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失智症,藥物以外的治療方式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 shutterstock、攝影/張紋豪

場景拉到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失智症病房,候診區的廊道上,貼著滿滿的老電影海報與老唱片影像,時間彷彿回到臺灣的40年代。

當然,這並不是真的戲院,而是院方為了協助失智症患者所設計的「懷舊療法」,將過往熟悉的景色,運用到患者所接觸的場景中,在熟悉的環境裡讓失智症者感到安心,進而控制病情,這正是所謂的「非藥物療法」。

各類型的治療方式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失智症病房主任李耀東說,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深層的記憶,一般在失智症的早期,主要是針對近期事物的遺忘,相對的對以前事物的記憶都還留存。

因此可運用一些患者年輕時長期接觸的場景或物品,作為治療媒介,幫助他們想起從前的事物,對鞏固記憶力有所幫助。例如,患者年輕時是一位廚師,照顧者在家就可鼓勵患者多運用鍋鏟嘗試烹調,並給予鼓勵,讓患者想起自己曾有的好手藝。

目前常見的非藥物療法有以下幾類:

◆懷舊療法

以北市失智症日照中心頤安園為例,這裡專門提供日照型失智症患者的服務。整個中心設計宛如一座「懷舊城」。大廳的廟門,象徵著傳統的信仰,花布與藤椅則是早年客廳的基本擺設,而櫃子裡的童玩,也精心挑選了從前的裝飾與玩具,一旁吊掛的旗袍,更是民國早期流行代表。

將環境、氛圍,打造成從前的模樣,讓失智症者彷彿置身年少光景,漸漸喚醒腦中的深層記憶。

images_2018_01_10_15_20_47_22_water.jpg

▲左上:傳統童玩小物與裁縫車,營造傳統家庭空間。右上:傳統茶鋪,是平常吃飯的地方。左下:傳統廟宇廟門設計,利用信仰讓失智症者感到安心。右下:將空間設計為傳統服裝店面,並擺放幾件旗袍,讓長輩們想起年輕時的光景。(攝於新北市失智症日照中心頤安園)

◆寵物療法

另外,藉由失智症長輩喜歡的事物來規劃活動,更能引起他們的參與與共鳴。所謂的寵物療法,是指一些訓練有素的「狗醫師」,與長輩互動,並引發其肢體活動,讓情緒穩定、增加安全感,降低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

images_2018_01_10_15_20_48_15_water.jpg

◆芳香療法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失智症病房護理長陳祐蓉說明,利用精油的香味,來緩和失智症者的情緒,也是目前非藥物療法中,常見的用法之一。主要是因為,精油本身就有舒壓、放鬆的作用,活用舒服的味道,以穩定患者的緊張情緒。

images_2018_01_10_15_20_48_02_water.jpg

陪伴最重要

由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習慣、個性不同,所適用的療法當然也就不一同。照顧失智症者,家屬是最重要的一環,除了時時的鼓勵與陪伴之外,更要從中去摸索哪些療法是真正適合他們,別一昧的聽說哪些方法好,就使用在長輩身上,有可能造成反效果。

李耀東醫師也表示,一般失智個案從診斷到過世平均長達7至8,因此陪伴失智症者,是一條漫長的路,在這個過程當中隨時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突發狀況,比方說各式各樣的行為精神問題,身邊的家屬,都應先做好心理準備,以免事情發生了才措手不及。

家屬心態的調整

以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為例,院方每月舉辦一次以失智症為主題的講座,舉凡疾病相關知識、照護方法、表達應對、飲食調整、心靈溝通,或是家屬間的經驗分享,增闢一條情緒抒發管道,而在經驗分享的過程中,有不少家庭會互相鼓勵,為彼此帶來動力,也學習到更多的照護知識。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該如何面對失智症者,並給予適當的照顧呢?

彙整編輯/林玫妮、摘自/《陪他走更遠》(今井幸充著/時報出版)、圖片來源/時報出版、shutterstock

BPSD(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指的是失智症者的精神行為症狀照顧,各類精神病徵、憂鬱、行為活動等障礙,都是歸類於此種照護模式。面臨失智症者多變的病情,以及各項突如其來的行為、動作,身為家屬端的我們,該如何面對,並給予適當的照顧呢?

沒有任何一套方法適用於所有失智症

BPSD的處理方式並沒有標準。最好的辦法就是充分了解每個失智者,並與其建立良好的信賴關係。雖然照顧者都很明白這一點,但遇到不順利時,很多人還是會忍不住大小聲。而這些行為可能都會造成失智者對照顧者的不信任。

失智者經常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不知道眼前這個人是誰。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失去了可以百分之百信任的人,可能會造成失智者的精神狀態不穩定、病情惡化甚至出現新症狀。

穩定的人際關係比完美的照護更重要

如果照顧者出現了「已經不知道怎麼面對失智者才好」的念頭,不妨先深呼吸一口氣,再冷靜下來靜觀其變。只要不會發生危及生命的危險,過一段時間再處理也無所謂。

某些失智者的行為我們可以視而不見,讓他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直到滿意為止。例如洗碗或洗衣服,就算失智者做得不好,也不要覺得「等一下我還得重做一次」而沮喪,不妨轉換成正面想法,告訴自己「等一下我再重做一次就好了。」我們不需要要求自己做到百分之百,還是要以照顧者和失智者之間的良好信賴關係為第一考量。

images_2018_01_11_15_45_17_89_water

不知道如何面對BPSD時怎麼辦?

  1. 先深呼一口氣:發現自己快要控制不住時,先不要說話,深呼吸一口氣。

  2. 再多觀察一下:有時候過了一段時間症狀就會自然減緩,或是失智者對這件事情就沒有興趣了。

  3. 假裝沒看見:不要試圖阻止,讓失智者做自己想做的事。

  4. 改變自己的想法:只要不會弄得亂七八糟,就試著告訴自己這麼做就是最好的辦法了。

images_2018_01_11_15_45_17_15_water

看見不存在的東西

★不佳的處理方式

  • 否定「根本沒有你說的那種東西啊!」

  • 斥責「不要再鬧了!」

  • 不予理會「又在亂說話了」

★較佳的處理方式

  • 假裝把這些東西拍掉,讓患者安心:「已經都沒有了喔。」

  • 維持室內明亮,如果是窗簾的圖案引起錯覺,就把窗簾換掉。

  • 若視幻覺一直出現或患者的情緒無法穩定時,可與醫師討論。

有些失智者會看見某些別人看不到的人物、昆蟲或是蛇,這就是視幻覺症狀。視幻覺是路易氏體失智症經常出現的症狀之一,視力不好或容易感覺不安的患者也可能因為脫水或發燒而引發這些症狀。

失智者出現視幻覺症狀時,先不要急著否定。尤其是早期路易氏體失智症,許多還未出現其他症狀的患者,都會先出現強烈的幻視覺。一味否定會加速症狀惡化,更可能引發其他失智症狀。

視幻覺是幻覺的一種,但對患者本人來說,這些影像都非常清晰可見。有時患者會因此拍打或踩踏某些地方。

images_2018_01_11_15_45_17_76_water

覺得別人偷他的錢

★不佳的處理方式

  • 否定「我怎麼可能偷你的錢!」

  • 責備「一定是你自己忘記放在哪裡了!」

  • 不予理會「又來了!」

★較佳的處理方式

  • 「怎麼會這樣呢!」表示同情,並和他一起找。

  • 一邊幫忙找,一邊岔開話題。

  • 平常有時間就多和患者說說話。

失智症的早期患者經常會出現「被偷妄想」,覺得自己的錢、珠寶被人偷走,這是來自於健忘所產生的自我防衛反應。因為患者在發病之前什麼事情都能自己做得很好,卻突然變得必須接受別人照顧,為了維持和照護者之間的對等關係,所以經常會誣賴照護者偷東西,或者是希望別人多陪陪他,卻得不到正面回應,所以產生不安情緒而造成。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周孫鴻藥師健康講座

增加失智風險藥物

1.過去有不少實驗的證據顯示雌激素對記憶力有幫助,但這幾年大型的臨床試驗發現:其實雌激素不僅對失智的預防沒效,更可能會增加失智風險~~所以現在不建議在沒疾病的情形下服用雌激素預防失智了!

2.鎮定安眠藥,在過去就已經發現長期服用會增加失智風險 ; 但要特別提醒若是有失眠或焦慮,因為怕失智而不敢使用鎮定安眠劑,這樣反而對身體更不好~~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跟著醫生的調藥,不僅疾病能改善,又減少失智的機率(例如將長效,短效交替使用)

3.坊間有流傳一種說法…失智的人要小心腸胃科、泌尿科…這原因是腸胃科的抗痙攣藥、泌尿科的尿失禁用藥、加上第一代抗組織胺、會抑制副交感神經,而影響到失智患者的認知~~處理方法就是看醫生時要提醒有失智症,醫生會調整藥物 ( 例如將第一代抗組織胺換成第二代 )

4.很多人胃不太舒服又怕照胃鏡,會請醫生開自費的氫離子阻斷劑 ; 這類藥物抑制胃酸的效果很好,所以長期吃的人不在少數,這邊要特別提醒請額外補充維他命B12,尤其是吃素的人,降低因缺維他命B12產生類失智的風險。

增加失智風險藥物 from 孫鴻 周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誘發失智症主要3大類原因

撰文/春霓、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剛關上門後發現忘記帶鑰匙、到超市買東西忘記帶錢包、期待好久的聚會竟然記錯時間,各種大大小小的健忘,總是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正值邁入人生的後半段,心裡不免擔心失智症是否會找上門,而又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智症的發生呢?

失智人口年年增加

根據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發布的全球報告中指出,2015年全球將會有990萬的失智症新增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患病的總人口數,更高達4680萬人;依此類推,到了2050年,人數將會激增至1億3150萬人。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佳霈表示,面對節節攀升的數字,需要注意的除了患者本身的身心與照護之外,照顧者的心態調整也是非常重要。

換句話說,失智症不單單只是患者一個人的事情,身旁家人朋友的陪伴,更是減緩病情加重的一大重點。

images_2_2018_01_16_13_57_08_81_water.jpg

典型阿茲海默氏症,占75%

林佳霈醫師指出,失智症是一個認知功能退化的過程,屬於不自然的老化現象。許多人以為是親友年紀大了,脾氣變差、老番顛、耍老人脾氣,一開始不以為意,當發現了之後,才驚覺為時已晚。

誘發失智症的原因,主要可分為下列3類:

1.腦部退化:

極為典型的阿茲海默氏症,有3/4的患者都屬於這個原因,約佔總疾病的75%。因為神經的退化,促使細胞耗損,初期以侵犯腦部海馬迴為主,患者會有認不得人、搞不清楚時間、地點,到了末期,甚至連日常生活都無法自理,例如:忘記拉鍊要怎麼拉、梳子該怎麼用等。

2.血管型失智症:

這類的失智症約佔20%,常見於中風後、或慢性腦血管病變的患者,導致腦部受損使智力減退。患者往往在某個時間點記憶力突然惡化,如階梯般的下降,身旁親友多半會明確的指出某個時間點開始變差,不同於阿茲海默氏症患者,是循序漸進的惡化。根據統計,中風的病人約有5%會有失智症狀,且中風發生的5年內罹患失智症機率約25%。

3.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續發性失智症:

這類的失智症約佔5%,有些失智症是由於特定原因所產生,只要經過治療就有機會能恢復。林佳霈醫師說明,例如營養失調、水腦症、新陳代謝異常、腦部曾受過創傷、甲狀腺功能低下、梅毒、曾一氧化碳中毒者等,都是間接促成失智症的因素。不過,林佳霈醫師提醒,即便找出病因治療,也很難100%回復原來的記憶力,家屬多半要有心理準備。

林佳霈醫師強調,家屬必須了解疾病的概況,以及接下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失智症由輕度到中度、重度、末期都會有不同的病徵與反應,從中了解病程,可以幫助患者與自己之間,減少許多不必要的壓力。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未分類 李信志 居家、社區復能治療師

記憶力有問題不驚慌 透過「提醒」簡單判斷

作者:物理治療師 李信志
本文授權轉載自 104銀髮樂園


許多人發現長輩記憶力開始出現問題,一定會擔心是不是罹患阿茲海默症了?要判斷長輩是否有阿茲海默症還是要交給專業的神經內科或者精神科醫師來鑑定才是最準確的,今天要帶大家瞭解的是「記憶力的各種面向」以及「記憶力有問題如何維持生活」。

記憶力在腦中是如何運作的?

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溝造,不同腦區互相連結運作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我們可能有聽過海馬迴、邊緣系統等腦部區域名稱,這些部位都會參與記憶的工作。

有看過《腦筋急轉彎》這部超有創意的動畫一定會有印象,各種記憶片段從各種生活經驗中擷取,然後被輸送到大後方長久儲存。這就是大腦中的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功能,例如你一定想得起來今天早餐吃過什麼,也會記得小時後發生什麼難過的事情,這代表我們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沒有障礙。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功能是工作記憶,這在大腦中是由前額葉來負責的,含有一點專注、計畫的成分在,例如說我們在電話中詢問電話號碼,在掛掉以後把號碼寫在紙上,這種工作記憶時間不會太長,但需要極大的專注力。這些工作記憶可以透過方法把他們轉變為短期或是長期記憶(想想我們在背英文單字的時候吧)。

記憶力受損就是失智症?

相信大家都知道,並不是這樣的。我們可以透過提醒的方式來判斷,若經過提醒長輩馬上能想起來,那這就只是健忘而已,代表長輩提取記憶的能力不熟練,可以透過補充睡眠,調整生活作息來改善。

若是你一再提醒長輩矢口否認、壓根想不起來他說過或做過的事情(尤其是新的事情),或者是發生一些無中生有的現象,那就必須要特別注意了!建議還是帶去失智專門門診來檢查,早期發現會有更好的預後。

記憶力喪失該如何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電影叫做《記憶碎片》,片中的主角就是一個記憶沒辦法輸送到大後方的人,但他還是透過各種方法,例如紙條的提示及各種生活習慣來克服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把ADL的各種面向都變成紙條紀錄上的選項,例如吃藥、餐食、睡眠等,透過紙條的紀錄和提醒,搭配規律的生活習慣和照顧模式,儘管記憶力出了問題的長輩還是能夠正常的生活唷~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無藥可醫,為何還需提早就醫?

彙整編輯/林玫妮

摘自/《趁你還記得》(伊佳奇著/時報出版)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從醫師確診父親罹患失智症,我們就蒐集與失智症相關的各種資料及上課學習,一開始就知道百分之90至95的失智症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無藥可醫,父親是阿茲海默症,正是屬於無藥可治癒的類型,但我們還是定期陪父親去醫院回診。

父親出身軍旅,有著標準的權威人格,兒子說什麼都不當一回事,永遠認為「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哪裡需要聽你的話。但是,看到身穿白袍的醫師就不一樣了,醫師的話言聽計從,醫師對他來說就是一種必須服從的對象。我們在門診時除了瞭解父親病情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和醫師討論父親日常作息怎麼安排,要注意哪些事項,將父親不願配合的事告訴醫生,請醫生再告訴父親。

父親不愛走路,醫師就告訴他每天晚上要去散步,散步對身體好。剛開始時父親十分排斥日照中心,我們就請榮總劉秀枝主任寫了張條子交給父親,上面寫著:「每天要去上學。」下面還有劉主任的簽名。每當父親耍賴不想去日照時,我們就拿出條子,告訴父親是醫生交待的,父親就摸摸鼻子乖乖的上車去日照。

images_2018_01_11_15_08_36_36_water.jpg

從照護父親的經驗上來說,我認為請專業醫師看診有八大好處:

  1. 先由專業醫師確診是否為失智症及發展的病程,我們才可明確瞭解長者所患失智症的類型、病程的發展。
  2. 可經由專業醫師協助瞭解此一失智症類型在病程發展上,所面臨的認知、記憶功能的退化、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有哪些,提供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及如何照護。
  3. 可經由專科醫師開立的藥物,以試圖延緩失智症的退化。
  4. 對於失智症長者的其他疾病進行整合性診療。
  5. 對於失智症長者的所有藥物進行檢視,避免多重用藥的可能。
  6. 患者及家屬可向醫師請教、選擇、規劃未來照護方式。
  7. 家屬可參加醫院舉辦照護訓練課程。
  8. 如果醫師有失智症藥物研究計劃,可透過討論考慮是否讓長者參加。

面對它,先做準備,就不會發生措手不及的遺憾。失智症有不同類型,每一種類型失智症的病程內容並不完全一樣,所以經由專科醫師確診是否罹患失智症,及所患失智症的類型、目前的病程,有助於家屬依失智症臨床研究成果來瞭解失智症、認識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及病程等資訊,才能進一步由家屬與長者來討論未來的照護方式,及生活方式等。

images_2018_01_11_15_08_36_17_water.jpg

家屬照顧訓練的重要

記得民國94年,我陪同父親到中國返鄉探親,進行非藥物療法中的懷舊療法時,接獲榮總劉秀枝主任的電話,她告訴我,台北榮總護理部有安排家屬照護訓練課程,建議我可以去上課。劉主任退休後,父親成為王培寧醫師的病人,王醫師更進一步在每季安排失智症照護演講,邀請學者專家分享研究及照護心得,我們受益良多,這些資訊對家庭來說是重要的助力與支持,如果我們沒有定期陪父親就醫,可能就得不到這些訊息。

現在許多失智症家庭出現在社會新聞上的悲劇,大都導因於對失智症、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及病程等的不瞭解,仍將長者當成未患病前的那個家人。長者因失智症造成認知、記憶功能的退化,並不是自願如此,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既然罹患失智症,照護者就要以智慧及方法去面對,才能解決問題,醫師的指導及家屬訓練課程,都可以幫助家屬照護知識與技能。當年,劉秀枝主任曾主持「何首烏在失智症患者的藥效上研究」,我們就因定期回診,知道這個訊息,也為父親報名參加。

images_2018_01_11_15_08_37_66_water.jpg

三階段的病程

失智症病程,大致分為三階段:輕度、中度及重度等,在美國早期則分為七階段(FASTScale):正常成人、正常老人、早期失智、輕度失智、中度、中重度、及重度失智症等。過去往往是家屬發現長者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對生活產生影響時,才去就醫,通常經醫師診斷後,大多已然是中度失智症,如果能及早發現,立即就醫及確診,就有更充足的時間來規劃與準備,甚至建立新的生活模式減緩退化。

失智症雖不會直接危及生命,但患者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平均可存活8至12年,甚至也有部分年輕的病患存活長達20多年,家庭及照護者對於長者的照護方式直接影響時間的長短。知識是針對未來的可能,提前進行準備;智慧則是運用知識改變人生的鑰匙。失智症並非那麼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無知與漠視。

★照護筆記

  1. 失智症生活照護要靠家屬及照顧者,醫療專業人員僅提供諮詢及方法,執行還得靠家人。
  2. 瞭解就醫的目的,有正確認識,才能得到專業人員的協助。
  3. 慢性疾病均需進行生活與環境改造,重新建立適宜的規律化生活方式,失智症照護更是如此,不能依賴藥物,藥物不是萬能的。

★失智症知識

  1. 失智症精神行為症狀,病程平均長達8至12年,最耗費照護人力、財力、時間及精神。
  2. 患者大都為長者,會有多重共病及多重用藥情形,也就是罹患兩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及可能重覆用藥。
  3. 失智症重度時,長者認知、肢體、言語、吞嚥等功能退化,增加照護困難度。
  4. 失智症長者在每一階段的狀況不一,照護者及家人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照護知識與技巧。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