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新一代人工膝蓋,關節不卡卡

彙整編輯/林玫妮、圖片來源/雙和醫院、shutterstock

老化最殘忍的地方是,它不是一次性的到來,而是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衰弱。令人十分擔憂的退化性膝關節炎,更是大家聞之色變的疾病,擔心有一天不良於行,影響了生活品質,人生從此變黑白。

71歲的連女士半年前開始出現左膝關節腫痛積液的症狀,尤其是左膝內側,當在站立或者走路時,會覺得痠軟無力、疼痛跛行,經診所醫師診斷為左膝內側的中期退化性關節炎,服用消炎止痛藥後,仍無法抑制疼痛。不僅造成白天的行動不便,更因夜間疼痛而影響睡眠,生活品質因此大大降低。

牛津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雙和醫院骨科翁佩韋醫師確診,與其他醫生討論後,使用「牛津膝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Oxford knee)」,進行左膝關節內側局部磨損部分的部分人工關節重建手術。連女士表示,術後第二天左膝關節就可自己主動彎曲到九十度,一個月後就可完全不用助行器或拐杖走路,膝蓋不痛了,自然也就不需要再服用消炎止痛藥了,幫助她能有良好的自主生活。

過去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通常要做全膝置換手術,使得許多病人害怕進行手術,或手術完成後關節不再像以往那樣靈活自如雙和醫院骨科部曾永輝主任指出,「牛津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Oxford knee)」,即是以微創術式,只將磨損嚴重的內側膝關節面置換為人工關節,輔以仿人體半月板的超耐磨活動式襯墊,保留了重要的前、後十字韌帶及另外三分之二完整的人體膝關節構造,以求手術後的膝關節活動,仍更貼近自然人體工學及步態。其同時還有傷口小、立即術後疼痛感較低、手術風險降低、住院時間較短及高彎曲角度與協調性的優點。

預防勝於治療

退化性關節炎是人類關節疾病中最普通的一種,依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達15%,推估有350萬人飽受膝關節疼痛之苦,好發族群有膝蓋不當使用者、銀髮族等,其中女性族群大於男性,女性每6人中有5人有此困擾。翁佩韋醫師提到,造成退化性關節炎主因在於性別、肥胖、職業傷害、運動型態及是否曾受過外傷,治療的方式不外乎藥物治療、針劑治療及置換人工膝關節。翁佩韋醫師說,一般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採用傳統全摘式手術,對於年長者病人而言,手術風險較高、術後恢復與照護時間拉長,不貼近人體膝關節生物力學及合用度。

曾永輝主任強調,雙和醫院骨科部提供完備的「全方位之膝關節炎照護」,舉凡高位脛骨切開矯正術、機器手臂輔助導航人工膝關節置換術(MAKOplasty)、牛津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Oxford knee)、及微創全膝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等,希望提供給不同退化程度的膝關節患者,有個別適合的治療方式與完整的選擇。醫師們建議,大家平時要適當且做對運動、控制體重;倘若關節受傷,則一定要好好休養,這樣才能真正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膝關節「退化」與年齡有直接關係嗎?

彙整編輯/李晏晨、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著/時報出版)、圖片來源/時報出版、shutterstock

退化性關節炎,是邁入高齡後,需要時時戒備的疾病。大家都很害怕,萬一哪一天走不動了,需要裝人工膝蓋,那該怎麼辦?但是,老化、退化,真的是造就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嗎?大林慈濟醫院國際膝關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呂紹睿,於《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一書中,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images_2018_01_10_16_52_22_56_water.jpg

退化與年齡  無直接關係

因為國內一直將骨性關節炎稱為「退化性」關節炎,因此很自然的,就會將病因誤導為「退化」、「老化」。

過去,只有大約10%的「骨性膝關節炎」是確實知道原因的,如:膝關節內部構造(骨、軟骨、十字韌帶、半月軟骨)因外傷而受損、下肢骨折後癒合不正等…。另外,高達90%卻是原因未明、而被認為是「原發性」,只因流行病學的統計發現它與年齡有關,就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

其實,自然老化的說法,反證很多:並非每個老人都有「退化」問題、同一個人的不同關節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譬如,肩關節與踝關節就鮮少有「退化」情形、同一膝關節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仔細思考,這些事實確實會讓人懷疑自然老化的說法。

images_2018_01_10_16_52_22_44_water.jpg
▲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時發現,右邊軟骨已「退化」,左邊軟骨卻完全正常。

所以,膝關節「退化」與年齡應無直接關係,任何破壞軟骨的原因,日積月累,當然會呈現隨著年齡逐漸嚴重的現象,並非隨著年齡增長,軟骨組織就會自然老化。

images_2018_01_10_16_52_23_30_water.jpg

年輕人不會得「退化」性膝關節炎?

任何疾病的形成都經過四個階段:醞釀期、臨床前期、臨床期、殘障期。對於因膝痛看診的病患,臨床醫師一般慣用X光片做診斷,然而X光片只是一種間接的診斷方式,無法直接看到早期的軟骨變化。「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軟骨破壞通常要到中年以後才會顯現在X光片上。

因此,同樣的因為不明原因膝痛看診的民眾,年輕朋友較傾向會被告知與運動傷害相關的診斷(如:肌腱炎、半月軟骨受損、十字韌帶受損、髕骨外偏等)。40歲以上的中年朋友卻會因為X光片上多少已有軟骨磨損的現象,幾乎都會被告知膝關節已經開始「退化」了。到了老年,多半已進入「殘障期」,早已錯過仍有機會治癒的階段了。

膝關節「退化」與年齡的關係並不是直接的,軟骨的破壞是從年輕就開始的,日積月累,發病(臨床期)的年齡,與膝關節不當使用的強度以及頻率有關,因此,年輕人還是會因為膝關節使用不當,而得到「退化」性關節炎。同樣的膝痛問題,在不同階段尋求醫療,可能會得到不同的診斷,也可能因此而錯失了治癒機會。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6種人 退化性關節炎高危險群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退化性關節炎,是個令人聞之色變的慢性疾病。想要晚年的生活過得輕鬆自在,能不能行動自如、穩健的走出每一步,絕對是一大重要關鍵。只是,正確保養關節的秘訣是什麼呢?

03_03_72_02_water.jpg

6種人 要多留意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圜叡指出,退化性關節炎為兩塊骨頭的接觸面,及關節軟骨的退化與病變有關,膝蓋是最常見的患處,其他像髖部、手指,也有一定的患病人數。好發的群族大約有以下6種:

1.年紀較長者:

軟骨細胞的數量,大約從40歲左右開始走下坡,幹細胞要轉換為軟骨細胞,會隨著年紀變得越來越困難。

2.女性朋友:

據統計,65歲以上有50%以上的女性有退化性關節炎的徵狀,主要和年輕時常常穿高跟鞋且久站有一定的關係,例如老師、空姐,未來患病的機率會比較高。

3.長期負重:

例如搬運貨物、建築物的工人,長時間下來對膝蓋的磨損,相對比一般人高。

4.肥胖:

體重一高,膝蓋要承受的力量就會更大。建議BMI值過重的人,應該盡早減肥,以免增加晚年的負擔。

5.X型腿或或O型腿:

所謂膝部力學結構不良,外側的韌帶鬆弛、內側磨損軟骨的程度也會加劇,膝蓋往內翻,X型腿或O型腿的症狀會日趨嚴重。

6.膝蓋外傷病史:

如前十字韌帶斷裂,造成膝蓋更容易磨損,可能導致大腿肌肉萎縮與接續半月軟骨的磨損破裂,促使早發的退化性關節炎。

針對上述的6種人,當有關節不適等問題產生時,葉圜叡醫師建議盡快前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將骨頭、肌腱、韌帶、力學結構等都先檢查一遍,以排除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與可能性。

03_03_72_03_water.jpg

病因不明 運動不可少

葉圜叡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的致命機轉尚未明瞭,可能的原因正是軟骨的磨損與纖維化,使關節面因長時間的摩擦下產生的發炎反應,會有紅、腫、熱、痛的徵狀表現。也有女性更年期雌激素的變化、或是鈣沉積的反應的影響等,或許亦有相對的關係。

至於,許多人疑惑,如果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為了避免再次增加關節的負擔,是否不要運動會比較好呢?

對此,葉圜叡醫師強調,運動還是有它的必要性,只是運動的種類、順序要正確,並特別留意導致膝關節退化的各種因素,以及患者本身有無肌力缺乏的問題等,應與專業復健科醫師商討,客製化每個人的問題,評估後再給予適當的運動治療與輔具矯正。

03_03_72_04_water.jpg

以保守治療為優先

再者,從治療的層面看,醫師會如何協助患者改善病情,維持好的生活品質呢?

葉圜叡醫師說,目前仍以保守的治療為主,當然也會視患者的嚴重度給予意見,依病情的嚴重度,有4個處置療程:

  1. 先告訴患者關於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與症狀,若BMI值過高者,建議立即減重並正確運動。
  2. 施以物理治療,如熱療、電療、超音波、雷射等,並使用各項關節保護措施,如貼紮、護膝、矯正鞋墊等。
  3. 開始藥物治療,以止痛、消炎為基準,補充葡萄糖胺與軟骨素;需要時給予注射施打,利用類固醇、玻尿酸、葡萄糖、血小板濃厚液等緩解,有些病患表示,打針有暫時解痛的效果,但針對長久的治療,療效是有限的。
  4. 最後一步,才是人工關節的置換。
    葉圜叡也提醒,膝蓋疼痛的問題,不是只有退化或關節炎,與週邊肌鍵、韌帶到足型、腿型、骨盆所影響的力學結構也有關聯,這些因素關係著膝蓋能否正常使用,建議有其困擾者,應盡速至醫院檢查才是正確之道。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物理治療 運動訓練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李信志 居家、社區復能治療師

膝關節疼痛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治療師教你簡單在家就可以做的膝蓋保健運動!

膝關節疼痛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許多年輕族群(尤其是女性)也很容易會有。常見的原因包括:膝關節炎、軟組織傷害、延遲性肌肉酸痛等,以下就一一給予保健及舒緩的建議。

1.膝關節炎

就像之前文章中提到的,舒緩膝關節炎最重要的關鍵就是減壓了。為了舒緩關節炎帶來的症狀,減重計畫是遲早要面對的問題。另外適當的拉筋伸展也能幫忙降低關節壓力,而阻力訓練能夠幫助我們增加膝蓋的控制能力,降低行走或運動時的傷害。

2.軟組織傷害

這通常發生在運動傷害後,常見的機轉是肌腱發炎,尤其是從事那些不熟悉的運動。另外中風的老人家有時會因為下肢張力異常,導致膝蓋走路時處在不正確的位置,軟組織(通常是韌帶)會在反覆使用下受傷,這時調整步態就變得很重要,建議可以尋求物理治療師的協助來改善步態

3.延遲性肌肉酸痛

延遲性肌肉酸痛就是俗稱的鐵腿,在那些久未運動突然從事強度過高的運動後發生,尤其是過多離心收縮的運動(蹲)。常見的症狀是肌肉腫、痛及灼熱感,並且發生在運動後的24-48小時。

有些學者認為這是由於肌肉內的微小纖維撕裂傷所造成。要預防鐵腿一定要在運動前做足暖身,在運動後確實收操。若不幸發生鐵腿,適當的休息、水分及營養補充、還有刻意緩慢的活動都是必要的。另外若真的很嚴重也能使用一些NSAID的止痛藥。


接下來和大家介紹一些簡單的膝蓋保健運動:

1. 伸展運動_股四頭肌伸展

手勾著腳踝,將膝蓋彎曲抬起,雙腿不可以分開(膝蓋盡量貼在一起)。將大腿輕輕往後,此時會感覺膝蓋前側緊繃拉扯。維持10-20秒,持續3次。

2
股四頭肌伸展

2. 伸展運動_腿後肌伸展

坐在椅子上,膝蓋打直輕放在地上。腰背挺直輕輕向下彎曲(肚子去靠近大腿),此時會感覺到大腿後側緊繃。維持10-20秒,持續3次。

3
腿後肌伸展

3. 阻力訓練_彈力帶運動

選擇使用綠色或藍色的彈力帶150公分,坐在椅子上,雙手握著彈力帶的兩端,中間部分用雙腳踩著,接著握著彈力帶站起來,再緩慢坐下來,反覆做10-12下即可休息,會感覺到屁股及大腿在出力才是正確的唷。

4
彈力帶運動

注意:若是您的酸痛症狀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勢,一定要到就近的骨科就醫檢查,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希望今天的分享對各位有所幫助!

作者:李信志 物理治療師 本文授權轉載自 104銀髮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