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我們長期壓抑、隱藏、否認這個感覺,直到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原來我們在打一場戰爭,敵人正是自己

圖片由pexel提供,與本書無關

打從出生的頭一年起,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就被明確規範出該有的禮貌和行為態度。我們學會區分父母、幼兒園老師、學校老師喜歡或不喜歡我們做的事。何時會獲得別人的肯定、讚美或關愛;何時會被斥責、拒絕、批評、漠視、教訓及處罰;我們努力表現獲得前者,對於後者則是能避就避。

我們明白做人應該有的表現,把它們分為「好的」與「壞的」(或是惡劣的)特質與行為方式。我們還小的時候期待能獲得一個人全心全意的關心與疼愛,因此對他唯命是從,努力要求自己,盡量完全符合對方的期待和願望。

直到現在, 我們大部分的人在面對夫妻、朋友或同事的關係時,也都維持這樣的相處模式。這樣的行為不論在過去或現在都意味著:「只要你少惹我們生氣,多討我們的歡心;只要你管好自己、約束自己、乖乖聽話,不要讓我們操心跟煩惱;只要你參與我們的提議,達成我們的期待,而且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這樣我們就會愛你、喜歡你、支持你、雇用你、提拔你。但,如果你不這麼做的話,就別怪我生氣了。」

面對真實的自我

從六歲起,我們開始懂得自我批判、否定並且隱藏自己,我們信奉:「我這個樣子不值得被愛,所以我討厭自己;別人也都不喜歡我,不能接受我!我必須要小心,才不會被他們發現我的模樣!其實我根本不是他們看到的樣子。」

我們之所以日後會和別人起衝突,抗拒自己身處的環境,是因為早在這個時候就埋下了伏筆。前面的內容也提過,這與「對錯」無關。我們的父母只是在無意之間傳遞了他們的所學以及經驗。他們只是做自己擅長的事,連幼兒園的老師和學校的老師們也一樣。

即使你到現在仍不認同父母的做法,更別提打從心裡感謝他們,但他們確實已竭盡所能。隨著年紀漸長,我們終於明白:自己真正的模樣和外人期待的形象,兩者之間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這時,為了要認清你長期抗拒面對的自我,以及引發你內在不平靜的原因,你需要鼓起勇氣及下定決心,才能迎來真正的事實。

要自己承認這些事並不輕鬆,因為我們羞於面對內心深處討厭自己的情緒,而且還會因此遷怒自己,拚盡全力也不想面對。我們長期壓抑、隱藏、否認這個感覺,直到我們自己都沒有發現:原來我們在打一場戰爭,敵人正是自己。

換句話說,我們把戰場從自己的身上延伸到和別人的關係上,波及到我們生活中愈來愈多的人。他們成為我們眼中的罪人,是他們害我們過得不快樂,讓所有亂七八糟的事情都找上我們。

請你仔細看一看下篇文章的性格分類。即便你很快就能看出來,原來自己身上也藏有一個或其他相同的特質 ── 仍請你找出哪些是你不想要的。

本文轉載自:謝謝生命中的討厭鬼: 學會心靈轉化法,讓笨蛋天使幫你重拾平靜與快樂! 
大好書屋

getImage

分類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未分類

你的過去還沒「過去」,你準備好認清現實了嗎?

圖片由pexels提供,與本書無關

隨著年紀漸長,我們反而更能體會並認清:在數不清的幾年前,在孩童或年輕時發生的事,即使已經過了許久,至今卻還能左右我們的感受和人際關係。

當年和父母、兄弟姊妹以及爺爺奶奶一起經歷過的所有事,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甚至對我們現在的生活、態度以及在公私領域和他人的互動關係上, 仍有決定性的作用。

在理智上,我們都知道那已經是三、四十年前或是更久遠年代的事了,現在或許不再那麼重要,但卻還是深深地困擾著我們。如今,我們的憤怒、失望、委屈、生氣和無助、嫉妒和羨慕、對自己和他人的不滿等種種感受,全都在告訴我們:那些發生在童年時期的事情,並未真正的「完結」,我們也並未真正釋懷。

正因為我們把過往的經歷背在自己身上,所以無論走到哪──也許只是離家「僅」五百公里遠,或是斷絕和父母手足的聯繫,然後相信這一切都已經「結束」了 ── 即便如此,回憶仍舊如影隨形。

打從在媽媽的肚子裡開始,我們人生每個階段裡所出現的情緒、想法和身體的感受,都會一一儲存在我們的靈魂裡。因此我們無法獲得心靈的平靜、和別人相處時會感到受挫、阻斷了內心的安定感,結果只得到憤怒不滿的情緒以及爭吵,還有接踵而來的病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內在的能量無法流動,但,流動的能量才能帶來生活樂趣。

我們的愛,我們的呼吸、血液和身體的循環,都需要自由自在,才能暢通。

我們無法逃避自己的過去。我們愈想這麼做,它就會反撲得愈加厲害,我們仍得面對痛苦的回憶。不斷逃避自己和往事並不是辦法,因為你不僅無法和身邊的人和平相處,更無法解開過去的心結、面對家裡某個或其他對你造成影響的人。

你準備好認清現實了嗎?

我可以理解許多人的心情,他們根本無心再次探究自己的過去;但這就好比開車時,偶爾必須察看後照鏡一般重要。因為所有的衝突、你對現況的不滿足、引起憤怒的情緒和無法平復的心情── 原因都來自於過去。

那時的我們只是個孩子,必須依賴某個或某些人 ── 一開始是生理和心理上的,之後更需要他們在經濟上的支持。那時的我們沒有力量、自由,更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有好長一段時間, 我們經歷了沒有權力、感到無助與依賴, 甚至被害怕、恐懼所包圍,無法獲得別人充分的關注、認同和愛。這些負面或其他的感受,卻會因為今日的某些人(老闆、鄰居、婆婆或是兄弟)或是某個事件而再度浮現。

你問問自己:在你現階段的人生中,是誰讓你心神不寧?暴跳如雷?還傷害了你?哪個人又時常讓你覺得頭痛、無助、無言,甚至癱軟無力?又是哪號人物可以惹得你怒氣直衝或是直接爆炸?你工作的地方或是左右鄰居,是不是也有某些人讓你避之唯恐不及?你見到他就想作嘔,讓你最無法忍受的又是哪一種類型的人呢?
痛苦的過程是必經之路。

我方才已經說過,如果你期盼擁有快樂的人生,能懂得與自己和他人相處,這些人正好具備這些功用 ── 你少不了他們的幫忙。因為他們投射出的正是你幼兒或年少階段時某個人的模樣,也讓你明白,你拒抗的或討厭的事,其實就是你自己。這個答案就在你心裡。

你準備好要認清事實或找出答案了嗎?

本文轉載自:謝謝生命中的討厭鬼: 學會心靈轉化法,讓笨蛋天使幫你重拾平靜與快樂! 
大好書屋

getImage

分類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我們討厭別人批評譴責我們、說我們的壞話或是欺負我們;但大部分的人卻是天天都重複這種行為

圖片由pexels提供,與本書無關

你可以大方坦承對於自己的性向或是對現階段生活的想法和感受。你,或是你的思考、信念、價值觀都是「真實」的,可以讓所有人知道,沒有必要隱藏。不管你願不願意,你的想法和感受會化成一股能量,藉由你的雙眼、聲音、手勢、表情、肢體動作,甚至透過你身體的味道和氣息顯現出來。

「怎麼有辦法察覺呢?」

你可能這樣想。但是你可能不知道,這種難以察覺的細微之處,你身邊和你最有關係的人──配偶、孩子、父母、公婆、鄰居、同事──一定都能注意到你所透露出來的訊息。連超市裡的收銀員或是加油站的員工,他們也不只是掃描你購買的商品;他們也會掃描你身上專屬於你、獨一無二的「識別碼」。他們第一時間就能察覺你身上所累積的能量,因為,正是藉由這些能量,我們得以向外界展現出個人和自我的生活價值觀

我們一邊期盼別人伸出友誼之手,對我們表示認同、尊重、寬容、重視、讚美以及愛

一邊卻又經常抗拒,認為這麼做實在是毫無意義。我們討厭別人批評譴責我們、說我們的壞話或是欺負我們;但大部分的人卻是天天都重複這種行為。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且過得快樂,整顆心都懸在他們身上;反觀自己,卻鮮少天天關照自己的情緒、內在健康和自己的身體。因為不敢表露自己的真心而言不由衷,為了許多事奮不顧身,「快樂」變得很困難。就算這並非做父母的本意,但我們是孩子的榜樣,並因此將他們教育成不快樂的人。

我沒有責備任何人的意思。假使這個例子恰好是你的寫照,我也不希望你因此自責、自我否定,使你的愧疚感不斷加深。如果這種不愉快的遊戲你也已經玩夠了,應該從現在開始意識到,長期以來的空虛、不滿足,是自己造成的;連帶所有的衝突、紛爭,和周邊人士帶給我們的傷害,也都是這樣而來的。

我們每天都帶著不快樂和不滿足的心情看待自己、家庭、公司、職場、社團、政黨和鄰居,因為我們的身體裡早就儲存了這些感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生活的方式及與他人相處時的各種想法和感受……所有種種過去,如今都被身體牢牢記住,並早已和我們如影隨形。

換句話說,一切端看我們如何看待這些感覺、如何察覺及思考它,是用平常心面對呢?還是仍舊陷在貪得無厭的情緒裡?

本文轉載自:謝謝生命中的討厭鬼: 學會心靈轉化法,讓笨蛋天使幫你重拾平靜與快樂! 
大好書屋

 getImage

分類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引起我們無助和憤怒最關鍵的要素?致想要擁有自在、快樂的生活,卻總是受到別人態度左右的人

圖片由pexels提供,與本書無關

當我們因為某人或某事而發怒時,無力或是無助的感覺就會隨之而來

這種感受長久積累下來,在我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我們的無助感就是最關鍵、影響我們最深,通常是我們沒有覺察到的一個媒介。是它挑起了我們的憤怒,至於外力的因素反而是其次。

這股怒氣讓我們感到不自由與束縛,就像被綁住、被困住了一樣。我們渴望自由和自主,但卻經常覺得受限於「身旁最親愛的人」。自己明明想要擁有自在、快樂的生活,卻總是受到別人態度的左右。

憤怒與無助感

我們來到世上的頭幾年,必須依賴他人而活。這些人引導我們、影響我們 ── 包括了我們的父母、祖父母、哥哥姊姊,或是幼兒園及學校的老師。

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一個幼小的孩子和大人不同,他們幾乎沒有辦法自己作決定。孩子依賴他人而活也十分合情合理,畢竟,沒有一個五歲的孩子會說:「爸比,我不喜歡和你住在一起,我明天就要搬出去。」

那個曾經幼小的你,在舊時相片上的孩子,到現在還活蹦亂跳的住在你的心裡 ── 帶著小時候被排擠、被拒絕時的無力感,連同恐懼、憤怒、軟弱、羞愧、內疚以及其他的感受,一起住在你的內心。就算時空背景不同,當你面對許多狀況時,內心的孩子還是會掌握和操控你的感受和反應。和你勢不兩立的人也是如此,就是他內心裡活力充沛的孩子或是年少時的他,在與我們作對。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不論是夫妻關係或家庭生活,還是工作職場或是在各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跟幼兒園裡的孩子沒什麼兩樣?

被我們認定難搞的那些人,並不是造成我們不愉快的始作俑者,而是透過他的一言一行,喚醒了存在我們內心已久的情緒。這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

請想像一個畫面:這些人揭開了我們的心,碰觸我們從未癒合的傷口,你覺得好痛好痛。即使痛不欲生,這個過程卻是必要的(雖然我們還無法理解或是不想面對)。

為什麼呢?因為無論是你的兒女、上司或同事、前夫前妻或是另一半的母親,他們的所作所為,都會讓我們自然而然去正視自己的感受。只是我們早就習以為常,把這些既不正向也不平靜的情緒壓抑在心裡。直到現在,我們仍舊會在意這些不愉快 ── 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排斥、抗拒,甚至逃避面對這些感受。

自幼時起無法排解、長時間隱藏的情緒,累積在我們的身體裡── 確切的說,在我們的靈體(Energiekörper)1裡,轉化成為煩躁、壓力、緊繃、無力等眾多感受。內在的我和每一種情緒都需要獲得釋放,才不會繼續積壓在我們的心裡。因為長期壓抑情緒,只會讓自己的心情抑鬱難解,生活也過得不快樂,導致身體出現毛病,而且動不動就和別人起糾紛。想要過得喜樂、輕鬆、健康、平安且開心,我們都要開始用不同的角度看待衝突、面對生命裡的「冤家」。

不過,這套說法不是要教你把別人無情傷人的舉動合理化,或是美化他的行為。對方為什麼如此對待你,如此冷漠、輕視、無禮、沒有同理心?為什麼你和某些人之間總有解不開的心結?方才說的「重新看待事情的方式」將會對你有所助益,這樣你就能脫離憤怒與衝突的輪迴,找到與自己與外界和氣相處的方式。

笨蛋天使給你的第一份「禮物」,可能就是在家庭或職場上,要你去面對長久以來折磨著你的惱人情緒。而且你還沒發現,自己就是始作俑者,不過現在你可以花點心思在這件事情上了。

要如何做到關注情緒呢?我會在這本書裡告訴大家,我的有聲書裡也有記錄。首先,你要明白:憤怒、生氣、無助等情緒,說得直接一點──「痛點」,都是出自於你自己。其他人嗅到、看到、感受到你的情緒,結果還是經常不知不覺踩下去。

從現在開始,做為製造情緒的人,你應該負起責任了。其實是你牢牢緊抓著它們不放,所以請好好體會,並且勇敢說出:「沒錯,我就是情緒的主人,是我自己不知何時創造了它。」

1 我們的「靈體」是一種肉眼看不見又細微的形體(和我們有身形的身體軀殼不同),它在我距離我們身體約五十至六十公分處,籠罩著我們的身體,有穿透的能力。有人也把它稱做「靈魂」或是「分身」。人沒有了靈體,就無法存活下去,因為我們的身體會藉助它獲得生命的能量。即便是人以外的物種,也並非單單只是一個形體而已,樹木、岩石、花朵或動物的周遭也都圍繞著各自的靈體,穿梭在其中。我們的想法、感受、知覺,或者我們心中的動力及愛,也就形成了這股細緻的能量。用眼睛無法辨識,卻真實地存在著,每個人都能察覺到它。

本文轉載自:謝謝生命中的討厭鬼: 學會心靈轉化法,讓笨蛋天使幫你重拾平靜與快樂! 大好書屋

getImage

分類
熟年誌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心理健康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文/陳珮珊

熟年婚姻首重動態平衡

熟年婚姻主要有2種狀態,一是中高齡才步入婚姻再婚,優點是雙方人格較成熟,對婚姻較少浪漫幻想,但挑戰卻是各自習慣已養成,調合難度高;另一種更普遍的狀態是邁入「老夫老妻」階段,空巢期、退休、年老、照護等新狀況會使婚姻關係產生改變。如何尋找夫妻彼此才知道的最佳平衡,其實沒有標準答案,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生涯轉變考驗婚姻關係

諮商心理師馬度芸說,生涯重大變化易讓夫妻關係產生問題,例如,假設現在有個出國工作的機會,另一半若同去就得放棄在台灣的工作,這時就需要充分溝通,沒什麼是「應該的」,也不能說「誰賺錢多就如何」。假設另一半同意去,自己心裡就要有底,明白另一半是犧牲生涯遷就自己,應試著跟另一半討論:「能在什麼地方補償?」例如出國後每天撥出時間共同做什麼,或撥給另一半預算去嘗試新的學習機會。

若沒試著付出代價,出國後可能遇到如下情況——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壓力大,回家後沒心思理會另一半;另一半自己努力適應,好不容易等您下班卻不被搭理,因此心生不滿。「雖說愛是無條件付出,但久而久之的犧牲容易被當成理所當然。因此我不鼓勵一方非常委屈犧牲。」馬度芸說。所以,生涯轉變需要伴侶雙方好好討論,找出最佳解方。

熟年誌2019年5月號(NO.86)

分類
物理治療 皮膚相關 睡眠相關 長照知識 居家照顧 心理健康

睡姿不良?難怪腰酸背又痛

睡姿不良,當然腰酸背又痛

我在演講及上課時都再三強調立行坐臥身體都要保持延伸狀態,不少學員困惑:睡覺時怎麼「延伸」?其實只要想像睡姿就是躺平的站姿,你怎麼站就怎麼躺,這樣就不難理解睡覺時該如何保持身體延伸。

我們在站立身體延伸時,人體會有一個自然的身體曲線,頸椎、胸椎、腰椎各有其彎曲的弧度,我們睡覺時也要在身體延伸的狀態下躺平,脊椎才能保持正常生理曲線,不會受到擠壓。

有的人旅遊度假時喜歡睡吊床,但躺在吊床上,由於臀部比較重,身體會呈V字形,脊椎原本的曲線消失了,並不是一個好睡姿,只能偶爾為之,不能常常如此。

睡覺一定要躺在平坦的床面上,而且一定要用枕頭,因為不睡枕頭,頸椎就得不到支撐。好的枕頭能讓你躺平時,維持跟站立時一樣的脊椎弧度,枕頭不對,脊椎可能會睡歪。想睡得好又不傷脊椎,首要之務就是選對枕頭!

選對枕頭,提升助眠力

在第五章教大家正確的站姿時,我曾提過,站姿正確時,額頭與下巴是成一直線的,呼吸會非常順暢。這一點也同樣適用於臥姿,大家可以藉此覺察自己平躺的姿勢是否正確。

試躺枕頭時,讓枕頭下緣靠近肩線,並記得在「量身高、好呼吸」的原則,呼吸看看,如果呼吸順暢就是合適的枕頭。試躺不同枕頭時,可請家人拍照看看,了解合適與不合適枕頭之間的差別。

雖然成語說「高枕無憂」,但睡高枕非但不能無憂,還會製造一堆問題。因為枕頭的高度決定頸椎骨頭的排列型態,枕頭高度不對,頸椎就失去原來的彎曲度。枕頭太低會變得像在仰頭;枕頭太高,睡上去會又變成像在低頭;而且無論低頭或仰頭,你的額頭與下巴都不在一直線上,呼吸也會不順暢。

有人睡人體工學枕,以為萬無一失,但脖子下面墊得太高,造成額頭低於下巴,這樣呼吸是不順的;還有一種情況是人體工學枕太高,你頭部整個被托高,雖然從側面看,額頭下巴是一直線,但耳朵與肩胛骨高低落差太大,這樣呼吸同樣無法順暢。躺平時,耳朵跟肩膀的距離,必須跟站立時差不多,呼吸才會順暢不悶。

高度合適的枕頭,躺下去時不但能托住脖子,讓額頭下巴呈一直線;從側面看,你耳朵跟肩膀的距離,會跟站著時幾乎相同,而且你能順暢的呼吸,這個枕頭就是適合你的枕頭選枕頭這件事困擾很多人,也常常有學員問我是用什麼樣的枕頭。我個人偏好有弧度的人體工學枕,但選枕頭沒有標準答案,總之,就是要經過試躺,記住「好呼吸等於好姿勢」,「好呼吸」就是選枕頭的準則!

枕頭主要是支撐頸椎。太高的枕頭會使頭部前傾(中圖)

太低的則會使頭部後仰(下圖),導致頸椎過直或過彎,不可輕忽。

仰睡的枕頭這樣選

如何知道自己適合睡多高的枕頭?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測試。

  1. 靠著牆壁,用標準站姿(量身高、身體向上延伸)站好,額頭跟下巴呈一直線。
  2. 想像牆壁是床,頸椎後面有弧度的頸彎與牆壁之間的空隙,就是我們仰睡時,枕頭應該托住填滿的空間。
  3. 請家人幫忙測量並拍照,讓你知道頸彎與牆壁之間空隙有多大。

但要注意,千萬不能拿量出來的高度直接去買枕頭!買枕頭一定要試躺,不能光用眼睛看高度,因為每種枕頭柔軟度不同,我們頭部枕上去後,頭部的重量會讓枕頭微微下陷,所以枕頭的高度要以躺上去後為準,可以容許高出一、二公分,或者容許額頭略高於下巴水平線五度左右,但再多就不行了,否則會變成屈曲頸椎在睡覺。

鄭老師的好姿勢小學堂(一)

  • 駝背者宜選較高較厚的枕頭

駝背的人挑選枕頭要特別留意。因為駝背會讓人的肩膀往內捲,躺在床上時,由於肩胛骨無法貼著床面,會造成後頸與床面之間的空隙特別大,即使以量身高的方式將身體延伸,改善也有限。一旦枕頭太低,睡上去頭會仰得高,這時候呼吸是不好的狀態,因此駝背的人需要且比較高比較厚的枕頭。

  • 一夜好眠的側睡法

只要枕頭對、姿勢對,仰睡一般不會有什麼問題。但仰睡好用的枕頭,側睡就不合用了。

因為從仰睡改變姿勢成為側睡時,肩膀到頸部的距離會大於枕頭高度,枕頭托不住脖子、支撐不住頸椎,耳朵跟肩胛會擠在一起,呼吸不順暢,脖子跟肩膀也不舒服;加上人體因為臀部大膝蓋小,側臥時姿勢不容易穩定,很多人因而會不自覺地將在上面的臀部及大腿往前滑,變成側趴睡。很多人喜歡用這個姿勢睡覺,卻不知這是傷脊椎的不良睡姿。

關於側趴睡會傷害你脊椎的原因,在下一段會有更詳細的說明。現在先告訴你,側睡時該如何將枕頭「躺好躺滿」呢?這時你需要做兩件事,一是調整枕頭高度,二是養成良好睡姿

有仰睡習慣的人,可以用靠牆測量的方式,模擬出適合自己枕頭的高度(右圖)。後腦及脖子與牆壁間的空隙,就是枕頭的高度。

  • 調整枕頭高度

你可以自行加工改變枕頭兩側高度,讓你好好側睡。該怎麼加工?在枕頭兩邊墊書或毛巾,就能創造出符合側睡所需的枕頭高度。

要注意的是,枕頭內的書或毛巾還是有移位的可能,因此只能是權宜之計;而且墊書或毛巾的缺點就是每晚可能都要確認調整位置。然而側睡時高度不對,危害更大,不可馬虎將就。

趴睡是指側睡側過頭變成側趴導致一側的肩頸受到身體壓迫,而且上方那隻腳會向下滑,而帶動腰部變歪。

  1. 先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躺上去後先仰躺,確認在枕頭兩邊墊東西不影響中間仰睡的高度,再側躺感覺枕頭高度適不適合。
  2. 如果不夠高,再多墊一本書或一條毛巾調整,確認高度OK後,拉開枕頭套的拉鍊,把書或毛巾放進枕頭套裡面,比較不容易移位。

 

  • 養成良好的側睡睡姿

解決枕頭高度的問題後,如果沒有好呼吸及好姿勢配合,呼吸還是會悶,脊椎還是處於被擠壓的狀態,所以你一定要有自我覺察的意識,保持良好的側睡姿勢。而這樣的睡姿,就是佛家說的「吉祥臥」。

  1. 側睡時睡高度適合的枕頭,讓耳朵跟肩膀不會擠在一起,呈現開展的狀態。
  2. 貼在床上的手放枕頭旁邊,另一隻手擺放在胸前。
  3. 雙腿上下併攏。

鄭老師的好姿勢小學堂(二)

  • 仰睡與側睡兩用的人體工學枕

只有少部分人可以一覺仰睡到天明,夜裡翻身側睡是難免的,建議購買仰睡側睡雙用枕,也就是中間低兩邊高的人體工學枕,兼具仰睡及側睡兩種高度。不過這種枕頭仰睡的高度跟側睡的高度比例是固定的,無法調整,未必適合每個人。

我心目中理想的枕頭是仰睡高度與側睡高度可以依使用者的需求自由調整,才符合人體工學。

  • 側趴睡是嚴重傷脊的壞姿勢

在側睡時,你的髖關節可以放鬆,雙腿也可以彎曲如弓,但不能改變脊椎原本的生理曲線,脊椎絕對不能弓,脊椎如果出現弓狀的弧度就是變形了。在上面那隻腿也千萬不可往前滑下去貼著床面,變成側趴睡,讓上半身擠壓頸椎及肩胛,下半身壓迫腰椎扭轉骨盆,這樣對脊椎的殺傷力很大。

側趴睡時肩胛會被擠壓,如果把這種橫躺的睡姿變成直立的姿勢,可以明顯看出這是一個扭曲的姿勢,是你平時站立或坐著時都不會有的姿勢,所以睡著時也不可以出現。

如果從背面看肩胛骨的位置,會發現側睡時肩胛骨大致和床面垂直,但側趴睡時則歪掉了。

側睡時,你的骨盆和腰椎沒有旋扭,骨盆也不會前傾。但側趴睡時,腰臀往前挺出去又扭轉,這種向前的拉力讓肌肉兩側一側被扭轉,另一側被拉開,腰部後面小面關節的另一側也受到卡壓,讓周圍肌肉處於不正常狀態。加上如果你側趴睡都習慣以某一側為主,肌肉筋膜的形態會左右失衡,起床後你等於穿上一件不平衡的緊身衣在生活,在這種情況下,骨盆歪斜、脊椎側彎以及後續的症狀是在所難免的。

很多人一開始會覺得側趴睡讓背部很舒服,這是因為背部朝上沒有被擠壓,

但這個時候腰椎因為被擠壓、旋扭,承受很大壓力,所以你起床後會覺得腰部不舒服,包括肩膀酸痛、五十肩、膏肓痛、腰痛……,都是這樣睡出來的。我常開玩笑的說,正確的側睡姿勢是「臥如弓」,側趴睡則是「臥如蝦」了,你是要像臥著的佛像優雅的側躺,還是要像煮熟的蝦捲起來?

把呼吸覺察放進睡姿裡,側睡呼吸是順的,但側趴睡時連內臟都扭曲,橫隔膜都不能正常移動,呼吸絕對是悶的,只要呼吸悶,就表示頸椎、肩胛、腰椎排列異常,受到扭曲及壓迫。

有沒有方法防範睡著後從側睡變成側趴睡?有的,就是兩腳中間夾一個抱枕,避免上面的腳下滑到床面。

但也有可能翻來翻去抱枕不知不覺就跑掉了,因此我建議睡前靠著自我覺察來建立正側睡的習慣。由於睡前通常我們不會一上床就睡著,所以無論仰睡還是側睡,在還沒睡著前都先深呼吸幾次,感覺呼吸是否順暢?若是呼吸順暢,就可以安心睡覺;呼吸不順,就是睡姿不對,調整後再安心入眠,幾天下來,就會養成好的睡姿習慣。

本文節錄自:《好姿勢,救自脊》

作者: 鄭雲龍、邱淑宜

出版社:時報出版 (本文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