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視力保健 園藝治療 失智症

五感大滿足!可預防失智症

彙整編輯/Jennifer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  者/林青穀

書  名/《跟著醫師安全學登山》/幸福文化

多年前,以五感遊戲提升幼兒腦力發展的概念喧騰一時。醫學上的確有研究指出,藉由五感能刺激大腦,近來已有專家將其應用於失智症的預防;活化五感還有助於促進生理機能、正向思考,是森林療癒與園藝療癒的重點!而學會由五感體驗生活,尤能讓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更加立體,進而發掘生命之美。

登山,正是一種融合味覺、觸覺、視覺、聽覺、嗅覺等五感印象的休閒活動。

五感滿足─視覺

除非是楓紅時節或落雪嚴冬,夾著蜿蜒林道的多是一望無際的翠綠森林,千姿百態的參天大樹除了極具觀賞妙趣,這一眼的綠更能對生心理發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1. 綠色植物可消除眼睛疲勞

眾所周知,綠色護眼,眼睛觀看綠色物體時最為輕鬆,遠眺綠林更有放鬆眼部肌肉、維護視力的效果。長時間緊盯3C產品的電腦族、低頭族,若每逢周末至少能上郊山走走,讓眼睛忙裡偷閒之餘,更可避免近視度數加深。

觀賞樹景還可舒緩疼痛。美國德州A&M 的教授Roger Ulrich 發現,手術後的病人若能從病房望見窗外樹木,對止痛劑的需求將會降低,恢復速度也較快,而且術後頭痛、嘔吐等併發症也較少。全台逾七十萬人為難以治療的慢性疼痛所苦,若能克服生心理障礙,親近山林,或許可免於對止痛劑的依賴、成癮或濫用。

2. 秀麗水光山色可撫慰心靈

從狹窄、擁擠、吵雜、冰冷的水泥叢林,轉換到寬廣、開闊、寧靜、清淨、綠意盎然的自然森林,本身就屬於一種「空間治療」(環境療法),讓人暫時逃離充滿壓力、節奏緊湊的日常,彷彿無限延展的森林也有助心胸豁然開朗,讓人得以放鬆心情。

另有專家發現,讓嚴重燒燙傷患者觀看含有森林、花卉、瀑布和海洋等畫面的影片,再搭配柔和的音樂,能明顯減少更換傷口附近的衣物所產生的疼痛和焦慮,我想,一般人真正登山臨水的紓壓效果那更是不在話下了。

五感滿足─嗅覺

林間漫步時大口呼吸,保證你能收穫滿滿的森林三寶,也就是植物根莖果葉散發的芬多精、瀑布由高處直瀉而下所產生的負離子,以及植物群行光合作用製造的大量氧氣(新鮮空氣)。森林三寶令人舒適健康,詳細好處於後文再敘。

五感滿足─聽覺

左聽山澗潺潺、懸瀑雷鳴,右聽蟲鳴啾啾、鳥囀啁啾,還有樹葉因風動的簌簌聲或因雨打的淅淅聲……,各種天籟合奏著一曲大自然交響曲,輕快動聽,叫人心曠神怡,更有研究發現,聆聽溪水聲能使血壓下降呢!

五感滿足─味覺

隨地撿拾採摘蛇莓、甜栗、橡實、野百合、菇類……等野果山蔬,是最能同時討大人、小孩歡心的野趣,還有些野生可食植物跳脫了零嘴的層次,在發生特殊狀況時可救人一命,例如:被蜈蚣咬時可搗爛馬齒莧葉敷於患處;慘遭毒蛇咬傷時,可將空心蓮子草搗汁服下,並將草渣敷於患處,作為送醫前的緊急處置。

不幸於山中迷途時,可在灌木周圍找找有無葛藤攀附,它的塊根(葛根)個頭大且澱粉含量高,可暫時充飢,以爭取時間等待救援;找不到水源時,則可吸取秋海棠莖葉的汁液來補充水分。下山路上,若意猶未盡,就尋覓一家山產店小坐,品嘗溝菜蕨、山蘇、山芹菜、桂竹等山肴野蔌,好好跟山林話別。

五感滿足─觸覺

上山除了健行、野炊野營,還有許多活動可讓你歡度山中時光,其中我最推崇的就是「抱大樹」。擁抱千年老樹,感受樹身古老堅實的力量,碰觸樹皮,感覺樹木的溫濕度及粗糙,都能平穩情緒;也可席地而坐,貼近泥土的柔軟和地氣,或做幾式瑜伽或靜心冥想,享受片刻寧靜;乾脆躺臥在枯葉堆上仰臥藍天、放空腦袋也行,總之,跟林與地的親密接觸,都能開啟身體與自然的對話,達到身心舒緩的效果。

山林具有平衡身心的神奇力量,因而衍生出「森林醫學」這門科學,相信會有更多研究證實縱情山水的益處,這個周末不妨就放下電玩動漫、取消姊妹下午茶,來一趟森林僻靜之旅吧!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運動訓練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上山吧!搶救走下坡的體力

彙整編輯/Jennifer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  者/林青穀

書  名/《跟著醫師安全學登山:林青榖療癒身心、逆轉憂鬱症的心靈處方籤》/幸福文化

你知道嗎?台灣是世界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有3分之2的土地為山地和丘陵,不上山岳,對台灣的認識就失落一大塊,我總認為登山應該是台灣人最常進行的國民活動才是。

登山,除了是愛台灣的表現,也是一種愛自己的行動!讓體力、肌力止跌回升

在自然情況下,人的體力於25歲時達到最巔峰,之後便會逐年衰退,而這主要跟下肢肌力降低有關。舉伸膝肌力為例,若以25歲的情況作為基準,35歲時伸膝肌力將減少百分之五,之後每十年會減少百分之十,到了65歲,一般人將只剩百分之七十不到。

另外,從40歲到70歲之間,人的肌肉量每十年會減少百分之八左右,這種狀況稱為「肌少症」,屬於老化的現象之一。當肌力減少百分之三十時,生活上將無法自理,需要外人協助。

這些年,有許多作家和專家學者倡導「上流老人」的生命新概念,紛紛提出老後不虞匱乏、幸福充實的生活提案,我認為要成為好命中年,並擁有無憂無慮的熟齡生活,至少要盡可能做好健康管理,讓體力、肌力維持在起居無礙的狀態,才能健康活九九!

體力、肌力退化是中老年人生活習慣病的根源

日本信州大學的能勢博、谷口俊一郎兩位教授曾以5400位中老年人為對象,讓他們進行五個月的「間歇式快步訓練」。

結果發現,當體力提升百分之十時,原本罹患高血壓、高血糖、肥胖的人有百分之二十病情獲得改善,原本有憂鬱、膝關節疼痛的人則有百分之五十獲得改善。

其中關於膝關節疼痛這點,事實上,在平地走的練習,主要能鍛鍊大腿前側的四塊大肌肉「股四頭肌」,而登山除了能強化股四頭肌,因為過程中常須向前跨步蹲,所以還能鍛鍊到平常最被忽略、運動量最小的肌肉─股二頭肌、半腱肌、半膜肌等大腿後側肌群,也就是膕膀肌。

膕膀肌的功能在於屈膝和後伸髖關節,以及防止脛骨過度前向錯動,具有穩定的作用。以走路為例,當我們起立時,膕膀肌能穩定膝關節,行走時,它能幫助下肢前進,並在搖擺期中期協助控制下肢的動力。

若膕膀肌的肌力不足,膝蓋和十字韌帶就容易受損;膝關節可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一旦痠痛或受傷,往往會帶來極大的痛楚和行動不便,所以我特別推薦進入中年後,積極利用登山活動,來打造平衡而強健的下肢。

光是在平地進行下肢肌肉的訓練就能有如此效果,想當然耳,登山將能寫下更漂亮的成績。根據陽明大學與榮總發表的報告《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有爬山習慣的中年人大腿肌力與年輕人相差無幾,證明登山可以改善中高齡者肌力下降的問題。

女性過了中年,更要鍛鍊下半身

一旦年過40歲,一般人的肌力可能已經比20幾歲時少了百分之十,而女性要面臨的現實更加殘酷,因為接下來,就可能要面對更年期的到來。

肌肉重量會隨著年紀減少,肌力降低,就會伴隨骨質流失的情況,而更年期來臨又會使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讓體內的蝕骨細胞活性增強,造成骨質密度快速流失,女性更容易發生「骨質疏鬆症」。

根據統計,停經女性因骨質流失造成骨折的風險比男性高出2~3倍。衛福部國健署就建議,更年期女性應每週進行150分鐘以上中等強度身體活動,並可進行登山、健走、慢跑、爬樓梯等荷重運動,以增加骨質密度、強健肌肉,降低跌倒的機會。

「登山」可以訓練心肺耐力

前面提及的肌力衰退會造成人對日常活動的能力和意願減少,進而引發心肺耐力(心肺適能)降低。心肺耐力,是指人的肺臟與心臟攝取氧氣與轉化氧氣的能力。

普遍來說,20多歲時心肺耐力會達到顛峰,之後每十年會降低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如果你平時上下樓梯或小跑步追公車就會喘到上氣不接下氣,當心!你可能心肺耐力不足了。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建議,登山是加強心肺耐力的優良運動,除此之外,健走、慢跑、游泳、上下樓梯、有氧舞蹈、騎腳踏車、跳繩等有氧代謝運動也是很好的選擇。

心肺耐力保持正常標準,不但活動時比較不易喘氣、不易疲勞、能持續較久,也能提升平時的工作效率,最重要的,還能預防各種心血管疾病喔!

雖然登山有助於提升肌力和心肺耐力,但這兩項也是安全登山的必備條件,體力不足卻貿然上山,可能會留下痛苦的回憶,甚至遭遇意外,後續我還會教大家評估、鍛鍊體力的方式,讓大家能一起去爬山!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