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重視跨域合作 輔具物美價廉 以色列長照觀察

文.攝影/張馨方

最尊重失能長者的「人味」復健 

中風與失能後的醫療復健本來就不容易,且因為後續日子要如何恢復最大程度生活自主能力,更是一項艱辛的挑戰。復健需要資源,包括空間、器材、科技設備,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勵動機,讓復健過程有尊嚴,以便和過去正常生活的世界接觸互動,為未來重新導入正軌預做準備。 

日前我到以色列這個以創新著稱的國家,拜訪醫院的復健中心,一如先前我對以色列的印象,這個國家很務實,許多場所不一定如歐洲豪華,但很重視效能,尤其這一次還看到了醫院深具「人味」的部分,其中復健中心裡以人為本,對失能長者的高度尊重的氛圍,更令人感動。 

恢復獨立自主 職能物理治療最重「認知」 

與職能治療師一起到活動空間時,已經有5位長輩在等候,最年輕的也已85歲。這些長輩,有的摔斷大腿、有的二次中風,也有無法自主行動的,肢體多彎一下還會疼痛,還有人剛完成手術後不久,不只肌肉骨頭待復原,認知反應也受到影響。 

這個復健中心有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語言治療師等,他們非常重視團隊合作。在台灣,治療師多半是在醫囑後根據醫師開的處方執行復健;但是在這裡,治療師自主性更強,他們大多數對與人互動、如何支持人有興趣,如果說他們具有考上醫師的能力,也不足為奇。 

回到活動間,職能治療師歐莉特正要開始帶領復健活動。她說,這裡的規則是只要有長者在活動間進行團體活動,所有在同一空間的人也都要一起做,沒有任何人旁觀。一方面是所有人都做,容易激勵大家也跟著做,另一原因是,這表示對在場失能長者的尊重,也就是不把他們當「異類」看。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8年11月號(NO.80)》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愛長照 未分類

別再叫復健師 中風復健找「職能治療師」2分鐘告訴你,職能治療師在做什麼?(內有影片)

本文授權轉載自 愛長照   作者:卡羅

職能治療師會從患者「還能做到」的事下手,教導如何在自己可以做到的範圍裡,完成生活的大小事,比如單手穿衣、煮菜等等。必要的時會教患者使用合適的輔具,或是幫居家空間做一點改裝,讓生活更加方便。

中風後為了把握黃金復健期,醫師都會鼓勵病患積極復健,才能盡早恢復日常生活。那麼在醫院看到協助中風患者復健的治療師時,你會怎麼稱呼他呢?

許多人會直覺的稱呼:「復健師」吧?!不不不,不對唷(搖手指)他們的職稱其實是「職能治療師」。

所謂的「職能」就是指「日常生活的能力」

聯想到中風復健的目的,便是要恢復日常生活的能力。而且,還要澄清一點,在醫療體系裡完全沒有「復健師」這個職稱喔。

我們除了藉著文章幫廣大的職能治療師正名外,也要告訴大家,職能治療師的工作到底是什麼、可以怎麼幫助患者呢?


職能治療師在長照中可以幫助你些什麼?

簡單來說,職能治療師會從患者「還能做到」的事下手,教導如何在自己可以做到的範圍裡,完成生活的大小事。比如教中風患者單手穿衣、煮菜的技巧等等,必要的時會教導患者使用合適的輔具,或是幫居家空間做一點改裝,讓生活更加方便,也有利返家後的復健。(出院只是開始,回家更是要努力復健。)

2-1.jpg

職能治療師的工作,最大的目的就是讓患者(長輩)可以獨力完成日常生活的瑣事。

並不是生病了就什麼都做不到,轉個彎換個方式,能做到的事情,遠比患者或家屬認為的多上非常多,所以職能治療師,也可以說是大家的生活魔法師(Magic~),中風或失能後,生活上會遇到的各種不便,職能治療師都可以教你用不同的方法克服它。

 除了復健之外,職能治療師也會出沒在長照中心或社區帶領失智長輩做團體活動。下面用影片幫大家快速複習,職能治療師可以提供哪些協助(看完覺得認同,別忘記幫我們分享唷)


【影片】

分類
物理治療 運動訓練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李信志 居家、社區復能治療師

復健之路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是沒有想要變好的動機

在從事全職居家復健治療師的過程中,看到許多家庭中的爺爺奶奶,沒有想要復健或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動機,甚至連食物都吃不太下,而家屬總是希望治療師能夠用專業的角色給予壓力,看看爸爸媽媽是否比較願意聽話,能夠有機會多多活動身體,維持現有的生活功能。但爺爺奶奶想要聽的,真的是專業的建議嗎?

沒有復健意願的病人

其實對治療師來說這種是最棘手無力的狀況,有一身專業知識及復健技巧,但卻無法打動患者想要變更好的心,不想動就是不想動,明明有能力更好卻放任這些機會流逝。

生病過後能力下降是必然的,但大部分都是可逆的。例如骨折,只要透過正確訓練就可以恢復到手術前的狀況。但爺爺奶奶心中或許找不到那訓練的理由了…我年紀已大,練好了要做什麼呢?為什麼要做這些運動?肌力變好了然後呢?

自尊心被打破的那一刻起

李爺爺過去是德高望重的學校校長,也有許多年教書的經驗。但是罹患疾病以後不良於行,開始慢慢不說話了,和家人間的互動也越來越少。常常就是一張撲克臉坐在家中聽音樂,連走路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在過去還曾經想過只是生病,好了就能回去學校教課吧?但是學校也因為年記大了,不太可能讓李爺爺回去教書。於是生病讓自己變得無用的循環就出現了,就算身體好了也不能教課那幹嘛訓練呢?

問自己三個問題

一本探討生死的著作《就算明天將說再見,也要給今天的花澆水》中提到,面對癌症末期的患者,我們都要慢慢引導到三個問題:

  1. 我究竟為何而活?
  2. 我想怎麼樣度過剩下的人生?
  3. 我該為自己做些什麼?

到了這個歲月這個身體狀態,或許就可以靜下來好好思考這些問題,這是人生的最大問題。如果這些問題找不著答案,那麼應該很難找到那復健的理由吧。

生命中最重要的資產是關係

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介紹到藍區,那是世界上最長壽的聚落。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就是社會互動以及和他人的關係。像沖繩這種信仰及互動密切的城市,居民的平均壽命也比較長。

我們不妨鼓勵長輩抬起頭來看看身邊,身旁的子女孫子總是在替自己操心、煩惱,全家人因為自己生病鬧得不可開交,分開多年的太太因此回來探視卻不願意交談,這種種不圓滿的關係都會大大降低生活品質。

其實在生命無時無刻,每個人都有他們可以盡的任務。以爺爺奶奶來說,和子女關係融洽是獨一無二的使命,此時抱著這樣的心態認真復健,帶給子女們的溫暖動力是耗之不竭的!


作者:李信志 物理治療師
本文授權轉載自 104銀髮樂園

分類
達人專欄 職能治療 長照知識 輔助器材 李展瑋 職能治療師

每天適當運動並選擇適合的行動輔具,讓長輩擺脫輪椅的束縛

以前念書的時候,職能治療系的其中一個訓練,就是精神科的職能治療。這也啟發了我,觀察高齡輪椅使用者的精神衛生,以及適當的輔具切入點,所能帶來的效益。

所以,我們今天要來討論長輩為什麼離不開輪椅?常見的原因大概有三個:照顧者的顧慮、長輩的心理、和長輩的身體因素


照顧者的顧慮

如果是家人自己在家裡照顧老人,那照護的壓力通常很龐大,一般人不太會有時間,去吸收比較新的專業照護知識,所以當家人對治療不太理解的情況下,反而會覺得照護就是以安全為第一,如果長輩行動不便,那就坐在輪椅上最安全這樣。

如果是在長照機構的老人呢,有時候會因為機構裡的人力缺乏,一個服務員要同時照顧多個長輩,以統一管理及安全為考量,也多是傾向會讓行動不便的老人一直坐在輪椅上。

2
長輩離不開輪椅

長輩心理因素

老年人離開工作岡位以後,社交活動減少了,就會開始產生孤獨的心理。因此,長者的腦功能也逐漸退化,認知和記憶力不如當年,所以難免比一般人敏感、多疑、愛嘮叨、對人不信任、斤斤計較等行為,造成與朋友家人溝通的困難。

如果這時,在遭遇喪偶、子女離家工作等生活上的改變,老年人會感覺生活失去意義,對未來喪失信心,對任何人或事都有一種消極、否定的心理。

此時,如果身體各器官功能再減退,外出需要麻煩家人,成為家人共同外出時的負擔,那年長者就會漸漸的自我封閉於更小的活動範圍,更少的社會參與活動,進而造成如下的惡性循環,難以跳脫。

3


長輩身體因素

常聽人們這麼說:「老人不能跌倒,一跌就再也起不來了。」這是為什麼呢?

大多數的人認為:老人家在受傷後最好能不動就不動,更覺得一動就傷筋動骨的,對身體不好,但這是不正確的觀念。

其實造成長輩再也站不起來的關鍵是「肌耐力」,人若不運動,體內支撐骨架的肌肉耐力會變差,骨密度也會流失。肌力的不足及骨頭的脆弱,造成老人容易跌倒受傷。也就會產生「一跌就再也起不來了」的狀況。

在發現老人家腰酸背痛、重心不穩、身體搖搖晃晃、跌倒頻率很高時,有可能是肌肉群力量不足的警訊!像是大腿肌力不夠,走路就會不穩;核心肌群不夠支撐身體,坐著、站著時就容易駝背、側彎,甚至身體不穩定晃動的動作模式,在這些症出現時要想辦去改善,為什麼跌倒?是不是肌力不足,是不是要訓練肌力?


如何打破恐怖惡性循環?

職能治療師習慣會把個案的狀況評估後,利用簡化、協助下、輔具運用、或治療活動,來讓個案能完成原本職能,正常化他的生活。

如果這個惡性循環的關鍵點,出現在老化或受傷和行動力下降或喪失之間,那在一定範圍內加入適當的輔具,給予適當的活動治療,就可以的打破循環,讓退化狀況維持或改善。

4
透過適當的輔具和運動,打破惡性循環(圖片來源

1. 每天做適當的運動

只因安全或心理因素而長期坐輪椅,會讓老人活動力直線下降,所以漸進式復健維持走動的能力很重要。例如,扶著輪椅、或是助行器,做短距離的走動。這中間要注意的事情很多,建議到輔具中心,和治療中心問專業的建議。

能夠走路,生活品質也會比較好,例如你可以走去公園散步,或者至少可以在家裡客廳、房間、陽台走來走去。只要能走路就比較自由,社交空間也比較大;若是坐輪椅或臥床,活動空間就限縮很多,但還是要找方法維持住走路的能力,每天都要動一動。其他輪椅上的運動,可以參考 輪椅運動三方向,減壓、伸展、肌力訓練一起來

5
扶著輪椅或是助行器,做短距離的走動(圖片來源

2. 選擇適合的行動輔具

每個老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所以需要的行動輔具也不同。網路上有很多關於輔具怎麼選擇的文章,我比較認同的,也是從長者的動作分類,來判斷他該用的輔具。只要切記,輔具是 “輔助生活的工具”,不要因為有輔具輪椅了,就萬事依賴它,讓長輩一直坐著不活動,這樣反而對長者不好。另外,這篇文章,也寫到了怎麼透過輔具的協助,減少長輩走路的時跌倒的風險。

6


如果是你,人生的下半場你想怎麼過?

在臺灣傳統的舊式觀念裡,總是認為老人家身體比較虛弱,也容易跌倒,下意識希望老人家只要偶爾活動就好,沒事最好多多休息、不要太過勞累。這些想法使得許多老人家,白天活動一下以後,就待在家裡休息,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要活就要動」,愈健康的人活動力愈好,所以現在要做的,是鼓勵我們的老人家、老寶貝們應該多活動、多運動,保有體能,肌肉強壯了,也就有更多體力!身為家人的我們也可以與老人家們相約一起去運動,不僅身體變強壯、心情也能得到舒展,讓長者找到願望、賦予他們使命責任、補足年長者在心理層面的需求,多陪伴、有人可以分享事物,讓他們充實掌握每一天。

最後讓我再多嘴一下,人的老化,不能只看實際的數字,而是要同時間注意身體器官機能,還有心靈的快樂與否,還是有很多長輩,雖然年事已高,但藉著良好的飲食習慣、健康的作息與運動,再加上和諧的人際關係,在老年的生活品質上相當好,希望大家及老寶貝們都可以朝這點邁進哦~

.gif

本文授權轉載自李展瑋 職能治療師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愛迪樂健康促進團隊

若長輩含著食物不吞,你能怎麼辦?

作者:愛迪樂健康團隊 職能治療師 鍾孟修
本文授權轉載自104銀髮樂園


近期在服務一位居家復能的個案時,

遇到一個特別情形,但其實常常發生在有失智症伴隨失能的長輩身上,就是長者在他人湯匙協助進食時,常常有含著食物不吞的狀況….

因此照顧服務員就用盡了所有的方法,鼓勵、觸覺引導、視覺示範提示等等方式,終於長者吞了下去,就這樣一來一往三、催四請地交戰下,終於吃完了餐點,但整個吃飯進食的時間也拖得相當的長,對照顧者來說也是個很大的負擔。


那到底為什麼長輩有含著食物不吞的狀況呢?我們就以下幾個因素來分析:

動作因素:

吞嚥功能障礙,在整個食團吞入的過程中,需要脣、舌頭、咽喉肌肉等協調收縮,才可以讓食團順利進入食道,避免嗆咳誤入氣管,造成肺炎的發生;當然這方面的訓練建議諮詢相關復健科醫師以及語言治療師提供復健及建議。

認知因素:

因長者認知上的退化,會有注意力不集中、警醒度不佳的狀況,這有可能受到疾病病程、藥物或生活坐息的影響,當然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地透過感覺、生活安排等方法調節,幫助其專心於進食當中。

好比減少外在干擾,降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外在刺激的分心影響,讓長者專注於整個吃飯中,所以避免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或者擺放餐桌在牆角吃飯,甚至是不要放太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音樂,這也有可能分散其注意力。轉動式電風扇的觸覺涼爽刺激,有時也會轉移個案吃飯專注力。

另外有些失智症長輩會有失用症的狀況,有時候換個方式進食,好比手拿食物就口、吸管吸食飲的方式,理論上吸管相較之下,是比較容易造成嗆咳的,帶有食換個方式做,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時間因素:

另外注意作息和注意力較佳的時段來進食,可觀察長者早上進食是不是比較順利?晚上反而比較困難?中午是不是警醒度不佳也想睡了,造成吃飯沒辦法很集中精神。

當然平時電視若看太多,感覺刺激疲勞轟炸,缺乏職能活動、運動,因此到吃飯時就不法很集中精神,所以照顧者可以試著找找看,尋找長者注意力較佳的時段。

心理因素:

餐點難吃、不好吃、缺乏吃飯趣味及多元菜色,有時會影響長者的進食動機及渴望,因此提供的餐點必須注重四香味俱全,好比食物可以添加冰,酸、甜、重口味(注意血糖血壓問題)等方式,讓吃飯得更好有豐富、更有動機。

另外可觀察個案吃愛吃的布丁、果凍、果汁、冰淇淋,是否會比吃一般的飯菜、吞水表現還佳,若長輩有失智症的情況,有時對邪惡的零食會比較有動機興趣,到要注意長者的吞嚥狀況以及是否有相關三高的慢性病,這會影響相關食物的選擇。

姿勢因素:

若頭部的位子不對,會影響吞嚥的過程,好比仰頭的姿勢動作,就容易造成不易吞嚥或嗆咳的狀況,甚至若伴隨中風,就必須透過頸部偏向微縮小巴到好側的小技巧,來幫助進食。


以上方法僅供參考,若有相關進食吞嚥上的問題,若有疑慮或不放心等安全考量,建議還是事先諮詢相關復健醫師、語言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營養師,才能吃得健康、活得快樂喔!

分類
專業人士粉絲頁整理

職能治療師個人粉絲頁整理

這是翻轉醫療在facebook的搜索結果,名單僅供參考不代表翻轉醫療推薦或背書保證。排序不代表任何意義,歡迎留言推薦未收錄的職能治療師個人粉絲頁。

兒童職能治療吳宜燁 家庭充權 教案DIY
張旭鎧.阿鎧老師
職能治療師黃彥鈞
職能治療師 陳宜男
何振豪 職能治療/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諮商
歐緹小姐 Ms.OT
陳怡潔 兒童職能治療師
兒童職能治療師 吳姿盈
魚老師的職能療育日誌
葉孟婷職能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陳力磑
行動職能治療師 陳姵君
柏堯老師的治療日記
張逸哲職能治療師
李柏翰.職能治療師
吳世偉 職能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 吳佳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