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達人專欄 銀享全球

【國際視角】居住創新議題:怎麼想像一塊能夠住好住滿的居住空間?

讓荷蘭終身公寓設計始祖Dr.Hans Becker帶您看見不同的居住可能

作者:銀享全球 莊耕臺

你可曾想過,當你有天失能、失智了,你願意你的生活被這些病痛改變多少?對 Dr. Hans Becker 而言,以追求生活中的快樂為最大前提,一切都沒有妥協的空間。因此,他抱持著這樣的生命態度,從經濟學的領域踏進長照圈,並且以特立獨行的姿態,在圈內掀起一陣狂風,引領歐洲進行高齡者居住空間的翻轉。

 

結果是什麼?這樣的創新改變為他所屬的組織Humanitas轉虧為盈,來到五千四百萬歐元的盈餘,超過三千間創新老人公寓遍及超過30座荷蘭城市。為什麼Hans Becker能夠為Humanitas帶來這麼多改變?其實原因很簡單,他只不過是讓高齡者在居住環境的創新中重拾「快樂」而已。

住好住滿,住的快樂,你可曾想過,80歲的你會住在什麼地方,帶著怎樣的笑容?

居住創新有哪些特徵?首先,你要懂得共享!

英國在去年冒出了一間由熟齡單身女性組成的共居社區「New Ground」:住戶共同打理花園、照顧寵物貓狗,每週固定共餐,定期舉辦住民會議。50+的熟齡淑女們生活活躍得跟大學少女沒兩樣!

就好比同科系的同學,彼此自發性的產生互動,營造出更好的學習環境,以利自己成長,順利度過大學生活,英國的例子也告訴了我們,自發性的彼此互助、分享生活,同樣也可以找到更快樂的方式度過餘生。人生的後半段開始結算、開始慢慢失去一切,但這只不代表著迎向終點。這段路程上,你一樣能夠積極主動地去獲得一切你所值得的新生活、新人際、新居住環境。一切只為了「快樂」,快樂地享受生命。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身體還沒有病痛折磨啊!你可能會這樣質問。的確,以加拿大知名的公益短片Make Health Last為想像,晚年兩種對比的身體健康樣貌會帶來不同的生活。但對Hans Becker來說,以「快樂」生活出發,不再過度聚焦於身體健康,兩者的生活上不會再是死板的二元論,非黑即白。

1_b_pEQTwD2Va_t8S-3m1wDw.png
人生下半場的生活對比。(圖片來源:取材自影片Make Health Last)

生活與醫療照顧之間的拔河?你是不是不小心將「快樂」遺漏了?

當你步伐不再穩健,行走時需要助行器,甚至是以輪椅代步時,你打算享受餘生,還是掙扎求生?當生命來到了長照的大門口,我們總是討論怎麼照護最有品質,怎樣獲得醫療對身體最好……。等等,這些不正也意味著生活的改變嗎?在討論這些改變時,為什麼我們會忽略「快樂」?有朝一日,當你需要來到日間照顧中心、老人安養中心、護理之家生活時,你怎麼想像在這些環境中獲得快樂?

1_Kk2P59BXjvCzjR4rjPFQkw.jpeg
身心障礙者體驗Residence Roosenburch居住環境。(圖片來源:自Residence Roosenburch臉書)

在Humanitas經營的Apartments for Life老人公寓中,各個公寓發展出各式各樣吸引外界進來公寓與住民互動的特色模式:記憶博物館、美術藝廊,甚至是小型動物園,這些都由盡量滿足住民需求的服務文化而來。身為領導者的Hans Becker也整理出四項創新老人公寓的照顧服務思維:做自己的主人、用進廢退、大家庭思維、「是」的文化。

特別的是,這樣的場所不會有著隨著身體失能或失智而面臨被迫離開的命運,Apartments for Life以終身公寓為設計主軸,提供了一個通用的生活空間以及社區營造設計。

Hans Becker也討厭傳統機構式照護,他怎麼翻轉?

「當你膝蓋不舒服時,你找上護理師、醫師、物理治療師,他們給你治療,緩解你暫時的痛苦,但它之後還是會發作,這很正常,因為你老了。但是我在你不舒服時,給你一隻貓陪伴,或是帶著你上酒吧,你就不會管膝蓋了。」這是Hans Becker接受外界採訪時所道出舉例,而兩者之間,不僅存在著快樂的落差,更有著金錢支出的差異。

當醫療支出尚且無法扭轉老化所帶來的生命凋零,你會不會想把錢花在快樂上?這樣的概念在累積大量財富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是個具有潛力的概念。

「要是有人希望每天買醉或是一次養五隻貓而搞得室內亂七八糟,誰會去阻止他們?沒有人會,因為這是他們覺得最好的生活方式。」Hans Becker明白,人終究是喜歡替自己作主,也應該為自己負責。在這樣的大前提下,傳統的機構式照護就隱含著過份保護的決策剝奪情況。把生活的主導權還給高齡者本身,並且把醫療的順位排在生活後面,這是Hans Becker的堅持。

本文由銀享全球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分類
達人專欄 銀享全球

終老住宅也可以充滿感動:荷蘭探索

作者:銀享客座專欄作家 巫瑩慧、林秀玲、林嘉慧

銀享全球自成立以來,透過各種國際連結和創新知識的導入,捲動銀髮創新動能,翻轉高齡社會的未來。而人口1700萬,土地面積僅比台灣大一些的荷蘭,比台灣先邁入高齡社會,累積出回應這趨勢、值得我們借鏡的經驗。

 2017年9月推出「銀享全球荷蘭銀髮創新參訪團」,本文為團員瑩慧、秀玲、嘉慧的心得分享,從高齡照護、科技應用到創新城市,帶您看見長壽時代的全新可能,錯過此行的朋友快來讀讀荷蘭的銀髮創新篇章吧!

荷蘭70年來一直在思索不同類型長者住宅,在該國的法律,機構內每個房間只能一人或一對夫妻使用,不能讓不認識的2人或3人共住。9月初隨著「銀享全球」到荷蘭參訪,我們來探索不一樣的照顧類型。

不同世代的混齡居住: Humanitas Deventer

一間55歲的銀髮機構,在2013年起推動世代間友善混齡居住,也就是「青銀共居」的新模式!這樣的發展,促進了機構內長輩另一種社會互動,同時也為緩解年輕學子租屋壓力,找到一個有意義的可行性方案。

在這棟60多年的建築內,有寬敞舒適的大廳和輕鬆的閱讀空間,住戶總共150名,大多數為身心功能衰弱或失能的長者。另外有6位大學生,免費入住,他們每個月奉獻30小時當友善鄰居。年輕人每天協助長者午、晚餐的用餐擺盤或者是每週固定一天爲住民送餐。其他時間則是聊天閒話家常、生活上的協助,甚至於一起到外面用餐,住民也會反應每個學生的服務態度。

長輩也會分享經驗和關懷這些年輕人,還有說說笑話;同時,也能透過這些大學生在學校的見聞掌握社會的脈動。

1__uKIdduwwD0lOTo-byz1vA
傳統建築和花園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1_FmxDqWLbcziH9i0jW_60SA.jpeg
大廳旁的閱讀空間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高齡也可以快樂過生活: Residence Roosenburch

這是由Dr. Hans Becker在2017年6月設立的終身公寓,共有40個單元:包含18間單人房與22間雙人房。還有一個區域是懷舊博物館,專門收藏古早年代,跟食衣住行娛樂有關的物品,分門別類擺放在不同的房間。另外在室內的走道空間,也陳列了百年室內輪椅或農具等。
因為Becker的父親認為被機構照顧是悲慘的,所以他決定要改變這個負面思想。他主張機構不應該是醫療或財務導向,因為要真誠面對長者會逐漸退化,所以在居住環境中要思考的是「快樂」,而不是治癒。

左圖:舊公寓改建;中圖:百年的室內輪椅;右圖:懷舊博物館的收音機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如果要翻轉核心模式,就不能再強調醫療,因為藥物多少會有副作用。人性化的環境應該有許多彈性,這樣才會快樂,如喝酒,即使喝醉也無妨。

寵物在醫療角度是有細菌,卻忽略了它是很好的陪伴。食物在錢財角度,只要省錢、有營養就好。但是餐廳環境、酒吧、食材搭配等元素,都可以增進生活的快樂。所以社會企業家比較適合來經營這樣的空間,因為有創意、同理心和不以成本為重要導向。

環境的建構和設計

Humanitas晚上八點之後,使用指紋鑑定進出,家屬、住民、工作人員都會預先建置檔案。這個機構有開放部分公共空間給企業家或社區的人使用,例如:花園裡有個貨櫃讓一位年輕學生創業,以科技成功種植萵苣,再提供一些給機構長者食用。或者讓社區的合唱團進來練唱,與社區有更多的連結。還有,將一個房間出租給精障協會當辦公室,讓一名精障者入住,另外兩名在Humanitas工作。

一樓有特別區塊給17位中重度失智症居住,環境上的考量包含:

  1. 用光線強弱,去控制環境,區分白天和黑夜。
  2. 加強扶手或減少地板設計的視覺誤差。
  3. 在室內設計用懷舊或是自然情境安撫情緒,減少遊走和躁動。不過有時會因認知障礙,將環境誤認成公園,造成隨地便溺。

18位的輕度患者和其他住民居住在二樓以上,必要時,夜間會啟動門上的鎖,管控安全。

Humanitas的公共空間溫馨與活潑,裝修設計上選擇注重材料的品質和系統性的色彩,擺脫機構式的冷酷與呆板,角落空間由工作人員用心營造生活情境。

左圖:輕度失智患者夜晚的門禁裝置;右圖:休閒角落與生活有關的照片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Roosenburch是由40年的老房子改造而成,以擺脫從前老人之家是「悲哀島嶼」的刻板印象,提供年長者和失智症患者等一起居住。藉由結合不同的人住在一起,讓環境本身保有特殊的多樣化。

由於才剛設立,許多空間上的整修還在持續進行中。不過,每個房間都有很好的採光,而且任何一個轉角,保留非常舒適且不同主題的公共空間,提供住民多層次的互動。

(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照顧思維的探討

Humanitas 150位住民中有80%是女性,所以特別設立了一間美容美髮室,雖然是需要自己付費,但是可以讓長者滿足愛美的天性,增加了生活的愉悅度。在緊鄰的空間,設有每天開放2小時,由志工服務的小超市,提供生活用品,增加住民的互動和便利性。另外,有10個房間是提供給有短期住宿需求,生活功能比較好的人,這樣可以提昇整體氛圍的活力。

左圖:小超市;右圖:美容院。(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比較特別的是,住進來的大學生,主修不能是和高齡照顧有關的科系,因為這裡不是研究或實習的場域,而是生活!所以機構只是提供相關資料給他們參考,而且還分布在不同樓層,讓他們可以和長者進行實際的居家生活。

他們也借助大量的志工,約200名,協助住戶生活的安排和活動,例如和長者一起騎雙人腳踏車外出逛逛或是到鎮上買東西。

機構經理人也提到,不同障別且已經年老體弱的長者,風險本來就是生活的ㄧ部份。例如:跌倒或非人為的意外,不能當做照顧上的危機。因為如果只強調風險控管,容易演變成家屬和機構的對立,也會讓住民失去生活上的彈性和自由。

雖然,青銀共居有它很好的立意,不過以每月每位學生30小時的生活支援服務,需要進一步去評估成效。

Roosenburch住宅的 Dr. Becker提到了兩個不容易做到的理念:

對住民永遠說是:他的作法是先答應住民的請求,然後再去了解提出的真正原因,接著想辦法去協助完成或者在彼此共識下做適當的調整。
自己作決定,做自己的主人:機構並不是提供所有照顧的地方,希望住民儘量自發性的料理生活,而且個人負擔相對風險。
歡樂和支持就是高齡住宅的核心
從荷蘭的Reigershoeve失智農場團體家屋、Humanities青銀共居、Roosenburch終身公寓,或者美國Judson Manor和德國Geku-Haus的青銀共居,甚至於英國50歲單身熟女自組社區共同管理等。我們看到各國許多順應不同需求的創新服務,接二連三的呈現。

Humanitas的負責人說,當初有新的構想,去徵詢別人的建議時,大家都只會想到風險。可是好好起而行,讓更多的人認同和支持,社會就會滾動起來,而更加強壯。

Roosenburch的Dr. Becker認為:「所有對適合的安居方式有興趣的人,可以一起討論、發聲、回饋,然後共同找出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好方法。」他也說:「充滿快樂的環境,就會有相對的營收。」這也是為什麼他過去總是能夠充滿熱忱,將馬戲團、動物園、歡樂派對像變魔術般,陸續帶入機構,讓住民永遠充滿驚喜和感動。他期待新設立的Roosenburch,繼續發揮這樣的能量。

左圖:走道上充滿童趣的木馬;右圖:懷舊博物館的衣帽間。(照片由巫瑩慧提供)

1_mxuuzlnAUSk2ZUSOLjhWhw.jpeg
2017 銀享全球荷蘭銀髮創新參訪團(照片由王若馨提供)

想看更多2017荷蘭銀髮創新參訪團的精彩照片,請按這兒

作者簡介:
 巫瑩慧,「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
 林秀玲,「天主教主顧修女會」日間照顧中心督導。
 林嘉慧,「林嘉慧建築師事務所」建築師。
分類
達人專欄 銀享全球

【國際視角】長照人才培育:如何創造一個讓介護員也能彼此分享的環境?

作者|銀享全球 客座專欄 林庭宇

「就算是像我一樣,不習於站在眾人面前帶頭的人,也能創造一個讓更多介護員彼此分享的環境。」透過成立 kaigo cafe ,高瀨比左子女士希望讓介護員能夠彼此分享、溝通,使介護員更有自信的站出來改變日本介護員的既定印象,並改善整體介護環境。

日本介護員遇到的困境是?

出生於東京的高瀨女士,於共立女子大學畢業後,如同一般的日本大學生先進入企業開始工作,隨後因「想從事更可以幫助他人的工作」,而進入介護產業。然而,卻在介護產業服務多年,並已取得種種相關的介護員證照後開始迷惘。「聽到受介護者的謝謝,就擁有更多自信與能量往前走的我去哪裡了?」、「我的未來在哪裡?」、「這真的是我想做的事嗎?」等等來自內心的焦慮,促使高瀨女士回頭思考如何改善這種情況。

而事實上這問題也困擾著無數的日本介護員,根據 2017 年日本介護勞動安定中心的調查報告指出,2016 年全日本介護產業的離職率達到 16.5%,高於全日本平均離職率的 15% (日本經濟新聞)。因介護員的工作時間長,又需處理衛生相關的問題,因此普遍大眾對於日本的介護員抱持著骯髒 (kitanai)、危險 (kiken)、辛苦 (kitsui) 這種日本俗稱 3k 的印象。在背負這種標籤的壓力下,日本介護員的人才也因而不斷流失。而高瀨女士,就在背負著這種社會觀感與自我質詢的情境中,看到了必須改變的關鍵。

如何改變?透過學習尋找新的切入點!

懷抱著希望改善介護員工作環境的想法,高瀨女士開始主動接觸職場以外的講座與課程。像是簡報課程、對話課程和種種學習講座。「這種學習很有趣!」的想法讓高瀨女士進一步思考如何幫助介護員們也能夠享受職場外學習的樂趣。

此外,促使更多介護員與職場以外的人分享介護員的專業、與大眾探討目前照顧環境現況對話並產生出更多新觀點與火花,也是不可或缺的!

把自己的理念透過宣言散播出來!

為了尋找有意一起舉辦聚會的人,高瀨女士透過 Facebook 宣告要創造一個「能讓介護員和照顧產業人員都能彼此對話」的場所,使介護員能與外面的世界連結,促進學習新知並創造出讓介護產業的人員能夠面對面交流對話的場所。

或許很多人都思考過這樣的問題,所以在高瀨女士的登高一呼下,介護相關的人士、地方政府官員都主動詢問是否需要什麼幫助。而後更因口耳相傳與社群媒體的經營,許多介護現場的人員、照護機構的主管與相關產業的人們都開始參與這個聚會。

1_4V6X8jE75gxlQMZSVuyuqQ.png
圖片來源:高瀨比左子女士提供

至今,每月一次的聚會,只要在社群媒體上稍作通知,就都可以聚集到一百位跨領域人士的參與。回顧當初立下決心的那個點,高瀨女士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那個宣言 — 說出來,就會有人幫助你。」

奠基於對話,交流工作經驗的 cafe

2017年7月,kaigo cafe已經成立滿五年。五年來kaigo cafe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對話」。不同於漫無目的聊天,對話的重點在於針對主題並循著規則傾聽他人的對話,想到什麼就立刻寫下、或是畫出來,最終達到瞭解彼此想法的目的。接著每個人再透過討論,各自添加彼此的觀點與看法,迸發出新的創意與火花。

1_kzLZTfOcp2plZb6_Qvh0Xw.png
圖片來源:高瀨比左子女士提供

每一場東京的聚會,參與人員來自各方,所以主題須要設定成「能讓所有人都感同身受」的主題。也多虧高瀨女士已經具備多年介護現場的經驗,有能力列出照顧現場會遇到的問題與難關。此外,制度的調整、失智症的照護,又或是社區整合照護計畫等等的主題,也都被熱烈地討論過。

規劃流程順暢的討論,要注意的是?

但進行的流程,如果就只是一張桌子發一個主題下去,那麼參加者大概也不知道該怎麼進行,只能草草帶出個結論吧?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高瀨女士會先安排相關領域的講者介紹當日的主題,再讓與會者與同桌者進行對話,使平時於各種領域、擔任各項職務的人分享自己的觀點。同時,設有引導員穿插其中,幫助參加者們進行破冰,促使討論更為熱烈。成員彼此討論時,提問將歸類成五種類型,分別是「簡單而明確的問題」、「促進發想討論的問題」、「能夠創造新可能性的問題」、「促進反省與思考的問題」、「追求於本質的問題」,透過這些分類,與會者也更加能夠理解他人所想表達的疑問,並給出完整的回應。

聚會過程中,為了讓參加聚會達到最大的效果,也設立許多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會化為具體規則呈現在具體的事物上(如便條紙)以方便大家能隨時有意識的跟尋規則討論,舉例來說,內容會有「一小時內至少兩次的發言」、「不批評他人」等等。而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使每個人透過對話,進而找出解答並從中學習。

前段提過擔任破冰的引導員,在這樣的聚會中其實擔任關鍵要角。在理解每個人的經驗與智慧都有其價值的狀況下,引導員依其受過的訓練,在討論過程中協助大家從初次見面的尷尬,到溝通非常深入的細節。因此,引導員們必須時時思考如何塑造「想要去說」、「想去分享」的環境,讓所有參與者都打開心房地去分享。

該如何培育更多輔導員?

為了使更多人成為引導員以幫助人員之間的交流,kaigo cafe 特別設立一個專案來協助更多人取得引導員的資格。也希望透過這門訓練,讓每個通過引導員認證的人,都可以把 kaigo cafe 的精神帶到各個機構,讓各地的介護員都可以藉由互談的方式,更有自信地表達自己,也迸發出更多對照護體系的創新想法。

關於參加引導員課程的人,高瀨女士分析主要是以 30 ~ 40 歲的照顧專員為主,但或許是想要在自己的照顧機構也能夠設立這樣的聚會,所以也有非常多管理階層的人員會來參與。透過這樣的訓練課程,與會者可以學習關於聚會的成立、經營方式、日本目前照護產業的狀況等等的知識,並且能夠幫助所有引導員開始思考自己想要成立哪種類型的聚會。

創造每天都能愉快做自己的照護環境

在社會對介護員抱持負面的觀感下,高瀨女士希望可以透過聚會培養出更多的人才,使得 kaigo cafe 的正向與積極,透過面對面的方式大力地散播出去,最後創造出讓介護員不會忘記初衷的場所。此外,也希望透過不斷的溝通,讓照護產業可以擁有更多創意產生,幫助受照顧者過得舒適。最後,更希望創造出讓更多人能夠認識照護產業的環境,並期待未來長照管理專員能夠抬頭挺胸的遞出自己的名片,深深地以自己的職業為榮。

本文經銀享全球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分類
達人專欄 銀享全球

關於老年,你該知道的十個態度

— 2017矽谷參訪團心得,來自Dr. June Fisher的啟發

作者:銀享全球 楊寧茵

若你在台灣社會中看到 June Fisher女士,你可能會不由自主地同情起她。滿頭白髮,還要拿著助行器賣力地往前行,你可能會覺得她應該要坐在輪椅上被外勞推著走,即便拿著助行器,她的行動依然遲緩,甚至會讓你覺得不耐煩,心想她走得這麼慢,把你的去路都擋住了,等會約會要遲到了;也或是你有顆善心,想幫她做點事情,開個門、拿個東西、扶她過馬路… 甚至還會為這份小小善心感到驕傲,覺得今天日行一善了…

但你不會想到,對 June 來說,她最想要的,不是幫她拿東西、幫她開門、或扶她過馬路;而是坐下來,和她有段關於輔具設計、關於醫療發展、關於科技如何運用在高齡領域和關於人生的種種有意義的對話(intellectual conversation)。

IDEO設計顧問 June Fisher提醒社會對高齡者仍存有許多刻板印象

2017年3月底持續一週的矽谷銀髮創新之旅,我們參訪了各式各樣的高齡服務單位如安樂居、阿滋海默活動中心;或是醫療專業機構如史丹福醫院;或是新創組織和公司如Aging 2.0、史丹福長壽中心和設計競賽;和許許多多的人會面,來自不同背景的團員從共學、共遊和共創中激盪出火花,伴隨每個人不同背景有不同的體悟和領略。其中June Fisher無疑是令人印象相當深刻的一位,不僅僅是她本身是位長者,更重要的是她的敢言,用溫柔卻堅定的態度與話語,努力改變著社會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談論高齡歧視應該如何受到正視。

June Fisher退休前是一個醫生,多年來一直擔任全球銀髮創新創業重要組織與平台Aging2.0 的業師和顧問,最近並成了他們的Chief Elder Officer (首席高齡長,也簡稱CEO),她不是只有掛名顧問而已,在Aging2.0即將舉行的年會Optimize中,她扮演關鍵角色,和團隊共同討論各項議題和論壇整體的設計、邀請對象等。

自己當白老鼠,與青年學子共同開發產品City Cart,解決長者需求

她也在美國舊金山灣區多所知名大學,如柏克萊加大、史丹福、舊金山設計學院等校開課,講授高齡設計的相關課程,陪年輕設計師更精準地理解年長者的需求。她甚至拿自己當白老鼠,以個人最切身的需求來當同學設計的課題,她指導的團隊還因此拿到2016年史丹福銀髮設計競賽行動組第一名(產品名稱:City Cart) 。

Dr. June Fisher,以及她在史丹福設計競賽上試用參賽作品(左上)。 (以上照片由何采錚提供)

她並和世界知名的設計公司IDEO 合作,擔任高齡設計顧問,期待用自己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經驗來協助年輕設計師做出更有用、更適合、更無齡且更通用的設計。

1_KqXB5EBQBGrX8Wl4apWr6Q.jpeg
June Fisher (左二)和參訪團分享的畫面。(照片由銀享全球提供)

銀享全球舉辦的2017年矽谷銀髮創新參訪團,連續兩年參訪舉世知名的創新設計公司IDEO,IDEO也連續兩年為我們邀來他們引以為傲的高齡設計師與團員進行深度對話。第一年的嘉賓是在美國媒體界造成炫風的92歲設計師Barbara Beskind,今年則是矽谷銀髮圈名人Dr. June Fisher 。

June Fisher:我84歲的身體裡住著18歲的靈魂

「雖然即將度過84歲生日,但我總覺得自己還只有18歲,對什麼都很好奇、很有興趣;我自己住,很多事都自己來,也許我的問題是我應該學習如何多多請求別人的協助,」June笑著說她的開場白。

身為醫師,June非常了解人的肉體因為年齡改變會開始產生許多限制,但她說她的精神、意志、想像力,卻是隨著年紀的增長而越發成熟,絲毫沒有倒退的感覺。

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David Galsenson所主導的一個大型研究計劃,有系統地整理綜觀20世紀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和藝術家的創作力和年齡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20世紀人類歷史上許多知名藝術作品其實都出現在這些藝術家的晚年,60幾、70幾或甚至80幾歲。

其實就算沒有這個學術研究的佐證,我們隨便都可以列舉出數個例證:米開朗基羅從70歲到88歲過世前,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的總建築師,夜以繼日地創作;德國文學家歌德83歲辭世前寫出「浮士德II」;英國名相邱吉爾是傑出政治家,也是知名文學家,在79歲之齡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現代抽象畫代表大師畢卡索活到92歲, 晚年依然創作不輟;日本前衛女王草間彌生,現年88歲,也是作畫寫書,樣樣都來…

「A’s for Aging.」10個以A開頭的字母提醒我們面對老年的重要態度

June Fisher為了這次會面,特別以Aging 這個字的開頭字母A 為題,選了10個字來談談「變老對我的意義及重要性」。(A’s for Aging. Aging for me is…)

1_rYFC2ZcTS2tGAbQ0r1Lc3Q.jpeg

1) Autonomy (自主權):

無論何時,總是獨立自主並不斷為破除高齡刻板印象而努力的June ,第一個選的字是「自主權」 ,真不令人意外,這的確是我們一般在與長者應對時,最不常注意到的一個態度;而且很多對其自主權的忽視、剝奪,甚至於侵佔,經常是以愛為名而行之。失智症人權專家Kate Swaffer說,她永遠忘不了:在她49歲確診失智症時,她依然還聽得懂、看得見、記得住,但她的醫生直接跳過她,對著她的先生描述她的病情和狀況的情景,「就當我不存在,是空氣。」而在台灣的醫院裡,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因為「只要他還有一口氣就要讓他活著」的「愛的表現」,從來沒有問過,這真的是當事人想要的嗎?他們的自主權在哪裡?

2) Authenticity (原創性):

每個人的生命軌跡和故事都具有獨一無二的原創性,這種個體的獨特與珍貴性,很多人自己都不了解,而選擇隨波逐流,其實社會和長者本身都更該有意識去珍視並凸顯這樣的原創性。 新創公司The History Project就讓一般人可以用最簡單、最自然的方式把各式各樣的個人生命故事保留下來,紐約時報2015年選擇投資該公司,正是因為他們認為:每個人一生中的片段的知識集結在一起,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代歷史。

3) Activism (活動力):

所謂的維持活動力,不僅僅是因為「活著就要動」,活動應該要有對當事人本身是重要而有意義的;所以我們要勸每個人,尤其是長者多多參與活動,除了用負面的激將法嚇他們說:活動是為了延壽,其實更重要的是創造參與活動的重要性和理由,只有當他們自己覺得對自己重要時,才會有動力出來參加並持續參與。

4) Aesthetics (美感):

這點真的常常被忽略,看看多少設計給長者用的東西,都是功能性強過美感,好像這兩者天生無法兼具似的。當天接待我們,並曾來台演講的IDEO副合夥人葛芮琴就很受不了這一點,她曾說:「我是年長,可不代表我想要一個醜得要命的產品。」

5) Acknowledgement (理解現實):

這從June的口中說出來,可說是西方式的「認老」,也就是深切理解現實中自己的所在,「就像我知道,無論我有多覺得自己還是18歲,我畢竟已經不是18歲。」

6) Acceptance (接受自己):

這一點可以和前一點連起來看,先是理解,然後接受,才有機會和年老的自己達到一個圓融和解的地步,喜歡並肯定現在的自己。

社會企業銀享全球2017年矽谷銀髮創新參訪團在IDEO的合影。(照片銀享全球提供)

7) Assistance (尋求協助):

這是June最不願意但必須學習的部分,就是學會接受協助,或是要求協助,「所以設計怎麼樣的機制讓這樣的協助和支持機制依然可以讓長者保有尊嚴,非常重要。」

8) Affordability (可負擔性):

對June來說,這不僅僅是指價錢上的可負擔性,更重要的是這個可負擔的概念應該是一種全民的、對所有人開放,是一種社會的公共責任而不是出於對長者的尊敬或是對少數者的同情。

9) Aloneness :或可翻成「自在的孤獨」,雖然中文把它翻成孤獨,但aloneness和loneliness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孤獨感:

aloneness是一種對自己、對現世、對現實、對當下、對自我的肯定,相信自己不靠別人成就,自己就是全部,足夠且完整,是一種圓滿圓融;loneliness則是一種缺憾、消極、憂鬱、需求未滿、不完美的狀態;June提出這點看法非常獨到。的確,我們社會近年來越來越強調孤獨對長者健康的危害,要怎麼樣去關照這塊,但卻沒有嚴格去定義這一塊,其實孤獨必不可怕,孤獨的對立面也不是把時間填滿就好,更重要的是如何建構「有意義的關係」,讓長者也可享受aloneness。

10) Adaptation (適應):

Adaptation 這個字來自於生物學物競天擇中的適應法則,一個順應環境而優化自己以求生存的本能。June說,老了,其實要更有彈性,更能去適應周遭的變化,對改變,要學著坦然接受,然後支持,最後駕馭,那麼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是可怕的了。

1_N5L0UoG2lVLAcuSflwIxYQ.jpeg
June Fisher和亞洲區設計競賽優勝團隊之一 音樂啞鈴團隊合影。(照片由何采錚提供)
作者簡介: Deborah Yang(楊寧茵)是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任職台灣、美國的報紙、廣播、電視、雜誌等不同媒體,曾獲美國新加州傳媒(New California Media)年度最佳專題報導、最佳即時新聞報導和年度最佳多重優秀報導等榮譽;在矽谷高科技公司擔任全球公關和市場行銷主管多年。2013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進行舊金山到洛杉磯的騎蹟之旅,受到僑界和美國主流媒體的矚目,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和企業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業者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協助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區銀髮創新的基地。

本文由銀享全球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分類
達人專欄 銀享全球

科技發展與失智症照顧 優勢和瓶頸

文 | 銀享客座專欄作家 巫瑩慧

銀享全球自成立以來,透過各種國際連結和創新知識的導入,捲動銀髮創新動能,翻轉高齡社會的未來。而人口1700萬,土地面積僅比台灣大一些的荷蘭,比台灣先邁入高齡社會,累積出回應這趨勢、值得我們借鏡的經驗。

2017年9月推出「銀享全球荷蘭銀髮創新參訪團」,本文為團員巫瑩慧的心得分享,從高齡照護、科技應用到創新城市,帶您看見長壽時代的全新可能,錯過此行的朋友快來讀讀荷蘭的銀髮創新篇章吧!

目前科技運用在失智症照顧有兩大方向:一為「照顧管理和訓練」、二為「患者的生活協助和互動」。2017年9月隨著「銀享全球」去荷蘭參訪,看到了幾個成功的應用,以下就針對這兩方面分享。


照顧管理和訓練

1. 失智農場團體家屋 Reigershoeve:

48名工作人員,以IPAD紀錄27位住民每天的生活狀況、因應方式和行政事務的處理等。讓整體的資訊掌握、分享和管理,更加便捷有效。同時,有一位志工管理者,借助科技管理系統,依70名志工的興趣、專長和可以配合的時間,做最合適輔助人力的安排。

2. 博祖克鄰里照護 Buurtzorg:

這是一家以護理師團隊到社區做居家護理的案例,失智症患者也是被服務的一大族群。每位護理人員都有ㄧ台IPAD,上面架設一套管理系統,由後台的自家科技公司負責軟體的修改、整合和分析。除了有42種選項,讓第一線的護理人員,依照顧個案的現況,輕鬆方便的勾選外,它更具有排班、需求評估、制定照護計畫、和線上學習等多樣功能。

每一位護理人員,不但減少大量繁雜的行政作業,而且沒有管理階層的設計,大部分的問題就在自己的團隊中提出討論和解決。每個團隊成員都可以掌握小組所服務個案的資料,讓彼此在需要時能迅速補位服務。這套系統也可以了解其他團隊的狀況分析,隨時吸取他人的表現和長處。

所以成立10年以來,就已經擴充為有1萬名護理人員,4000名社工,900多團隊,服務8萬名個案,一年有4億歐元營收的居家服務領導者。這幾年Buurtzorg也陸續吸引臺灣、日本、中國大陸的服務提供者,嘗試吸取他們成功的管理和訓練模式。

 

左圖:個案狀況的選項;右圖:各團隊的狀況分析 (照片由Buurtzorg提供)

3. 照顧服務組織Cordaan :

是一家以阿姆斯特丹為基地的長照機構,有6000名員工在120個服務點,從事居家服務照顧2萬名從年少到老年的身心障礙,失智或失能者。目前有三大領域: 服務組織與科技共創、物聯網在高齡照護的應用,以及失智遠距照護。

荷蘭有超過8萬名獨居的失智症患者,以遠距照護為例,Cordaan從2014年針對獨居的失智症者,提供自動化不必人工操作的感測工具。透過以安全考量為前提的視訊系統,例如起床時間是否與以往有比較明顯的差別,然後由個案管理師去評估分析狀況,再將整理後的資訊提供給家屬參考,藉由安全和需求問題等資訊的收集和分析,調整照顧策略,提供更好的服務。

節省行政負擔、促進團隊服務效能和分享、加速管理上的決策流程,以及有效掌握失智獨居者的照護等,都是科技充分運的照顧優勢。接下來,我們來談另外一個議題。


患者的生活協助和互動

老人精神醫學會的楊詠仁醫師在台灣失智症協會的一個研討會中提到:「輔助性科技的主要功能在1.促進失智症患者的獨立自主、2.有助於降低環境周圍的潛在風險、3.降低照顧者壓力,改善失智者與其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他也指出,世界衛生組織在輔助科技領域名列的50項相關產品中,有8類和協助失智症患者認知或人際互動有關。1.以聲音、光線和震動方式所製作的警示系統、2.防跌偵測器、3.防走失的衛星定位系統、4.個人數位協助、5.藥物管理系統、6.簡化方便的手機、7.觸控式的錶或談話裝置、8.視訊溝通設備。

我們就來看看荷蘭目前發展的一些狀況:

前面提到的居家護理組織Cordaan:

就跟不同的科技公司合作生產 CAlarm 、Care Sensus、G-Watch等警示、提醒或偵測系統,以及智慧給藥器Medido。還有網路App EGym鼓勵客戶,每周至少2次每次30分鐘,訓練肌耐力。

失智農場團體家屋 Reigershoeve:

在每個住民的床邊都有裝設離床偵測器,兼顧防跌和夜晚安全管控等功能。所以他們夜間只需一位值班和一個機動支援的工作人員,服務27間房舍的住民。另外有2名行動能力不錯的住民,配戴定位裝置,白天在農場外的村莊中自由活動。

機器人Alice:

Alice是有聲機器人娃娃,具有陪伴、簡單對話和提醒活動的功能。團隊從小型的研究發現,如果由Alice定時喊口令提醒做復健,長者的運動長度比子女的鼓勵多2倍。而且長者會對機器人真實表達情緒,比如長者會對子女說她/他快樂指數是7,但是對機器人會說快樂指數是5,因為他們知道機器人不會批判或指責。

盆栽型機器人Tessa:

它是Tinybots公司做過使用者需求評估後,排除了使用者討厭被照顧者監控的情境,所創造出來既可愛又親近的外表形象。藉由手機畫面的簡單選項,輸入相關參考資料及選擇所要進行的功能。

1*OJkM9M4LASgVk3E8gSc-pw.png
Tessa 由手機上的選項去執行功能 (照片由Tinybots提供)

Tinybots 的應用情境(影片來源:Tinybots youtube頻道)

雖然各國都了解,機器人未來在照顧上可以部份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而且全世界都紛紛投入機器人照護的商機,台灣也不例外。不過,機器人的研究耗時,資訊整合複雜,花費也高。目前可見的商品間,價格和功能差距很大,從6000~100,000歐元不等。所以Tinybots的團隊,以簡化機器人的外形結構、發展重要功能,同時減少成本的模式去發展,目前收費是每天1歐元的租金。

1*eDHSCpli7UT4DkTiCCzblQ.png
各國機器人的價格(照片由Tinybots提供)

就像Cordaan的專業人員所說的:「居家服務與科技的結合,不是一個吸引企業投資的領域。尤其是失智症,平均需要1–7年密集式的照顧。因為需要花費長時間追蹤和彙整,所以不容易評估應用的成效,往往讓照顧機構和產品廠商投資卻步。」

而且根據楊醫師的整理分析,輔助性科技產品在開發和使用上的瓶頸包括:

  1. 無法取代人性化的照顧、接觸和互動
  2. 需要「人」來設定、操作與維護
  3. 每個失智患者掌握科技的能力相差很大,尤其當病程退化,可能很快就無法再繼續使用
  4. 會牽涉隱私、偏好和決定等倫理議題
  5. 可能會因為使用訓練不足或使用不當,造成挫折和毀損而不再使用

不論是簡易型或複雜功能的科技產品,都要依照需求去進行設計。尤其針對失智症患者,所蒐集的生活行為資料,必須掌握核心項目,再依照個人或照顧機構的狀況做調整。

由以上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輔助科技,已經成功地運用在個案或組織的管理,以及一些生活上的協助。不過在增進患者有效的互動上,仍然存在著許多的限制。未來透過更上層樓的科技和跨界合作,如果能對所蒐集的數據有更精準的解讀和回應,相信對失智症的照顧和服務,會有更多突破性的發展。

作者簡介:巫瑩慧,畢業於美國A&M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曾任職企業界及公部門,現為失智症社福團體志工、自由撰稿人和「雙澄照顧創新」工作室負責人,致力於分享國內外照顧趨勢和新知,著有「看電影 說失智~在遺忘中更需要愛」一書。

本文經銀享全球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分類
達人專欄 銀享全球

【國際週專欄】「Age UK 應該改名叫Age OK,看看我就知道了! 」

翻轉醫療:每天早上一則專業的長照知識推播,替自己和家人的熟齡生活提早做好準備!  好友人數


【國際週專欄】「Age UK 應該改名叫Age OK,看看我就知道了! 」

看整合服務如何為每位長者開出幸福處方
作者:銀享全球 楊寧茵

從案例來看,英國和台灣所面臨的長者情況其實很類似

案例一:吉娜有狹心症、失智症和其他一些慢性病,過去這一年她在家跌倒過數次,有幾次還被送到急診室,因此她都不太敢出門。但一直待在家裡卻讓她的性情變得十分抑鬱暴躁,也讓長期擔任她主要照顧者的先生壓力很大,先生常常覺得自己快受不了了,希望有喘息的空間和自己的時間。

案例二:彼得原本是個珠寶商,愛妻10年前過世後,他一直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並因此在身心方面出現了一些毛病,看醫生也沒什麼用。他有帕金森氏症,在沒人協助的情況下他根本不敢出門,所以經常一個人關在家裡。他的家人雖然關心他,但他們都住在很遠的地方,所以他固定會見到的人就只有每個星期來打掃的清潔阿姨。彼得以前很喜歡畫畫,也曾是扶輪社活躍的一員,但太太走後,他就不太從事這些活動,因為這些都會讓他想起逝去的太太,徒增傷心罷了。

以上這兩個英國的案例,如果把名字改成張太太或李先生,其實也不突兀,不是嗎?面對這兩個案例,台灣可能的處理情況是什麼呢?

台灣的處理:倚賴現有的醫療資源和社福網絡,但效果有限

針對彼得的狀況,台灣的作法是教他去看身心科,給他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但也要他自己願意去醫院,至於狀況是否會因此改善?不確定。喪偶所帶來的憂傷和寂寞,只能靠彼得身邊原有的網絡嘗試提供協助,除非他變得更嚴重,被送到醫院或者出現危害社會的行為,否則彼得的案例目前應該就只是被放在哪裡而已,沒有什麼資源會用來幫助他。也許在相關人員的眼裡,他根本還不算是個案例,因為還有其他更嚴重的案例需要被處理,資源需要被放在那些人身上 …

吉娜的例子在台灣就更常見了,隨便問問身邊的人都可以聽到類似的狀況。社會新聞裡不堪長期承擔照顧壓力而導致殺妻、殺夫或殺父、殺母的新聞時有所聞。但這種情況通常必須嚴重到爆發極端後果,才會有資源介入,但經常是為時已晚。

最高明的醫術:治病於未病;最好的照顧:讓客戶自立,帶給他們幸福感

聽過春秋時期名醫扁鵲的故事嗎?

有一次,魏文王向扁鵲求教:「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的醫術最好?」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魏王不解地說:「願聞其詳。」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都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看見,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所以我名聞天下。」魏文王大悟。

治病於未病,是最高明的醫術。這樣的觀念促成了預防醫學的發展、公衛觀念的普及和疫苗的發明,也造成了嬰兒死亡率大減和人類平均壽命大增的「奇蹟」。但不知為什麼,同樣的觀念在台灣,面對高齡社會或長照問題時,卻被遺忘或捨棄,而選擇用最難最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也就是等到問題變大了,再處理。就像扁鵲一樣,雖然看起來很厲害,但充其量只是把命救回來而已,還是會留下後患。

這樣的照顧和處理思維,倒底是為誰帶來了幸福?

英國Age UK 整合服務模式,針對個人開立幸福處方

讓我們看看在Age UK 整合服務介入之後,吉娜和彼得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在和吉娜進行深度訪談之後,Age UK的人員發現吉娜的心願其實很簡單:帶著愛犬到沙灘上遛遛而已。但她很害怕自己出門,怕會跌倒,怕沒有人照應,尤其是這麼久沒有出門,她更沒有信心。所以工作人員先替吉娜安排了一位可以到家裡來一起活動的「運動夥伴」, 幫助她在家進行復健與練習,逐步恢復了她的行動力。接下來要恢復她的信心,所以就帶她出門去參與一些社交活動,也讓她的先生藉機喘口氣。如今,吉娜不但能帶愛犬去沙灘散步,甚至還可以和狗狗玩丟球遊戲,這是她之前身體極度虛弱時,想都不敢想的情況,而且她再也沒有去醫院急診室報到。

彼得呢?Age UK的人員也是先和彼得進行了長時間深入的引導式對話(guided conversation),目的在挖掘彼得的真實需求和心之所愛,而不僅僅是了解表面上看到的病情或情況。從言談中發現,彼得希望可以多認識新朋友,也還想覺得「自己有用」,談到他之前的珠寶貿易工作時,他說得眉飛色舞,看起來十分開心。所以工作人員就想,如果可以安排一些機會讓彼得分享他有興趣的事情,應該不錯。他們指派了一位志工來和彼得合作,先讓他到附近的日間照顧中心和晨間咖啡小組進行小型分享會,發現觀眾很喜歡彼得的故事,而彼得也從這樣的活動中重新尋回自信與對生命的熱愛

如今彼得重拾畫筆,參與藝術小組,並因此有了新的社交圈,朋友不時來造訪他,和他共進午餐,或約他出來走走。他還定期參與晨間咖啡小組,並當起「前輩」,會特別關照新來的人,幫助他們融入群體中,還有越來越多的團體邀請他去談談珠寶交易的知識和趣聞!

對此,彼得說:「Age UK 應該改名叫Age OK,只要看看我就知道了!」(You should name Age UK, Age OK, as I now feel all OK!)

對吉娜和彼得來說,他們能從低谷中走出,靠的不是藥、不是醫生,而是Age UK 針對他們的狀況所開的「個人處方」,整合不同服務,運用的成本極低,效果卻很大,最重要的是,結果真的讓他們有幸福的感覺。

更完整、更全面、更有系統,2016銀浪新創力工作坊Age UK專場

Age UK 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服務模式,2015年首次在銀浪新創力國際週中,由專案經理Sian Brooks介紹,當時就讓很多人驚艷。有部分參與者更已嘗試在自己的社區裡建立台灣版的整合服務模式。今年,為了讓更多人對這個服務模式得到更紮實、更深入的了解,甚至開始在自己的社區中實踐或試辦,我們特別邀請Age UK 整合服務計畫負責人克莉絲康門福特 (Chris Commerford)和這個計畫第一個試辦地區康爾沃(Cornwall) 的專案經理珍妮艾金森(Jenny Atkinson)來台擔任講師,透過他們第一手的知識和經驗,以及系統化的學習模組,把這個「希望為所有長者創造幸福晚年的整合計畫」完整呈現在台灣朋友的面前。

克莉絲最愛和一雙可愛的孫兒女及寵物共度時光。(照片由克莉絲提供)

講師一:整合計畫服務負責人克莉絲:最愛和一雙孫兒和寵物貓狗共度時光

克莉絲在擔任整合計畫負責人前,曾在Age UK地方分部擔任執行長,長期投入長者服務。閒暇時,他喜歡和朋友遊山玩水,今年夏天才剛和幾個好朋友到西班牙度假。她也喜歡和她的一隻狗一隻貓,以及一對寶貝孫兒共度時光。原任公務員的先生已經退休,克莉絲卻依然樂在工作,「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看到先生退休後花了好長時間才適應,她說就算將來真的「退休」了,也還是希望可以繼續擔任志工或投入社區服務,「所以我現在會花時間去培養新的興趣和尋找服務機會,希望這一天來臨時自己可以轉化地很好。」

珍妮有兩隻寵物駱馬Desmond 和Lucy,右圖為她和家人在花園中用餐。(照片由珍妮提供)

講師二:醫療與藝術雙學位的專案經理珍妮,和心愛的寵物駱馬和家人,住在美麗的康爾沃鄉間

具有醫療和藝術雙學位的珍妮在參與Age UK整合服務計畫前,就在地方上帶領創新型的整合照顧服務專案,並獲得不錯成果,得到媒體廣泛報導,也因此促成了和Age UK在整合服務計畫先行合作的機會。這個計畫2013年首次在Cornwall推展,因為成效良好,2015年擴大到英國其他八個區試行。珍妮強調計畫並不是用從上而下(Top down)的作法,而是讓每個地區根據自己地區長者的需求與特性,先找出高風險族群和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然後由Age UK扮演知識分享和經驗串連的角色,以整合服務來找出改善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醫療支出的節省固然是一個指標,但如何為長者重拾幸福感也很重要。」

 珍妮在康爾沃相間的家,景色十分宜人。(照片由珍妮提供)

最高明的醫術是治病於未病;最好的照顧,是讓被照顧者自己照顧自己,重新找到幸福感,不靠藥物,也不靠醫生。這就是整合照顧服務的精髓。

作者簡介: Deborah Yang(楊寧茵)是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任職台灣、美國的報紙、廣播、電視、雜誌等不同媒體,曾獲美國新加州傳媒(New California Media)年度最佳專題報導、最佳即時新聞報導和年度最佳多重優秀報導等榮譽;在矽谷高科技公司擔任全球公關和市場行銷主管多年。2013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進行舊金山到洛杉磯的騎蹟之旅,受到僑界和美國主流媒體的矚目,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和企業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協助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區銀髮創新的基地。


翻轉醫療:每天早上一則專業的長照知識推播,替自己和家人的熟齡生活提早做好準備!  好友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