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輔助器材 居家照顧

輔具、科技、社會支持!照顧資源大特蒐

文/晏子萍

我們常說「在照顧家人前,要先照顧好自己」,這樣照顧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有品質。人口高齡化是全球都無法避免的趨勢,加上少子化以及社會人口結構變動,可提供照顧服務的人力愈來愈少。

照顧的背後

根據調查顯示,家庭照顧者平均照顧年數達9.9年,每天照顧13.6個小時,其中8成無法連續睡眠超過4小時,推估全國約有57萬名家庭照顧者隨時處於身心緊張的狀態。

許多家庭照顧者在中壯年時辭職回家照顧長輩或家人,等到數年甚至數十年後,不再有家庭照顧需求時,照顧者不但失去自己的生活,也失去重返職場的能力,經濟來源必須依賴其他家人,甚至成為需要被照顧的對象。

我們也在思考如何遏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因此編輯團隊特地採訪了「多功能輔具資源整合推廣中心」主任李淑貞、「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徐業良,以及「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簡稱家總)祕書長陳景寧等人,以讓讀者了解,如何由各種不同的支持服務,讓照顧者可以減輕負擔、改善現有狀況,並且創造回歸社會的能力。

輔具融入日常 生活減少阻礙

許多人對於輔具都是一知半解,往往誤以為是身障者才會使用的工具,尤其許多年長者常常以不好看或是不好用為由,而拒絕使用拐杖、助聽器等工具,「其實『輔具』就是『生活的便利品』,所以果汁機、開罐器、食物調理機等都是『輔具』,也就是說每個家庭廚房中,都充塞了大大小小的輔具,讓您做起家事更順手、更便利。」李淑貞一席話打破了我們的迷思,讓我們了解輔具其實是很親民的必需品。

熟年誌2019年6月號(NO.87)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輔助器材

「復能」讓身心障礙人士重新參與生活

撰文/國泰綜合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師 廖研蒲、資料來源/國泰醫訊、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身心障礙人士可能因行動不便,使生活範圍侷限,欠缺休閒社交及處理家務等生活參與,造成生活品質下降。「復能」可協助有需要的人士,重新參與生活。

什麼是復能?

復能(reablement)是針對因為疾病或受傷造成身體功能缺損的人士,透過協助心理調適、改變做事方法、使用輔具、環境改造及指導照顧者等方式,恢復參與生活的功能,而非只針對手腳力氣進行復健訓練。

03_04_286_02_water.jpg

復能可找誰?

「職能治療師」是復能的專家,為提供長照2.0「居家復能照護」的人員之一。在以下單位的職能治療師也都能提供復能的專業服務,如:醫院復健科及精神科、復健科診所、職能治療所、長期照顧機構、社區復健中心、康復之家、各級學校、身障相關基金會等。

03_04_286_03_water.jpg

誰需要復能?

★中樞神經損傷:中風、腦外傷、脊髓損傷等。

★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

★其他:大面積燒燙傷、截肢、年長衰弱或慢性病、精神障礙等。

 

要怎麼復能?以中風為例:

中風後若造成單側手腳無力,但在頭腦思考反應未受損的情況下,仍然能獨立生活、做想做的事及有意義的事。中風後腦神經快速恢復期(一般為3至6個月以內)過後,除了持續復健爭取小幅度進步或維持體能,心理上也需要調適來接受不如從前靈活的身體(可尋求心理諮商協助),用新的方式努力重新參與生活,舉例如下:

1. 穿衣:學習單手穿脫衣褲、選擇穿脫容易的衣褲及鞋襪、使用穿衣輔具、配合生活起居將衣物收納在方便拿取的位置等。

2. 洗澡:浴室加裝扶手及地面貼防滑條、坐在洗澡椅洗澡(可能需拆除浴缸才有空間)、使用洗澡刷、將吸盤式蓮蓬頭架及沐浴用品放置於伸手可及的位置等。

3. 烹飪:想辦法以單手開關容器及食物包裝、善用掛鉤、黏扣帶或相關輔具以利固定物品及食材,可參考臉書專頁「單手廚房」。

4. 性生活:以舒適及安全的姿勢自慰、使用情趣用品、或與伴侶談天、凝視、擁抱、親吻、撫摸、做愛,伴侶間的溝通也很重要。不需擔心性活動會造成再次中風(如有疑慮可諮詢固定就診的醫師)。

5. 外出:外出用餐、聚會、逛街購物、看電影或表演展覽、宗教活動、上課、工作⋯等,交通方式需要特別考量。習慣開車的人可進行車輛改裝。輪椅使用者可搭乘復康巴士或無障礙計程車、具無障礙設備的大眾運輸(如:低底盤公車、捷運)。若行走速度較緩慢亦可考慮於戶外使用電動輪椅或代步車。

身心障礙人士要適應不是專為自己設計的環境的過程充滿挑戰,職能治療師可協助身心障礙人士「復能」,發揮最大潛能。

03_04_286_04_water.jpg
(資料來源/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北市職能治療師公會、編排/廖研蒲職能治療師、製表/Jennifer)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輔助器材

助聽器、電子耳,有什麼差別?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感到聽力越來越吃力時,許多人會開始選用輔助工具,想讓溝通更加順利。但市售助聽產品龐雜,到底該如何選擇呢?

先助聽器,再電子耳

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方德詠說明,事實上,人工電子耳並不適用於所有的聽力障礙患者,主要用在雙耳有重度或極重度聽力受損者,且臨床上多是使用助器聽後,仍無法得到幫助時。另外也有案例是兩種輔助器材,同時使用於雙耳之中。

在費用部分,一只電子耳的價格約為新臺幣80至100萬不等,需動刀植於耳內,術後調頻過程相對複雜。

方德詠醫師進一步表示,植入人工電子耳後,患者通常需要3個月至3年不等的復健期,原因在於電子耳是以電訊號來刺激聽覺神經,屬於一段一段的頻率範圍來刺激,但生活中音頻其實相當廣泛,從低到高,因此配戴後會和實際音質有所落差。

簡單來說,人工電子耳,在患者的耳朵裡,聽起來可能會類似機器人在說話。由於個人的適應性與本身內耳受損狀況不同,或者本身有沒有聽過正常的聲音,都會影響到所需的復健時間。

電子耳的運作過程

裝置設計上人工電子耳附有一個麥克風、攜帶式或耳掛式的聲音處理器,而耳內則有接收器和電擊極裝置,會透過手術裝設於耳後的皮膚下及內耳耳蝸內。

麥克風則是用來接收聲音,傳至語言處理器,將聲音進行數碼、編碼等處理,接著再經導線傳到傳輸線圈,這些訊號經由無線電再傳到皮膚下的接收器,刺激耳蝸內的神經纖維,訊號會藉由神經的刺激,傳到大腦的聽覺皮質,使患者產生聽覺。

方德詠醫師表示,是否適合配戴人工電子耳,因人而異,建議應與專業的醫生加以討論,確定哪種方式較佳,再進行相關手術。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輔助器材

聽力退化一定要配戴助聽器嗎?

其實,很多老人家不願意配戴助聽器除了經濟考量外,還有一大原因是認為,助聽器是耳聾的人才需要的,而且戴了之後顯得自己更老了,或是戴助聽器後可能聽力退化更嚴重。

不戴助聽器聽力會越退化

根據研究,不管是何種聽力減退,語言辨識度都會逐漸下降,也就是說會越來越難理解別人說的話,而且聽神經也會因為沒有接受足夠刺激,而越來越退化。

研究發現,老人家從聽力開始退化到想配戴助聽器的時間,約六至八年,若加上「刻意」排斥助聽器,往往聽神經辨識語言能力下降的更快。為了能讓老人家接受「助聽器」,我會建議用「聽力減退」代替「耳聾」的說法。

助聽器外觀分類

助聽器因外觀形狀之不同,可大致分為:

  • 口袋型:外型類似隨身聽,有一條外接的耳機線塞入耳內。

  • 眼鏡型:是為耳道閉鎖患者設計之骨導式助聽器,將聲音經由乳突骨傳入內耳。

  • 耳掛型:其電路是置於弧形的外殼中並置於耳後,藉一條軟管,將聲音傳入耳中。若是聽障兒童,為增進語言學習能力及課業之需求,可使用FM調頻助聽系統,搭配口袋型或耳掛型。

  • 耳內型:又稱「全耳型」,是戴在耳廓內,可加裝「電話線圈」的裝置,以免接電話時產生吱吱叫的聲音。

  • 耳道型:使用者手部靈敏度要好,又可分為一般耳道及迷你耳道型。

  • 深耳道型:是目前最小型的助聽器。

助聽器電路技術分類

助聽器以電路技術設計之不同,可分為:

  • 線性電路助聽器:使用線性電路,較傳統。

  • 壓縮型助聽器:除可擴大聲音外,也可抑制,過大聲音,維持使用者之舒適度。

  • 電腦程控式助聽器:可和電腦連接,根據個人的需求來設計,並且當聽力有變化時,可再重新設定。

  • 數位式助聽器:可分為多種不同頻率,再分別以數位技術每秒取樣或調整聲音數萬次,所以又被稱為「自助的助聽器」,為現今音質最佳的助聽器技術。

選配助聽器,不是越小越隱密越好

必須考量使用者的聽力程度、聽力圖型、生活及工作環境或社交需求、外觀考量、年齡及手部靈活度等因素,來訂製符合個人需求的助聽器。

至於助聽器補助

政府有一定的流程及條件,可以先到區市鎮鄉公所請教流程,或先去大醫院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測,然後請教醫師及聽力師聽力數值。

只要鑑定且診斷需要配戴助聽器的患者,雙耳聽力皆損失在五五至一一O分貝之間,可以補助兩耳助聽器,而優耳(好耳)聽力損失在五五至一一O分貝之間,且劣耳聽力一一O分貝以上,則補助一隻助聽器給較好耳配戴。低收入戶單耳最高可補助一萬元,雙耳可補助兩萬元,非低收入戶者單耳可以補助五千元,雙耳可以補助至一萬元,算下來也不無小補。

聽障程度分類

聽力值的單位是分貝數(dB),正常聽力值是在 25 分貝以下,換句話說,聽力值越高表示聽力越差。針對聽力障礙,耳鼻喉科學會的定義跟殘障鑑定標準不大一樣,所以經常造成患者的抱怨。

例如患者右耳是 20 分貝,左耳是95 分貝,耳鼻喉科醫師會說這患者右耳正常,左耳全聾,可是去申請殘障鑑定時,因為優耳(好耳)是 25 分貝,即使左耳全聾,還是未達到殘障鑑定標準之輕度聽障。

螢幕快照 2018-12-05 14.17.39.png

螢幕快照 2018-12-05 14.15.33.png2018-12-05 14.16.02


本文節錄自:完全根治耳鼻喉疾病:眩暈、耳鳴、鼻過敏、咳嗽、打鼾
作者: 劉博仁
出版社:新自然主義(本文經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分類
長照知識 長照資源 輔助器材

治療師怎麼評估輔具?輪椅坐墊懶人包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2.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3.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4.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5.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6.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7.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8.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09.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10.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11.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12.jpeg

輪椅坐墊評估1128.013.jpeg

分類
長照知識 長照資源 輔助器材 未分類

治療師怎麼評估輔具?輪椅評估懶人包

輪椅評估2.jpg

輪椅評估3.jpg

輪椅評估4.jpg

輪椅評估5.jpg

輪椅評估6.jpg

輪椅評估7.jpg

輪椅評估8.jpg

輪椅評估9.jpg

輪椅評估10.jpg

輪椅評估11.jpg

輪椅評估12.jpg

輪椅評估1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