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血壓

文/謝佩珊
「飲食配合運動,可以不吃藥?」
「健康食品能夠替代藥物?」
當民眾被醫師告知需要服用降血脂藥物時,以上幾個問題常見於門診與醫藥諮詢中。
飲食加上運動 就能控制血脂?
這樣的情況也與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所做的報告相吻合。據該學會指出,在高血脂病人當中,有高達7成的病人認為依靠運動及飲食就能控制血脂、近6成的人表示從未服用過降血脂藥物,而3成的人則認為高血脂病症沒啥大不了,不用服藥也沒關係。
為什麼民眾會害怕服用降血脂藥物?其中的問題與迷思是什麼?即使不害怕藥物,乖乖遵照醫囑服藥就能有效控制血脂?我們要怎麼做,才能穩定血脂數值、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亞東醫院藥學部藥師鄭羽筑在本次專欄,不只告訴讀者正確用藥對控制血脂的重要,更會從飲食保健及生活習慣著手,讓大家多管齊下、面面俱到守護自己的健康。
台灣民眾對於慢性病的藥物治療,常見兩種情形:一是害怕藥物傷身,另一則是自覺無不適就自行停用藥或不接受治療。在治療高血脂的門診案例中,當然也常看到這些情況發生。對於存有「藥物傷身」迷思的民眾來說,即使被醫師確診罹患某種慢性病,需要接受藥物治療,但他們仍堅信只要透過飲食及運動就能控制。
對此,鄭羽筑指出,「常常有民眾在門診時詢問醫師及藥師,是否能夠只憑調整生活習慣而不服用藥物來控制血脂指數一般而言,若單靠調整生活習慣來改善高血脂情況,其成效會因人而異,而且僅能適用於較輕微的高血脂病患,亦即是我們在評估病患狀況時,會採用一個『未來10年心血管風險』評估量表,當計算出來的風險小於7.5%的病患,且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低、沒有合併心血管疾病者,在這些條件下,才有機會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

彙整整理/李晏晨
摘自/《新腦內革命:春山茂雄71歲,擁有28歲青春的不老奇蹟!》(春山茂雄著/新自然主義)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人體第二心臟
要如何適時將血液送到缺血的內臟器官,又不會對心臟這具馬達造成負擔呢?這時就要出動人體的「第二心臟」。善用我們的第二心臟,高血壓能神奇的降下來。這個「第二心臟」不是別的,正是我們的肌肉。向病人不厭其煩的說明,並指導他們從事健走等運動,製造腿部肌肉,這才是真正的高血壓治療,也才能夠創造健康。
曾經有一位血壓高達180至200左右的病人,到我的診所求診。診所的醫護人員一開始都很擔心,不敢要求這位高血壓病人運動。對於這樣的病人,我會先做好他們的健康管理,在控制脈搏不往上飆高的前提下,指導他們努力做運動。所以我仍然堅持比照辦理,督促這位高血壓病人運動,結果他的血壓一下子降了20至30毫米汞柱。
多動多健康
患者看到實際的成效,他們的認知也會跟著改變,當血壓高而頭痛的時候,不再整日臥床,而懂得稍微用走路來降低血壓。雖然季節改變的寒暑冷熱變化,會對患者造成一定的風險,但只要留意這些變數,大多數病人從事運動後都能夠有效降低血壓。這是因為肌肉這個「第二心臟」的功能獲得充分的血液供給以後,缺血的臟器就不再頻頻求救,心臟也不用再拚命加壓送血,血壓自然會下降,血管也不必承受過大的壓力負擔。
然而,當醫生的人如果像我這樣一絲不苟的全力投入指導工作,是無法賺錢的。不只是因為醫生指導病人運動不能獲得健保給付,還加上我不開藥給病人,而開藥可以獲得更多健保給付點數,所以這是醫生的雙重「損失」。開降血壓藥給病人省事又有錢拿,還能確保病人的回診率,但是,醫生真正的角色任務,難道不是指導病人做好正確保健嗎?
血中膽固醇或中性脂肪過高的時候,一般人採取的做法也和對待高血糖、高血壓一樣,只想用最簡單的藥物方式讓過高的數值下降。其實我們自己的身體就能製造出效果更好的「良藥」,這些藥會在運動當中發揮作用。

近來高血壓藥物屢傳受到致癌物污染的事件,讓許多沒有罹患高血壓及癌症病患也開始重視這被稱為「隱形殺手」的疾病-高血壓。
高血壓之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原因是即使血壓已經偏高也不一定會有明顯頭暈、頭痛等症狀發生,很容易被忽略並疏於治療。但血壓長期偏高會容易導致血管受損,甚至造成動脈硬化、狹窄,容易引發一系列可怕的併發症如腦中風、狹心症、心肌梗塞等等。因為引發血壓升高的原因有很多,想要好好控制血壓,不只需要規律服藥,同時搭配日常生活型態調整,才能達到最佳功效!
只要調整飲食選擇比例,「得舒飲食」(DASH diet)讓你輕鬆防治血壓高
高血壓患者常聽到建議飲食少鹽少油,對調控血壓有幫助。但往往因為外食或不知道該怎麼烹調而難以達成。得舒飲食的優點就是不特別強調要「禁食」什麼,而是「進食」什麼。也就是說不特別限制鹽分、油脂的攝取,而是建議哪些東西我們應該多吃,來達到控制血壓的結果。因為沒有困難的食譜,在每天吃的食物比例稍作改變即可,因非常容易達成。
- 原則一:以全穀類食物為主
主食以紫米飯、五穀飯、胚芽飯全穀類米飯為主,若是不喜歡穀類粗硬的口感,也可以嘗試用根莖類取代一餐的白米飯,如便利商店的烤地瓜,或在烹調時以一半白米、一半根莖類、全穀類的方式慢慢調整,如地瓜粥、山藥飯、蓮子飯等等。早餐從吐司、蛋餅改成牛奶麥片,都是不錯的選擇,
- 原則二:天天5+5
每天攝取五份以上的蔬菜及五份以上的水果。除了葉菜類、瓜果類外,可以準備如竹筍、花椰菜、芹菜、椒類等不同口感、型態的蔬菜一起混炒或做成拌飯,例如彩蔬毛豆拌飯。水果也可以藉由入菜的方式在正餐搭配攝取,例如鳳梨炒木耳、百合鮮梨燉子排、蘋果鮮蝦拌沙拉等等。外食族則是可以在前一晚打果汁、當天準備好攜帶的香蕉、小番茄當點心,都很容易達成。
- 原則三:每天兩杯低脂乳品
不只要喝乳品,同時要選擇低脂肪的乳品,一杯約240ml。除了直接喝之外,也可以煮成牛奶火鍋、西式燉菜、玉米濃湯或加工做成焗烤蔬菜等等。有乳糖不耐症的患者則可以選擇無糖低脂的優酪乳來取代。
- 原則四:白肉多、紅肉少
多選擇以不帶皮的雞肉、魚肉、海鮮以及黃豆類食材如豆腐、豆皮為主,降低紅肉(豬肉、牛肉)的攝取量。無形間可降低動物脂肪的攝取量。但要注意動物內臟、海鮮類膽固醇較高,若有高膽固醇及痛風問題者要注意攝取量。
- 原則五:吃堅果、用好油
花生、腰果、核桃、開心果在便利商店簡單就可以買得到,不論是單一或綜合堅果都可以,每天攝取一小湯匙的量(約10-15g),或可在喝牛奶時加入一小湯匙黑芝麻粉。烹調時以沙拉油、葵花油、橄欖油等植物性油脂為主,減少奶油、豬油的攝取量。若今天選擇外食無法挑選烹調的用油,就選擇烹調方式油脂較少的菜色如川燙、涼拌、清蒸、紅燒等等,降低油炸食物的攝取量。
這五大原則可以讓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中成分含有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並具有降低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優點,都是得舒飲食最大的特色,對降低血壓有幫助。若同時搭配低鹽飲食(一天不超過6克的鹽巴,約2400毫克的鈉),控制血壓的效果更好。
所有人都適合得舒飲食嗎?糖尿病及腎臟病患者要注意!
糖尿病患者要避免攝取太多水果,避免血糖不穩定,可多蔬菜但水果應適量。
而腎臟病患者則應注意蔬菜攝取時避開高鉀的蔬菜如菠菜、莧菜、菇類等等,或者川燙後瀝乾湯汁再吃,另外牛奶及堅果因豐富礦物質也可能較不合適,應詢問過主治醫生、營養師後再決定。
雖然血壓跟飲食有很大的關係,但不可否認情緒、壓力、睡眠、體重也是息息相關的,甚至天氣變冷也會導致血管收縮、阻力增加而導致血壓上升。因此除了上述飲食控制、定時服藥外,維持每周三天、每次三十分鐘有氧運動習慣(如快走、游泳、飛輪等)、維持正常體重(BMI控制在24以下),並保持心情愉快、藉由喜歡的休閒活動放鬆身心,並維持每天早晚量測監控血壓的習慣,相信很快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跟這可怕的殺手和平共處並不難!
更多關於照料理:https://lihi.vip/ELG9Y
臉書粉絲專頁:https://lihi.vip/dVD5x

彙整整理/Flora、摘自/《血壓完全控制的最新療法》半田俊之介著/新自然主義、圖片來源/新自然主義、shutterstock
對高血壓的人來說,最應該避免的如廁習慣,就是排便時憋氣出力,引發不適症狀。另外,在如廁時,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重點呢?
排便時憋氣使力,竟會讓血壓降低
一般人可能以為排便時停止呼吸、憋氣使力,會刺激血壓升高,同時也是最危險的時刻。其實,事實上正好相反,在憋氣的這一瞬間,血壓其實是急遽下降的。但是,當成功解放後,感覺鬆了一口氣時,血壓卻會突然飆高。
總之,排便時憋氣使力,會刺激血壓如坐雲霄飛車似的忽低忽高,脈搏也在同時忽然加快,這些都會造成心臟負擔,誘發腦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絕對大意不得。
排便順暢的第一要務就是不能便祕
排便時總是憋氣使力的人,請務必改掉這個習慣,讓自己養成排便「心平氣和」 的好習慣。
然而,對於有慢性便祕傾向的人來說,不使出更多力氣就很難排便,所以戒掉用力排便習慣的先決條件,莫過於消除便祕。消除便祕的方法很多,基本功不外乎以下兩招。首先是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蔬菜、海藻類、薯類、蕈菇類、蒟蒻等,都是極佳的通便食材。而控制肉類等高脂肪食物的攝取量,也有幫助。其次是從事適度運動。運動能刺激腸胃蠕動,促進排便。
除此以外,早晨起床後喝一杯開水等,時時補充水分也很重要。還有睡前喝一杯熱牛奶,其中所含的色胺酸與黃豆粉裡的膳食纖維,不僅可以助眠,也能夠促進第二天早上排便順暢。
天冷時晨間如廁,誘發血壓飆高
高血壓症狀持續惡化的高齡患者,天冷時晨間如廁,尤其要做好保暖工作。
這是因為銀髮族早晨醒來得早,如果是攝護腺肥大的患者,更經常在清晨跑廁所。這時候屋子裡冷冰冰,從暖烘烘的被窩裡爬出來如廁,一冷一熱溫差更大,最容易誘發血壓上升,成為心肌梗塞、腦中風發作的危險時刻。
萬一患者還有晨間高血壓的傾向,危險性又更大了。天冷的時候起身上廁所,請養成先披上保暖外袍的習慣,必要時廁所內應放置電暖器等暖氣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