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奇力愛 泌尿排泄

防癌飲食的五大重點

根據最新國健署公布2016年癌症登記報告,平均每4分鐘58秒就有1人罹癌,相較2015年又快轉2秒,同時癌症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第36年,其中素有「癌中之王」的胰臟癌,存活率非常低、大約是三到六個月左右,不禁讓人非常恐懼,相信大家都想知道,飲食中有沒有什麼是吃了就會致癌的東西呢?

首先要先釐清一個觀念:人體本身就存在原致癌基因(proto-oncogene),但同時也存在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當原致癌基因被活化、突變,同時DNA修復功能失效、抑癌基因被破壞或抑制,才可能導致細胞分化程度越來越差,最後才會形成惡性腫瘤。而今天導致細胞突變、破壞的原因,絕對不會僅有一種因素,而是多種、長時間對身體的刺激才可能形成。因此像是最近讓大家聞糖色變,在中研院發表的論文中證實的胰臟癌的發生跟「高糖」飲食習慣有關這件事,追根究柢,其實也並非完全不能吃糖,而是跟一次吃進去的總量以及攝取的頻率有關。

防癌飲食重點—預防胰臟癌,注意每日精緻糖攝取量

根據2018每日飲食指南,精緻糖應佔每日總熱量的10%以下。以總熱量2000大卡的成年人為例,糖分攝取應小於200大卡,一克糖4大卡,換算後每日糖份應<50克。糖廣泛存在我們的飲食中,容易分辨的有手搖飲料、麵包、糕餅類,還有常被忽略的鹹食調味醬料、勾芡類食物等等,購買時我們應盡量選擇有營養標示的包裝食品,注意糖類攝取量,同時減少上列食物的攝取頻率,達成降低糖份攝取的目的,遠離胰臟癌的威脅。

防癌飲食重點—紅肉適量吃、烹調方式要注意

常聽人說「吃紅肉會致癌」,而世界衛生組織也將紅肉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的行列中,原因是因為紅肉在高溫烹調後容易產生雜環胺(heterocyclic amines,HCAs)與多環芳香烴炭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等物質,加上紅肉的脂肪含量普遍較白肉高,這些都容易增加體內的自由基、刺激發炎反應,進而提高至癌的風險。那是不是都不能吃了呢?也不全然。紅肉相較白肉含有較高的鐵質,特別像是手術後、治療期間的癌友,更是需要這類的營養補充。因此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建議,只要一週攝取紅肉不超過500g(約70g/天)並挑選低脂肪的里肌、腿肉等部位,使用川燙、水煮等低溫方式烹調,還是可以安心的吃紅肉喔!

防癌飲食重點—預防便祕、遠離腸癌,攝取充足膳食纖維

根據研究,九成國人膳食纖維攝取量不足,平均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量僅有15~20公克,但成年人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取建議量為25~35g; 18歲以下孩童青少年,建議膳食纖維的攝取量是以年齡加上5,最高不超過20g。膳食纖維除了幫助促進腸胃蠕動、預防憩室炎及大腸癌外,同時有延緩胃排空、防止血糖急遽上升及降低血膽固醇等功能,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在每天的三餐內選擇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早餐加點一盤沙拉、加一根香蕉;午餐選擇自助餐蔬菜至少半碗以上並搭配糙米飯、五穀飯為主食、晚餐若是自己烹調可以選擇蔬菜炊飯、水果入菜,以達到每天至少5份蔬菜加水果的攝取量。

防癌飲食重點注意食物保存,避免黃麴毒素增加肝癌風險

台灣人愛吃花生,不管是水煮、鹽炒還是花生醬,都各有各的支持者。但花生可能潛藏一級制癌物黃麴毒素你知道嗎?台灣氣候溫暖潮濕,其實不只是花生,其他堅果類、乾豆類、五穀雜糧、玉米等等,都是可能被黃麴黴菌汙染的食品,加上食品被黃麴菌汙染後,初期肉眼是無法辨別的,因此建議在採買乾貨時選擇有商譽的生產工廠,一次小量購買、並使用冰箱冷藏或冷凍保存,不讓食物暴露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並盡快吃完,讓黃麴菌沒有生長繁殖的機會!

防癌飲食重點少吃加工品,遠離亞硝胺刺激

世界衛生組織將鹹魚列為一級致癌物,原因就如同香腸、培根、火腿一般,因為裡面添加了亞硝酸鹽,吃下肚後會和胃酸結合,形成亞硝胺,進而產生致癌的風險。但是從另外一面來看,添加亞硝酸鹽後可預防肉毒桿菌汙染、同時具有保色的功能,為了避免消費者吃進被肉毒桿菌汙染的食物,只要肉品加工時每公斤添加不要加超過70毫克,就屬合理範圍。為了減少亞硝酸鹽的攝取量,建議大家盡量選擇天然、原態的食物,想吃的時候少量吃一點解解饞就好囉!

面對癌症危機、飲食上大家不必太過恐慌。

了解造成致癌風險的原因,並選擇健康的食物,最終持之以恆培養出良好的飲食習慣,才能長長久久讓身體維持良好的抗癌力!

更多關於照料理:https://lihi.vip/YlyGM

臉書粉絲專頁:https://lihi.vip/VosJK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泌尿排泄

泌尿隱疾早發現療效好—感染、尿失禁、攝護腺肥大、腫瘤

文/陳珮珊

泌尿系統疾病雖與年紀有關,卻不是單純老化問題。頻尿、小便灼熱疼痛、血尿,或熟齡男性攝護腺肥大、攝護腺癌,熟齡女性常見應力性、急迫性尿失禁等問題,透過自我檢視症狀或篩檢,尤其現在已有許多更新更好的治療方法,及早發現問題治療效果最好。

泌尿隱疾早發現療效好

上了年紀以後,很多人開始有泌尿系統方面的問題。三軍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吳勝堂指出,男性最為人熟知的泌尿系統疾病是攝護腺肥大;女性最常見的則是膀胱排尿問題,最常求診困擾為漏尿;而男女性都可能面對癌症及泌尿道感染等問題。熟齡男性泌尿道感染多與攝護腺疾病相關,女性則是在停經後更年期更易受感染。

泌尿隱疾不用忍 維護生活品質最重要

雖然泌尿系統疾病未必會對生命產生立即性的危害,但仍然會在生活中造成相當的困擾。吳勝堂在著作《尿路快意通》提到:「有時候一個老人家出不了門,不是他『不想』出門,而是他『不敢』出門。」以尿失禁為例,因為尿失禁的異味,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進而影響到社交、工作,有人甚至因此不敢和家人出門旅行,足見其對社交生活的影響。

很多人會認為泌尿系統的困擾只是單純的老化現象,因此逆來順受、默默忍耐,然而這些症狀只要經過治療,通常能獲得改善,也能保持一定的生活品質。

泌尿系統從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都可能受感染,但常見「泌尿道感染」通常指「急性膀胱炎」。吳勝堂表示,急性下泌尿道(膀胱或尿道)感染一般有明顯症狀,如頻尿、急尿、持續有尿意甚至小便灼熱疼痛,女性有時出現血尿,少數會發燒;上泌尿道系統最常見發炎感染為「腎盂腎炎」,有發燒、白血球增加情況,治療不完全會影響腎臟功能。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熟年誌2019年4月號(NO.85)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泌尿排泄

當心!那些看不到的鹽分

撰文/春霓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追求美食之餘,令人擔憂的不僅僅是肥胖、代謝不佳的後果,更害怕長期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促使各類慢性病的發生。只是,光靠肉眼,我們也很難辦定,到底眼前的食物,隱藏著多少陷阱在裡面,就讓專業的營養師,來告訴大家吧!

看不見的陷阱

林口長庚醫院營養治療科營養師林逸昕表示,其實大家常吃的食物中,往往存在著許多看不到的調味料,因此,常常一餐下來,吃下去的鹽分,就超過每日的攝取量限制。

舉幾個例子來說,例如牛肉麵,當麵條還是麵粉時,每100公克裡面大約含有40多毫克的鈉,當製成了麵條,加入牛肉湯汁,整碗所含的鈉,就已經到了1500至1600毫克,若是再加上酸菜,當然鹽分就會更高;另外。假設三手指寬大小的豬肉,原本只有17毫克的鈉,經過加工處理,製成香腸、培根、熱狗、貢丸之後,也會達到200-400毫克之多。由此可知,食物鹹不鹹,並不能代表本身鈉含量的多寡。

多喝水促進代謝

因此,林逸昕營養師建議,日常生活中,還是要多喝水,來促進體內的代謝,當吃了重口味的食物後,可以透過流汗、排尿,來排除身體中多餘的鹽分。另外,年長者可能因為各器官的退化,或許無法分辨食物是否太鹹、太重口味,容易使血液中的鈉含量太高,需要特別留意。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睡眠相關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泌尿排泄

減鹽、少油,拒當頻尿族

撰文/林玫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明明沒有喝多少水,也很少在飲料,但每天上廁所的次數還是降不下來,常常前10分鐘才去排尿過,怎麼尿意又出現了?頻尿的困擾讓人不想出門,擔心萬一沒有廁所怎麼辦?

然而,又是什麼樣的因素造成頻尿?我們又應該如何預防以及改善呢?

分為兩個時間點

耕莘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姜秉均指出,頻尿所發生的時間點分為白天或夜晚。有的人是白天一整都有頻尿的感覺,而有些人則是晚上睡覺時,半夜一直起來上廁所,睡眠品質大受影響。

造成頻尿最基本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膀胱太過敏感、膀胱的容量下降與膀胱過動症等因素有關。姜秉均醫師提醒,若本身有代謝症候群、三高、肥胖等慢性病,出現了頻尿的症狀,就要確認是否是因上述疾病所引起的,而男性需要多留意是否有攝護腺肥大的疾病,以免誘發其他併發症。

忌高鹽、太油

姜秉均醫師指出,日常生活中可以從飲食的習慣中調整,配合適量的運動,緩解頻尿的症狀。對高油、高鹽的食物,要盡量少吃,或者是一些鉀含量較高的水果,例如柑橘類、香蕉、楊桃等,水份含量高的西瓜也要少吃。

另外,如果容易半夜想要上廁所,睡前要避免一些湯湯水水的食物,水也不要喝太多,晚餐勿吃太鹹,且含水量豐富的水果盡量少吃,要是狀況遲遲無法改善的話,需到泌尿科門診做進一步的確診。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皮膚相關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視力保健 泌尿排泄

多曬太陽真能預防大腸癌?

撰文/林玫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現代人習慣享用精緻飲食,但暗藏在美味底下的,往往都是看不見的健康殺手!令大眾聞之色變的大腸癌,每年患病的人數節節上升,使得社會大眾紛紛重視起「腸道保健」的議題,只要看到哪些對腸道有幫助的事物,便一窩蜂地想要深入了解。

前陣子,日本有一項研究指出,只要多曬太陽就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這是真的嗎?如果是這樣,那不喜歡曬太陽的人,患病機率就會比較高嗎?

維生素D的觀點

振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黃任嫻指出,關於曬太陽預防大腸癌的說法,主要和維生素D在體內的含量是否充足有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發現維生素D 缺乏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發生率,而喜歡曬太陽的病人,因為體內維生素D含量充足,所以因此達到預防腸癌的功效。

由於維生素D會促成體內的鈣離子合成,補充鈣質之餘也能預防骨質疏鬆,幫助新陳代謝。只是,這樣的說法過於篤定,單單一個研究,無法100%確認曬太陽跟預防大腸癌的關聯性,且造成腸癌的危險因子很多,不單單只有維生素D的影響,只能說適度的日曬,對身體的確是件有益無害的事情。

從食物中補充鈣

既然知道,維生素D對身體有很大的幫助,黃任嫻醫師補充,除了日曬,也可以從平常的飲食中攝取。例如,豆腐、牛奶、黑芝麻、深綠色蔬菜等,也要記得保持適度運動,進而維持骨骼的健康!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泌尿排泄

致命的腹痛:腸中風

撰文/林玫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腸中風救治,比大腸癌還要棘手」,是許多臨床醫師的心聲。

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惠中表示,如同腦中風一樣,腸中風是腸道的血管發生血栓與血液受阻,造成缺血性的腸壞死。簡單來說,就是腸子無法得到氧氣和營養而壞死,只是病徵是由腸子反應而出,屬於全身性的血管病變。若沒有第一時間進行急救,將引發致命危機。

腸中風的位置分為上腸系膜動脈與下腸系膜動脈。前者是將血液供給小腸的動帶,因管徑較小容易堵住,或是產生血栓卡住動脈的源頭,使小腸壞死面積大,疼痛的部位靠近肚臍周圍;後者位置靠近大腸,若血管堵住,會促成大腸裡面黏膜壞死,症狀多以下腹痛、血便表現。

不易早期發現

葉惠中醫師解釋,由於腸中風多半發生於年長者,或有其他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些人甚至是長年臥床,無法言語表達不適,加上症狀多以腹痛、血便呈現,讓腸中風早期並不容易發現。

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通常是原本都好好的,腹部突然來了一陣劇烈的疼痛,需要到緊急送醫的程度。葉惠中醫師提醒,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各種三高、糖尿病患者更是隨著年紀相繼出現,因此當上述族群有相關症狀時,建議先於門診時請醫師進一步檢查,預防腸中風發生。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