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伊甸基金會
出版社:伊甸基金會
出版日期:2015/12
本書透過六個住宅友善改造實例,豐富圖文搭配修繕前後平面圖,即使不是建築裝修相關專業,也可以輕鬆略懂略懂。書中還附贈「居家環境障礙暨危險因子檢核表」,花個6分鐘就可以為住宅友善和安全做檢查(6分鐘護一生?),總之這是一本入門且實用的居家修繕工具書。購買連結
書中有一個張楊春梅阿嬤的老舊公寓,使用台北市政府和伊甸基金會合作的一個計畫改裝。台北扶老軟硬兼施方案,受理時間只到105年12月31日,歡迎把資訊分享給台北市弱勢老人。
延伸閱讀:弱勢老人好宅修繕服務計畫 弘道老人基金會&7-11
另外伊甸正在招募「愛心房東」與「羅賴把志工」(羅賴把是螺絲起字的台語)。愛心房東,提供經濟弱勢家庭住所。羅賴把志工,是招募具有水電、油漆等專業的志工,組成居家修繕團隊,為弱勢家庭改善環境。
以下是我個人的讀書心得:
1.當預算有限時,要慎選修繕的先後順序,尤其這兩種特別優先:
.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地板高低差,容易跌倒。
.替換已錯誤使用的設備:例如已習慣把毛巾架當成扶手用。
2.流理台、爐台下降且下方需騰出空間,方便輪椅使用者使用。
若流理台下沒有膝下空間,輪椅使用者只能側身使用慣用手,長期容易累積性傷害,建議要左右邊輪替使用才對。
3. 扶手有三種作用:撐、扶、護,所以強度、裝設的位置、高度非常重要。
不同的扶手機能有不同的高度、結構和材質要求。撐,是手向下施力,所以不能過高和不穩。扶,是和手呈水平高度,必須好握,方便輔助使用者移動。護,代表護欄,防止不小心進去危險區域。
4.有些身障者在家中單純依上肢力量活動,長久下來容易造成「累積性傷害」。
可以在家中室內使用機動性輔具(如小滑板),以供室內水平移動。
另外我覺得這些需求可以簡單分成三大類(這是我個人的分法,書中沒這樣說):
1.明顯的需求(比較不會被家屬忽略):走道太窄、門打不開、階梯跨不過去、站不起來、走路不穩
提醒:如果是想要自己DIY裝設的民眾,凡需要鑽孔的要特別小心,有可能鑽到電線或水管,不僅危險還可能因小失大。
2.隱形的需求(容易被家屬忽略):就是被照顧者不說,但是如果他們可以自己來,會感覺更有尊嚴。增加他們可以活動的機會,對延緩生理機能退化也有幫助。
3.安全的需求(比較容易被家屬忽略):防滑、防撞、防眩光、感應燈光、避免電線走火、瓦斯外洩、扶手、乾濕分離
[延伸閱讀]
爬梯機租借服務
公寓增設電梯有兩種方法
台北市政府與伊甸基金會合作,由伊甸基金會扶老秘書、職能治療師、修繕工班共同改善長者的居住環境。服務申請只到105年12月31日喔,請大家協助分享被弱勢長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