字的文章,遺願是想要出書,剛好我們安寧團隊和他的母校都想要幫忙,後來是他的姊姊跑來找安寧病房的心理師說:「弟弟想要給我們出書」,心理師問姊姊:「是不是他來給你們託夢?」

5
(圖片來源:pixta)

姊姊說:「不是,是我們家人在弟弟的遺照前面卜杯問他的。」親人雖然已經不在人間,本土民俗裡面仍然還有不在與召喚的力量可以做為溝通的媒介,以解決未完成的世間事務。

曾經有位黑道大哥因為癌症末期住到安寧病房而後過世,剩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寡母在兒子就讀的國小對面擺個攤位做點小生意賺錢養家。我和安寧居家護理師去關心這位大哥的遺孀,她兒子可能遺傳到爸爸叛逆而難以管教的個性,黑道大哥的女人跟我們分享了一件事。

她說有時候管不動兒子,就會看著客廳牆上掛的大哥遺照說:「你也不下來管管你兒子!」我聽了覺得有趣,就開個小玩笑說:「那大哥如果真的下來管兒子,你不就要昏倒了。」親人雖然形體已經死亡,精神卻仍然還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家屬內心支持的力量。


五、不要一直給我面紙!

「悲傷關懷」是要協助生者將「塞住淚管的石頭移開」,使其有適當表達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在宣洩過後,協助他們重新整理思緒,新的窗口就會射入希望的陽光。因此,國外的悲傷關懷團體規定:不可以給別人手帕與面紙,只能自己用自己的手帕或面紙。

我們必須改掉那種一看到有人在哭立刻就遞出面紙的壞習慣,那是自以為是的善意,可是這個動作帶有社會意義的暗示,哭泣的當事人收到的訊號是:「你麥擱靠啊(你別再哭啦)!你哭了足難看!(台語)」

有人問:「許醫師說不能拿手帕或面紙,可是看家屬哭得那麼傷心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回答說:「家屬想要哭,我們不讓他們哭,只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面對悲傷的家屬?請問這是『誰』有問題?」

6
(圖片來源:pixta)

何況我們自問會在什麼人面前哭泣落淚,通常是最親的親人或最好的朋友,那現在悲傷的家屬敢在我們面前哭泣落淚,就代表把我們當成最親的親人或最好的朋友。但是我們因為自己無法面對別人在面前悲傷哭泣,只好逃避或是把對方當成問題的對象加以解決,其實應該被解決的卻是我們自己!

如果真的還是想要給面紙,請耐心的等待,悲傷者從放生嚎啕大哭到低聲啜泣,等他宣洩告一段落時,他的手會去東摸西找,代表他需要面紙,這時才可以給他。


六、不要叫我節哀順變!

我一直告訴大家:不可以說「節哀順變」、「人死不能復生」、「不要太難過」等這類的「成語廢話」!當一個人面對親人死亡,旁人即使說再多的如「節哀順變」之類的廢話,當事人絕不可能因此就可以不再悲傷,因為這些理智的話語絕對無法安慰處在情緒、情感當中掙扎的悲傷者。

此時他們最需要的其實只有真心的陪伴,沈默的陪伴可能比有口無心的廢話一堆更管用。握著他們的手、搭著他們的肩、輕拍他們的背,把自己的肩膀借他們靠著哭泣落淚,都比光說話有效。實際上能哭得出來才有可能抒解悲傷。

悲傷會隨著時間變淡,即使還是會在某些紀念日或特殊場景引發強烈悲傷,我們不建議刻意壓制悲傷。只要是人,就應該有血有淚、會悲傷會哭泣。容許悲傷的存在,直接去面對自己的悲傷情緒,才是最佳的方法。

7
(圖片來源:pixabay)

只有在你真的有這樣的感覺時,才可以說:「我知道你的感受」。更好的方法是藉由在場的傾聽,從行動中表現出你的關懷。如果你不知道要說什麼,那就什麼都不要說,或者說:「我不知道要說什麼才好。」旁人能做的就是細水長流的陪伴與支持,太多的建議與作為通常是有害無益的。

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會被悲傷的挫折打敗,很多人在失去親人後反而將悲傷轉化為成長的經驗與進步的動力。

我們不想再聽到「節哀順變,好好保重」之類言不由衷的廢話,更不需要收到「忘掉悲傷的過去,趕快走出來」之類不合人性而且不切實際的建議。

我們需要的不是表面的安慰言語,而是真心沈默的陪伴與細水長流的關心,讓我們變成彼此之間可以支撐的臂膀、緊握的雙手、溫暖的擁抱與溫柔的心靈。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愛長照

來協助洗澡的人,才是決定生命品質的人:我在浴室裡感受到的5個重要體認

作者 前資深媒體人 朱國鳳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長照


我們都應該在自理能力無虞時,把每日沐浴當成呼吸一樣的理所當然時,早一點想想,要如何讓老後的沐浴需求,不會成為一種難得的享受?

「老媽,來洗澎澎囉」。
「嘸要,昨天阿娣才幫我洗過。」

阿娣是母親的外籍看護,已經「棄職潛逃」三天,這表示,母親至少四天沒有洗澡了。這幾天,母親搬出很多理由,拒絕女兒幫她洗澡,譬如「天氣冷,沒有流汗」、「阿娣才幫我洗過」、「我自己會洗」。

我又好氣、又好笑的看著老媽,怎麼感覺好像母女位置互調了,我變成老媽在催著「小女兒」去洗澡,而「小女兒」正想著各種理由耍賴閃躲。

其實我知道,母親閃躲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害羞與尊嚴。害羞要讓女兒看光光,還要讓女兒「上下其手」。更重要的是,原本「為母則強」的地位瞬間逆轉,母親的尊嚴要暫時放下了。

我了解母親說不出口的理由,但是考量到她的行動與移位能力都已經相當衰弱,自理的結果將會是在浴室摔斷骨頭。這一天,我也抬出各種理由,終於讓母親「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讓女兒服侍進了浴室。

在氤氳的霧氣中,我童年的記憶卻逐漸清晰了起來。我想起坐在那個粗糙大鋁盆裡的黃昏,母親一面幫我打滿肥皂,一面用輕柔的語氣,教我要特別洗抹腋下、腹股溝、私處、腳趾縫。

我是這樣一點一滴地從母親那裏學會獨立自理生活的能力,現在她的獨立自理能力,正一點一滴地退化了,換我拿起肥皂,用她曾經教我的手法,把我的童年與她的老年,一起搓出柔細的泡泡。
洗澡2
(圖片來源:photoAC)

想想文學裡很少在洗澡下筆,就算有,主角也是「小鮮肉們」。譬如《紅樓夢》第31回,有一段敘述丫鬟伺候寶玉少爺洗澡的情節。「……洗完了,進去瞧瞧,地下的水淹著床腿子,連蓆子上都汪著水,也不知是怎麼洗的,笑了幾天……」

大家都想看寶玉少爺與丫鬟笑鬧玩水的情境,誰會想去了解寶玉的祖母:賈母洗澡的細節。但是文學裡看不到,現實裡還沒經歷到,很多關於老後沐浴需求的重要性,就不會意識到。這一天,我在幫母親沐浴的過程中,有不少重要的體認。


體認1:世人都該早點想想,老後誰來幫你洗澎澎?

我常認為,世人若能早一點意識到,自己終究會變老變弱,是否能夠早一點變得更謙卑、更柔軟、更有同理心。

不要以為有錢聘僱外籍看護,就能高枕無憂。有沒有考慮到,外看會返鄉、會逃逸,前者的空窗期通常會有一個月,後者的空窗期至少三個月。如果平時是倚賴居服員,也不能保證始終是一對一的熟面孔。

空窗期間,如果不想臨時讓一位陌生的看護,與你在浴室裡「坦誠相見」,有沒有兒孫可以暫時代勞?這時請不要再期待老伴上陣。因為當自己需要協助時,老伴通常也是自顧不暇,甚至已經天年了。

如果你是女性,可能帶你去洗澎澎的,會是女兒或媳婦;如果你是男性,可能就是兒子或女婿了。如果有兒無女,有沒有善待媳婦?如果有女無兒,有沒有尊重女婿?不要等到有洗澎澎的需求時,再來彌補關係,可能就會太遲了。

洗澡3
(圖片來源:pixta)

體認2:長照的真正挑戰,是從洗澡、換尿布開始

外子常笑我前世應該是軍人,因為常常是三分鐘戰鬥澡。當我也抱著速戰速決的心態,第一次帶老媽進浴室,從幫她寬衣解帶開始,就發現到,「單兵」必須立刻修正處置。

因為當我要幫母親脫掉套頭上衣時,突發覺得我似乎正面對一隻「樹懶」。原來對我們來說,舉高雙手這麼簡單的一個動作,老人卻只能用慢速完成,如果想要快手快腳,可能會害老人受傷。

還有我們在淋浴時,就能輕易的從頭洗到腳。但是不少女性長輩,年輕時不習慣用蓮蓬頭直接「灌頂」,當老後彎不下腰、低不了頭時,洗澡就要分兩階段進行。

也就是在浴室洗身體,推著輪椅到美容院洗頭,譬如我的老媽,這些都會增加老後生活照顧的難度。什麼是長照的挑戰?我認為,還沒有進入到需要協助洗澡、換尿布的程度,長照的挑戰都不算真正開始。若能早一點幫老人洗澡,就能早一點正視自己未來的長照挑戰


來協助洗澡的人,才是決定生命品質的人

荷蘭居家照護界第一大的Buurtzorg公司,團隊裡有七成是護理人員。Buurtzorg的照護模式,相當重視沐浴。因為幫老人「洗香香」,居服員不僅能與老人親密互動,也能貼近觀察到老人的身體變化。

分類
達人專欄 聘僱看護 愛長照

長期照護人力不足?你請不到人,也許是你看不起他

採訪/愛長照 小虎文。李羚榕

臺灣的長照體系,「人力」一直都是爭論不休的重要議題。除了過度依賴外籍看護、血汗勞工的爭議外,本國籍看護也長期存在人力缺乏的問題,「請不到人」讓許多 機構傷透腦筋,尤其是居家照顧服務員(簡稱居服員)的嚴重缺乏,讓許多需要居家服務的家庭無法適時地得到協助,究竟?為什麼居服員這麼難找呢?

 「居服員人力的嚴重缺乏,不在於找不到人,而是流動率過高。」

居家服務督導簡明珠,一語道破人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她以長期經驗的觀察,居服員流動率高,不外乎以下5點:

Firesam!-flickr.jpg
圖片來源:Firesam!-flickr

1. 家人不支持

「近幾年許多大專院校廣設『老人福利相關科系』,照理說,應該有許多年輕的生力軍加入。但我有次和一位畢業生談他未來的職涯規劃,有居服員資格的他竟說,他真的沒有辦法去幫別人服務,追問之下,原因竟然是:『我怕被媽媽打死。』另一位畢業生也說到自己的困境,她的媽媽對她吼:『我把你栽培到大學,你要去幫別人 把屎把尿?』」

簡明珠說,來自家庭的反對,讓許多年輕人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矛盾。即使社會風氣越來越開明了,但許多父母一方面是心疼小孩,一方面是對職業依舊有「貴賤」之分,勸阻孩子不要從事居服員工作。

可是一位專業的居服員,不僅要具備照護技巧、護理常識、溝通技術等多元能力,更是直接幫助他人的重要工作,但在傳統觀念的桎梏下,同樣是照護的工作,卻有高低之分。

「我會勸一些家長,在歐美許多先進國家,年輕人都是參與第一線的照護工作,因為他們很單純地當作是重要的工作在看待,台灣的居服員不是沒有年輕人,只是我聽了好多畢業學生分享心情,家人不支持,讓他們對未來感到更加惶恐。」

2. 案家不尊重

大部分的案家非常尊重居服員,但也有某些案家,使用命令、輕視等語氣命令居服員,或是要居服員去做工作內容外的事情;在能力可及的範圍,居服員可以自主決定要不要幫忙,但做過了頭,長期下來,變成居服員心理上的負擔。

「案家叫居服員幫忙清掃窗戶時,我會提醒案家,居服員的專業不是打掃,否則她就去做打掃的工作,不就好了?案家叫居服員要趴在地上,用手擦地,我也會提醒案家,這樣做地板會很濕,你跌倒怎麼辦?不如我們買好一點的工具,省時又省力。」

案家的過度要求,或是不尊重專業,有時會讓居服員默默受委屈。簡明珠告訴居服員們,可以用幽默有智慧的方式化解,但同時,還是希望可以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居服員專業的尊重。

未命名-2.jpg3. 奔波太辛勞

居服員的工作有陪伴、關懷,還有許多人都看不到的-勞力。

「幫被照顧者移位,不只需要技巧,還要有力氣。許多家庭照顧者最煩惱的洗澡問題,有了居服員的協助後,讓他們大大鬆了一口氣,但也許這是他今天的第二個、第三個case了。長期下來,也會覺得很勞累的。」這樣的工作強度,常讓居服員有背疼痛、腰痠痛、肩膀不適等問題,也往往成為折損人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居家服務員的工作性質機動性高,一天當中可能會到不同的案家做服務,所以花費不少時間在交通上的往返,遇到天氣惡劣時,居服員還是必須匆匆趕往下一個地點,接著,再轉往另一個案家服務。

要幫案家喘息的居服員,有時也會喘不過氣的。

 4. 社會評價不高

「有位年輕的居服員,工作認真廣受好評,可是我有天家訪,卻發現……案家頻頻感嘆地說:『好可惜啊,這麼優秀的人才做這樣的工作。』我聽到後忍不住說:『就是優秀才要為你們服務啊。』」

簡明珠說類似的例子屢見不鮮,其實前文所說的家人不支持,也受社會評價極大的影響。

「我經常鼓勵我們的居服員們,要相信自己的工作價值,看得起自己,好好的表現你的態度」明珠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勉勵自己,也經常鼓勵身邊的居服員:唯有相信你自己,秉持「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才能快樂地走下去。

未命名-2.jpg5. 督導未能扮演好角色

簡單來說,居服督導就是案家與居服員的溝通橋樑,身為『靈魂人物』的督導,必須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為一旦有突發的狀況發生,督導必須親上火線,箇中協調。「不過,督導的培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督導的素質參差不齊,有些督導『一督就倒』,導致案家沒有辦法取得好的服務,也留不住優秀的居服員。」由此可見,督導的能力,攸關居服人力的留存。

「居服員面臨的狀況,可說是千奇百怪,當居服員在第一線遇到困難時,後面沒『靠山』去協調溝通,遇到狀況居服員只能『自己來』;長期下來,當然會倍感孤單,工作不順心,離職只是遲早的事……」,所以明珠總告訴自己「不要把自己自己當成『主管』,因為她知道居服員需要她,她也需要居服員,彼此都要扮演好工作上的專業角色。」

看到這裡,還有人認為居服員是一份輕鬆容易的工作嗎?對內有職涯規劃的徬徨、家人的不諒解;對外有社會的不尊重、職場環境的不完善……雖然以上歸納的幾點未必會同時發生,卻也總是歷歷在目;案家的故事往往令人不忍心,但每位居服員背後,也有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無奈。

每一份工作有其專業背景,社會若能多些認同與鼓勵,而不是「這本來就是你應該做的!」將犧牲變成期待,將勞工當成志工;當居服員在工作上除了報酬,還能擁有更高的成就感,社會上願意尊敬每一種職業,多些尊重、少些偏見,那麼,居服員才會是讓人願意從事的工作、願意長期經營的事業。 

未命名-2.jpg
愛長照團隊在此向所有照服員,獻上最崇高的尊敬,我們了解,因為有你們的奉獻與付出,許多照顧者家庭漸漸地增添一道道明亮的色彩,愛長照也會是你們一路成長的好夥伴,辛苦了大家!謝謝。

本文由愛長照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7作者簡介:愛長照 主編 小虎文

生命是一個圓,從出生、探索到回歸、離世……我們殊途同歸。
世事也許不盡圓滿,甚至有時崎嶇難行;即使如此,我們仍能用關懷來填滿空缺,用愛來修彌遺憾。

訪問老寶貝的人生故事、訪問居服員的照護心情、訪問醫師的細細講解…..訪問所有平凡中的不平凡,讓我們和老寶貝們一起「共好」,別忘了太陽西沉後,仍有皎潔的月光在。


6.jpg作者簡介:愛長照 推廣大使 李羚榕

我是李羚榕,又叫做艾莉

是那位醫院走廊上步履蹣跚的老奶奶,讓我發現我對長照的使命……那年,我16歲。畢業於北醫高齡健康管理學系的我,現在正堅持著我的夢想投入長照工作!我用資訊傳遞與活動推廣的方式完成我對老奶奶的承諾,也希望能將這份愛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


愛長照簡介

照顧路上不孤單,愛長照與您站在一起。

愛長照是關懷臺灣長照、銀髮、照顧者的網路服務平台,我們將提供您照顧技巧、疾病知識、輔具及社會資源、補助申請、心理諮詢等資訊,期望使照護者得到有力的支持,幫助被照顧者能夠得到妥善的關懷與照顧,共同打造希望、愛心、互助的溫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