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誘發失智症主要3大類原因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剛關上門後發現忘記帶鑰匙、到超市買東西忘記帶錢包、期待好久的聚會竟然記錯時間,各種大大小小的健忘,總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正值邁入人生的後半段,心裡不免擔心失智症是否會找上門,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智症的發生呢?

失智人口年年增加

根據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發布的全球報告中指出,2015年全球將會有990萬的失智症新增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患病的總人口數,更高達4680萬人;依此類推,到了2050年,人數將會激增至1億3150萬人。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佳霈表示,面對節節攀升的數字,需要注意的除了患者本身的身心與照護之外,照顧者的心態調整也是非常重要。

換句話說,失智症不單單只是患者一個人的事情,身旁家人朋友的陪伴,更是減緩病情加重的一大重點。

images_2_2018_01_16_13_57_08_81_water.jpg

典型阿茲海默氏症,占75%

林佳霈醫師指出,失智症是一個認知功能退化的過程,屬於不自然的老化現象。許多人以為是親友年紀大了,脾氣變差、老番顛、耍老人脾氣,一開始不以為意,當發現了之後,才驚覺為時已晚。

誘發失智症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下列3類:

1.腦部退化:

極為典型的阿茲海默氏症,有3/4的患者都屬於這個原因,約佔總疾病的75%。因為神經的退化,促使細胞耗損,初期以侵犯腦部海馬迴為主,患者會有認不得人、搞不清楚時間、地點,到了末期,甚至連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例如:忘記拉鍊要怎麼拉、梳子該怎麼用等。

2.血管型失智症:

這類的失智症約佔20%,常見於中風後、或慢性腦血管病變的患者,導致腦部受損使智力減退。患者往往在某個時間點記憶力突然惡化,如階梯般的下降,身旁親友多半會明確的指出某個時間點開始變差,不同於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是循序漸進的惡化。根據統計,中風的病人約有5%會有失智症狀,且中風發生的5年內罹患失智症機率約25%。

3.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續發性失智症:

這類的失智症約佔5%,有些失智症是由於特定原因所產生,只要經過治療就有機會能恢復。林佳霈醫師說明,例如營養失調、水腦症、新陳代謝異常、腦部曾受過創傷、甲狀腺功能低下、梅毒、曾一氧化碳中毒者等,都是間接促成失智症的因素。不過,林佳霈醫師提醒,即便找出病因治療,也很難100%回復原來的記憶力,家屬多半要有心理準備。

林佳霈醫師強調,家屬必須了解疾病的概況,以及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失智症由輕度到中度、重度、末期都會有不同的病徵與反應,從中了解病程,可以幫助患者與自己之間,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壓力。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失智5分鐘量表檢測,遠離失智危機

撰文/藝嵐、製表/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電影「我記得」《Remember》主角賽夫是一名阿茲海默症患者,二戰時在集中營服務,卻因為一封信開啟復仇之路。導演透過懸疑驚悚的現代復仇記,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記憶,同時也呈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脆弱,在現實中,到底要如何透過預防性篩檢、檢測,遠離失智危機?

AD8 量表助初期篩檢及發現

「過去配合公衛政策,以四癌篩檢、慢性病防治、用藥安全、疫苗接種,為主要服務項目,在衛教過程中,近年也發現社區內出現失智症症狀長輩。」屏東基督教醫院行政暨護理副院長賈佩芳說。

因此,屏東基督教醫院與屏東縣政府合作,為基層醫療網醫護人員提供訓練,以提供初步鑑別診斷及通報轉診,並在當地超商辦理健康教室,進行失智症宣導及篩檢。

賈佩芳分享,2015年在屏東的基層醫療院所中,有271位民眾的「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篩檢異常,需要轉診到醫院進一步進行其他認知障礙、失智症等檢查,最後有165位確診罹患失智症。

在社區健康教室部分則有1226位民眾完成「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AD8)」檢測,發現91位異常需要轉診、再進一步檢查,最後有14名確診。

臺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王培寧談到,AD8量表是由家屬或同住者填寫評估,因為他們最能了解患者的情況。

填寫量表者,可透過8個與日常生活有關問題,依過去及現在改變狀況評估,若有2項以上勾選為「是」,則建議被評估者應到醫院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接受進一步檢查,目前國內老人健檢也是使用該量表。

坊間有許多不同的自我檢測量表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也是由家屬或同住者依列舉問題詢問受測者紀錄結果,但還要依教育程度及答題結果,略分為心智功能完好或輕度、中度、重度智力缺損。因此,王培寧建議,進行該量表調查時,應由受過訓練的專業醫護人員詢問。

03_04_195_02_water.jpg以上若有2個以上狀況符合,建議受測者應到醫院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接受進一步的檢查。(資料提供/臺灣失智症協會)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無藥可醫,為何還需提早就醫?

彙整編輯/林玫妮

摘自/《趁你還記得》(伊佳奇著/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醫師確診父親罹患失智症,我們就蒐集與失智症相關的各種資料及上課學習,一開始就知道百分之90至95的失智症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無藥可醫,父親是阿茲海默症,正是屬於無藥可治癒的類型,但我們還是定期陪父親去醫院回診。

父親出身軍旅,有著標準的權威人格,兒子說什麼都不當一回事,永遠認為「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哪裡需要聽你的話。但是,看到身穿白袍的醫師就不一樣了,醫師的話言聽計從,醫師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必須服從的對象。我們在門診時除了瞭解父親病情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和醫師討論父親日常作息怎麼安排,要注意哪些事項,將父親不願配合的事告訴醫生,請醫生再告訴父親。

父親不愛走路,醫師就告訴他每天晚上要去散步,散步對身體好。剛開始時父親十分排斥日照中心,我們就請榮總劉秀枝主任寫了張條子交給父親,上面寫著:「每天要去上學。」下面還有劉主任的簽名。每當父親耍賴不想去日照時,我們就拿出條子,告訴父親是醫生交待的,父親就摸摸鼻子乖乖的上車去日照。

images_2018_01_11_15_08_36_36_water.jpg

從照護父親的經驗上來說,我認為請專業醫師看診有八大好處:

  1. 先由專業醫師確診是否為失智症及發展的病程,我們才可明確瞭解長者所患失智症的類型、病程的發展。
  2. 可經由專業醫師協助瞭解此一失智症類型在病程發展上,所面臨的認知、記憶功能的退化、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有哪些,提供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及如何照護。
  3. 可經由專科醫師開立的藥物,以試圖延緩失智症的退化。
  4. 對於失智症長者的其他疾病進行整合性診療。
  5. 對於失智症長者的所有藥物進行檢視,避免多重用藥的可能。
  6. 患者及家屬可向醫師請教、選擇、規劃未來照護方式。
  7. 家屬可參加醫院舉辦照護訓練課程。
  8. 如果醫師有失智症藥物研究計劃,可透過討論考慮是否讓長者參加。

面對它,先做準備,就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遺憾。失智症有不同類型,每一種類型失智症的病程內容並不完全一樣,所以經由專科醫師確診是否罹患失智症,及所患失智症的類型、目前的病程,有助於家屬依失智症臨床研究成果來瞭解失智症、認識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及病程等資訊,才能進一步由家屬與長者來討論未來的照護方式,及生活方式等。

images_2018_01_11_15_08_36_17_water.jpg

家屬照顧訓練的重要

記得民國94年,我陪同父親到中國返鄉探親,進行非藥物療法中的懷舊療法時,接獲榮總劉秀枝主任的電話,她告訴我,台北榮總護理部有安排家屬照護訓練課程,建議我可以去上課。劉主任退休後,父親成為王培寧醫師的病人,王醫師更進一步在每季安排失智症照護演講,邀請學者專家分享研究及照護心得,我們受益良多,這些資訊對家庭來說是重要的助力與支持,如果我們沒有定期陪父親就醫,可能就得不到這些訊息。

現在許多失智症家庭出現在社會新聞上的悲劇,大都導因於對失智症、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及病程等的不瞭解,仍將長者當成未患病前的那個家人。長者因失智症造成認知、記憶功能的退化,並不是自願如此,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既然罹患失智症,照護者就要以智慧及方法去面對,才能解決問題,醫師的指導及家屬訓練課程,都可以幫助家屬照護知識與技能。當年,劉秀枝主任曾主持「何首烏在失智症患者的藥效上研究」,我們就因定期回診,知道這個訊息,也為父親報名參加。

images_2018_01_11_15_08_37_66_water.jpg

三階段的病程

失智症病程,大致分為三階段:輕度、中度及重度等,在美國早期則分為七階段(FASTScale):正常成人、正常老人、早期失智、輕度失智、中度、中重度、及重度失智症等。過去往往是家屬發現長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對生活產生影響時,才去就醫,通常經醫師診斷後,大多已然是中度失智症,如果能及早發現,立即就醫及確診,就有更充足的時間來規劃與準備,甚至建立新的生活模式減緩退化。

失智症雖不會直接危及生命,但患者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平均可存活8至12年,甚至也有部分年輕的病患存活長達20多年,家庭及照護者對於長者的照護方式直接影響時間的長短。知識是針對未來的可能,提前進行準備;智慧則是運用知識改變人生的鑰匙。失智症並非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無知與漠視。

★照護筆記

  1. 失智症生活照護要靠家屬及照顧者,醫療專業人員僅提供諮詢及方法,執行還得靠家人。
  2. 瞭解就醫的目的,有正確認識,才能得到專業人員的協助。
  3. 慢性疾病均需進行生活與環境改造,重新建立適宜的規律化生活方式,失智症照護更是如此,不能依賴藥物,藥物不是萬能的。

★失智症知識

  1. 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病程平均長達8至12年,最耗費照護人力、財力、時間及精神。
  2. 患者大都為長者,會有多重共病及多重用藥情形,也就是罹患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及可能重覆用藥。
  3. 失智症重度時,長者認知、肢體、言語、吞嚥等功能退化,增加照護困難度。
  4. 失智症長者在每一階段的狀況不一,照護者及家人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照護知識與技巧。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失智症

注意!失智症的10大警訊

撰文/藝嵐、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依國內調查,臺灣65歲以上老人占總人口14%,其中失智症人口占8%

隨年紀增加,失智症率也會增加,但容易與老化混為一談,其實兩者是不同的。老化是可能會突然忘記事物,但之後想起來,不過失智是完全忘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

「建議觀察長輩是否出現十大警訊,若有疑慮應直接就醫,求助專業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檢查和診斷,量表使用是輔助性質,並不等於確診,確診要由專業醫護經過許多檢查才能。」臺灣失智症協會常務理事、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說。

03_04_196_02_water.jpg

是失智症,還是阿茲海默症?

徐文俊指出,失智症分為退化性和血管性。退化性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是指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後出現的情況。

徐文俊說,若要細分那一類型需要專業檢查,如B12、葉酸、甲狀腺功能、腦脊髓液濃度等,還包括腦部磁振影像、電腦斷層,最後呼籲,正確診斷仍應由專業醫護人員進行。

03_04_196_03_water.jpg

失智症的10大警訊

  1.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2. 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3.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4.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5. 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6. 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7.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8.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9.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10.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力。

(資料來源╱臺灣失智症協會)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居家照顧 居家醫療 我是獅子軍,照顧失智君

長照點線面/失智者飲食照顧學問大

「吃飯」這件事對失智症照顧者來說是每天的挑戰!

由於失智君每個階段的飲食行為表現與需求的轉變,在用餐上出現許多令照顧者感到不愉快的行為反應,吃飯如同作戰,照顧者倍感壓力。

失智君的飲食行為多樣性會隨之變化,因為大腦功能逐漸退化,在飲食上的表現像是「忘記吃過了,以為還沒吃因而重複要求吃」,但也並不是所有的失智君都會重複要求吃東西,也有出現食慾改變、忘記進食,甚至拒食…等這些飲食行為的差異以及分辨能力下降。

例如:「不會分辨食物可不可以吃、是否吃飽了、吃多少才夠、看到食物就吃」;或是習慣改變,如「想煮飯或每天吃同樣的食物、想以相同順序吃、想在固定時間吃、需要很長時間吃、用手抓食物」;喜好改變,以前喜歡現在不愛了、注意力不集中,食物含在嘴裡但不嚼、口嚼食物但不吞等等。

此外,隨著腦部退化進展,吞食能力亦下降,如「吃飯喝水嗆咳、口含食物不吞、需要花長的時間來吞、需要餵食」等等的行為。

該給失智君吃什麼,才能延緩失智退化?銀杏、椰子油好嗎?這是許多失智症照顧者的疑問。

地中海飲食對於預防/延緩失智有研究實證支持,以地中海飲食為基礎來準備三餐是目前失智飲食照顧極力推廣的飲食模式。其強調多吃五色蔬果、彩虹蔬果,選擇全穀雜糧、豆類、堅果(每天一小匙)、橄欖油,深海魚;適量乳製品,如乳酪或優格;少吃紅肉(飽和性脂肪)、少量紅葡萄酒,這類食物富含天然抗氧化物,例如維生素B群、葉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C、E等。

值得一提的是,失智者不同階段所展現的營養需求大不相同,所以飲食照顧者首先要能掌握幾件事,包括:

失智君出現的飲食行為、失智君的營養狀況(身體質量指數BMI可以初步獲得了解)、失智君的飲食喜好、牙口吞嚥功能、失智共病(慢性病)、個性/性格/情緒,以及用餐環境等,綜合考量這些因素,是失智飲食照顧的重要關鍵。

吃飯過程是傳遞家人愛與關懷訊息的最佳時機,對於失智家庭而言,吃飯學問雖然大,但只要「了解、有愛、有包容」,失智家庭的餐桌上一樣可以吃出幸福的味道。

(作者是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護理師/營養師、受恩獅子軍(失智症照顧者互助社群)家屬諮詢營養師,本專欄每周三刊登)

本文授權轉載自 台灣受恩(股)公司 ,歡迎加入該公司經營的「我是獅子軍,照顧失智君」失智症照顧者互助交流分享社團。

荷蘭「阿茲海默咖啡俱樂部」 提供失智者及家屬心理支持

對於輕微失智者,

荷蘭已經發展出「阿茲海默咖啡俱樂部」的活動模式。這是心理學者梅森看到社會需要而創立的,地點多選擇社區據點。

這種活動家屬以及失智者都可以來,它有一套進行模式,大致上先有廣泛的交談分享,讓彼此得到心理支持,知道像自己一樣困擾的人在世界上還有不少。然後有醫師短講,並針對參加者的困擾直接提供解說,接下來有志工演奏音樂緩和氣氛,並進行第二次交談,這回是分組進行。

2
手拿麥克風的是位醫生,混在人中的有患者,有家屬,也有志工。

在場一位老人告訴我,太太忽然時間感錯亂,所以他現在要天天做飯,應付妻子的生理變化和退休後還要重新學習備餐,對他都是壓力,但來這裡感覺好很多。

還有一家三姊妹和失智的媽媽一起來,參加活動等於是對照顧者的喘息照顧。老媽媽在聽醫師講述的時候,知道是在講她的問題,但她認為即使如此,還是比在家獨自面對困擾要好得多。

1
可以提供正向刺激的活動很多。臺東的小朋友一起演奏樂曲給老人欣賞,光是看到這些可愛的臉龐,可能就會讓他們覺得今天跟平常不一樣。

本文節錄自:北歐銀色新動力:重拾個人價值的高齡者照顧
作者:周傳久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本文經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購買連結:各大網路書店有販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