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未分類

植物油比動物油健康,真的嗎?

「潘博士,我都把家裡的油改成植物油,這樣吃起來是不是比較健康啊?」早上遇到隔壁的陳太太,她因為老公有膽固醇、糖尿病的問題,而詢問我的看法。

「其實,除了選對油之外,還得看怎麼用油才是關鍵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動物油中的飽和脂肪攝取過多,是引發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所以食用油只要選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這樣就會對心血管健康較為有利。

但是倫敦克羅伊登大學(Croydon University)附設醫院心臟病專科醫師艾希姆.馬洛特拉(Aseem Malhotra)的報導卻主張,植物油固然健康,但如果使用不當高溫烹調(超過180°C),就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反而更加不利健康,請大家要特別注意!

植物油用來油炸,容易致癌

根據2015年11月份英國德蒙福特大學(De Montfort University)生物化學分析暨化學病理學馬丁.葛魯特維德教授的研究指出,如果用玉米油或葵花油炸魚和炸薯條,就會使得致癌化學物質-醛類(aldehydes)的產生量嚴重超標,玉米油及葵花油等植物油本身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但是在高溫或者是重複使用下(如回鍋油),就會導致高濃度的醛類產生,進而引發包括癌症、心臟疾病與失智症等疾病。

而在相同油炸的測試條件下,豬油、牛油及椰子油等的醛類毒素產生量,反而會遠遠低於純的葵花油、玉米油、大豆油及花生油,相對下來,安全許多。

葛魯特維德教授表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很高的油品(超過20%),一旦使用高溫煎、炸食物,便會產生大量的有毒醛類,原本以為有益健康的油品,就會變為有害健康的毒素。

油品組成最基本的單位就是脂肪酸,依據脂肪酸結構之不同,又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及不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多半來自動物性油脂如豬油、牛油等,而植物性的椰子油和棕櫚油內也富含飽和脂肪酸,過去許多研究發現,攝取過多飽和脂肪酸容易提升血液中膽固醇濃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患風險,但最新醫學研究顯示,適量攝取則不會,因此絕不是不能使用,而是不能過量而已。

而不飽和脂肪酸又再細分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與多元不飽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

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廣泛存在像是橄欖油、苦茶油、芝麻油、芥花油等油品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化學性質最不穩定,所以最容易受高溫影響而氧化,如玉米油、大豆油、葵花油、紅花籽油、葡萄籽油等。

攝食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顯然如果高溫烹調,則會變成是未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

潘老師將一般常見市售食用油中脂肪酸的成分比例,製表供參考:

images_2018_01_10_15_28_51_18_water.jpg

主要關鍵在於油的耐受溫度

目前市售的食用油中都包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及飽和脂肪酸等三種的混和物,而純的玉米油、葵花油、花生油等植物油中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都超過20%(參閱上表),若經由高溫油炸不當烹調食物時,就會釋出有毒醛類(aldehydes),造成氣喘、過敏、心血管等疾病,甚至致癌,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反而遠遠超越牛油及豬油。

其實,無論是植物油或是動物油,皆有其耐受的溫度,也就是發煙點。所謂發煙點(smoke point)就是油品加熱後開始冒煙的最低溫度,任何油類只要到達發煙點以上的溫度,便會產生自由基,甚至產生像是醛類等致癌物質。如果一定要油炸,建議還是選用發煙點高、高溫時較穩定、不容易因為油質氧化產生有害物質的椰子油或豬油等較為恰當。

吃好油顧健康的黃金五守則

有鑑於讀者們對油品高溫加熱的疑慮,潘老師特別提出「食用油安全烹調黃金五守則」,讀者們不妨參考看看:

守則1:儘可能不吃油炸食物

images_2018_01_10_15_28_51_75_water.jpg
如果偶爾一次要用炸的,應該選擇油品其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例低於20%的油,當然調和油也可以是選項之一,並不一定要用純的油品,另外也要將油的用量降到最低。

守則2:不同的烹調方式,應選擇不同的油品

初榨、冷壓的任何油品,都必須保存在冰箱內,其中富含的抗氧化物質很高,僅適用於涼拌等低溫食用方式,絕對不得煎炸,如此才能獲得冷壓油品的好處,且不會產生毒素。

守則3:沙拉油,可以用來日常炒菜

images_2018_01_10_15_28_51_79_water.jpg
超市所購買的清清如水的沙拉油,可以用來日常炒菜,但如果長時間煎或炸(溫度超過180℃),則要看清油品組成標示,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需低於20%較適合。

守則4:買適合油炸的油品

椰子油和棕櫚油內富含飽和脂肪酸,是除了動物油外,最適合拿來油炸的油品。

守則5:注意油品的保存

一般超市買的塑膠桶沙拉油可以放在通風、無熱源在附近的櫃子裡,不必冷藏,但須避免陽光直射,且油品一旦加熱過後,就要丟掉,絕對不可使用回鍋油,避免吃進有害健康的副產物。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未分類

愛吃糖,就會得糖尿病嗎?

甜食,對許多人而言,可說是最佳的心靈調劑,當心情不好時,吃一顆糖或者吞一顆巧克力,煩悶的感覺似乎真能煙消雲散。不過,甜點的高熱量,也是眾所皆知的,如果長時間食用過多,會不會得糖尿病?又有人說,糖尿病人的尿有甜味,就是因為吃過多糖的關係?

糖與糖尿病真有關係?

亞東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林蓉表示,很多人以為,吃太多的糖就會得糖尿病,其實兩者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不可否認的是,長期食用過多的糖,會促成三酸甘油脂過高,增加熱量的攝取,增加肥胖的機率,甚至產生代謝症候群,提高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若本身有糖尿病,卻不加以控制糖的攝取量,會使病情更加嚴重。

以第二型糖尿病為例,造成疾病的起因,除了家族遺傳,多半與肥胖、少運動、BMI值過高、不均衡飲食等後天習慣有關,而糖的熱量高,太常吃會導致肥胖,大家還是要適可而止。

甜蜜的陷阱

03_06_58_02_water.jpg

林蓉醫師強調,不管是哪一類的食物,吃太多總是對身體不好的,以糖來說,如果本身很愛吃糖,即便本身沒有任何慢性病的家族病史,長時間的攝取,對身體同樣也會造成不小的負擔。

另外,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吃到的糖多為蔗糖,經由轉換一部分分解為葡萄糖,成為血糖的來源;另一部分則轉為果糖,長期累積會導致三酸甘油脂過高、脂肪肝等慢性問題,不容小覷。針對腹部肥胖或三餐飲食不規律又愛吃糖的人,更是要特別小心,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一般人來得更高。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皮膚相關 睡眠相關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養成好習慣,趕走濕性體質

撰文/林玫妮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事實上,當身體發出不舒服的症狀時,正是一種警訊,告訴我們應該要多休息,好復原健康。以夏天常見的「身體潮濕」症狀來說,也是相同的道理,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維持人體的舒暢度。

症狀:舌苔厚、糞便黏

從中醫師的角度,是如何斷定患者有體內潮濕的現象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師趙品諭說明,當患者前來就診時,中醫的診斷方式,會先檢查舌頭,倘若舌苔很厚的話,即是體內濕氣過重最明顯的表現。另外,也會把脈確認患者的脈動是否無異狀,若身體有潮濕現象,脈象會比較軟綿,稱作「濡脈」或「軟脈」。

在自我察覺方面,如廁後,如果糞便沒有在馬桶的水中,反而黏在馬桶的邊緣上,則表示糞便過於潮濕、黏膩,也是體內太濕熱的一種表現。

環境除濕與增強免疫力

趙品諭醫師提醒,日常生活中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避免身體過於勞累,並保持一定的運動量,像女生可以做一些瑜珈、有氧運動等較緩和的運動,男生則能以肌力的鍛鍊為主,維持體力。

在環境方面,想要預防家中潮濕的現象,可以使用除濕機、隔水壁紙等,來降低居住空間的濕度,以預防外界的影響。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居家醫療

做到這3點,預防感冒上身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天氣驟變,早晚溫差大,這時也是人體抵抗力最弱的時候,容易誘發所謂的「上呼吸道感染」,出現咳嗽、流鼻水、喉嚨痛等臨床現象,就是俗稱的「感冒」,如果一個不注意,還會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後果往往比預期中嚴重。應該如何從生活中養成好習慣,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呢?

約2週內可痊癒

恩主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陳家豪解釋,一般俗稱的上呼吸道感染,包括了普通感冒、流感、鼻咽炎、喉嚨發炎、扁桃腺發炎等症狀,其病原體是以病毒為主,臨床上以鼻塞、流鼻水、喉嚨痛、咳嗽、發燒、全身痠痛等症狀最為常見。

病程部分,上呼吸道感染的表徵約會持續7至10天,再來就會慢慢好轉,大部分的人可以在兩週之內痊癒,但若是症狀持續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就要考慮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養成3個好習慣

針對上呼吸道感染的預防,陳家豪醫師特別指出了生活中的3個重點,平常落實做,就能有效預防感冒的發生。

  1. 戴口罩:年長者的抵抗力不如年輕人,流感或感冒盛行之時,若有外出至公共場合,要記得配戴口罩,防止飛沫傳染
  2. 勤洗手:雙手每天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東西,也是容易讓細菌殘留的部位,因此,如廁後、用餐前後洗手,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方法。
  3. 鍛鍊身體不需要做過於激烈的運動,如每天健走30分鐘便是不錯的選擇,搭配優質的蛋白質攝取,避免過度勞累、熬夜、受涼,有助於降低感染機會

那麼,上呼吸道感染時,還可以運動嗎?陳家豪醫師說明,平常若有在從事有氧運動,如果只有鼻塞、喉嚨痛等症狀,可考慮慢慢恢復日常的活動,且多喝水、盡量少說話讓聲帶充分休息;但如果像游泳,會直接接觸到水的運動,有可能會刺激到鼻黏膜,加重鼻塞、鼻竇炎的風險,建議視個人狀況評估運動選項。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皮膚相關 睡眠相關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保暖變燙傷!?熱敷墊抗寒必知5件事

撰文/Jennifer

資料來源/食藥署、食藥好文網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氣溫冷到令人「凍未條」,有一些怕冷的長輩們紛紛祭出熱敷墊電毯暖暖包等保暖的物品來抗寒,但媒體新聞曾報導,有一位婦人在家邊追劇邊用熱敷墊,一坐就是2小時,不慎燙傷被緊急送醫……。究竟,要如何正確使用這些熱敷墊、電毯,才不會受傷的安心過冬呢?快看食藥署怎麼說!

安心暖用熱敷墊 5個小叮嚀

  • 溫度感知遲緩者要當心使用

首先,食藥署提醒,使用熱敷墊等產品時,要注意控制溫度與時間,針對嬰兒孕婦糖尿病患者無意識(熟睡、酒醉)以及癱瘓者,還有等5類族群,由於對溫度的感知較遲緩、或者無法表達,在使用這類產品時都要須多留意,避免燙傷的情況發生。

  • 溫度低於45℃

當使用時,若是熱敷墊直接接觸皮膚,溫度應設定在45℃以下,若是隔著衣服或者毛巾,溫度可稍微調高至50℃。

  • 使用時間不超過20分鐘

進行熱敷要記得控制時間,建議不要超過約15~20分鐘,否則可能會因為熱蓄積於體表,而導致燙傷。此外,蓋上熱敷墊之後,最好不要為了增加效果而刻意在墊子施加壓力,慎防皮膚過度受熱。

  • 使用時避開脆弱肌膚區

注意使用的位置,像是手腳部位皮膚較厚,對溫度的耐受度較高,但若是在皮膚較嫩的部位(如:脖子),對熱的耐受度較低,較易燙傷,最好別在這些位置熱敷。

  • 避免不良使用習慣

不於易燃環境下,或鄰近充滿氧氣及氧氣儲存設備旁使用,同時注意電線是否破損及彎折,以避免電線短路引起火災;千萬不能使用別針或金屬物品固定熱敷墊、電熱毯,以免觸電;拔插頭時,手按住插頭頂端拔下,不能以拉扯電線的方式拔插頭;不要以壓折或扭曲收納熱敷墊,以免造成內部線路損,使用時引發危險。

屬醫用器材,需認清許可字號與安全標示

目前市售醫療用熱敷墊,可分為穿戴型、毛毯型等各種形式,因為產品名稱裡有「醫療」兩個字,很容易讓一些民眾誤以為絕對安全,但反而輕忽它可能潛藏的危害。

食藥署提醒,民眾在選購這類產品時,應該看清包裝上是否有刊載衛生福利部核准之「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及完整的標示內容,包括廠商名稱、地址、品名等,並確認製造日期及保存期限等資訊,使用前,也務必詳讀產品使用說明書,正確使用、收納或清洗,才能擁有溫暖又安全的舒適過冬。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

分類
退休好幸福 達人專欄 長照知識 飲食營養 視力保健

眼睛也要擦防曬 抗光抗老化靠這兩樣搞定

彙整編輯/Jennifer

圖片提供/適可明 貝特利

平常我們會為皮膚塗上防曬用品,來預防紫外線傷害,但同樣曝曬於光線底下的眼睛,你有想過它有需要防曬品嗎?眼睛除了面對室外的紫外線,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3C產品的普及化,導致藍光對眼睛造成了傷害,不只是老年人,靈魂之窗老化、病變年齡已經逐年下修中,長照中心資深護理師劉蕙瑜透露,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有兩樣天然的防曬劑,只要適時的補充就能為我們築起防護牆,擁有睛亮的彩色人生。

長期使用3C產品容易造成眼睛疲勞及乾澀,建議每30分鐘可起身走動,看看遠方,讓眼睛放鬆。 

相信一般人對於「葉黃素」與「Omega3」一定不陌生,劉蕙瑜護理師強調,葉黃素之所被稱為護眼營養素,是因為它具有可以吸收紫外線中藍光的能力。Omega3除了對預防心血管疾病有很大的助益,其實在我們眼睛的視網膜感光細胞的細胞膜中,有超過一半的成份都是由Omega3的DHA所組成,具有抗發炎及修復細胞膜的能力

而「葉黃素」與「Omega3」這兩大營養素就是我們眼睛最天然的防曬劑,聯手搭起最佳抗光、抗老的防護網。

補充葉黃素選擇深綠色蔬菜

葉黃素是胡蘿蔔素的一類,可以保護水晶體和視網膜黃斑。在流行病學資料或臨床研究都發現,攝取富含葉黃素飲食或補充品,可增加眼睛中黃斑色素的密度,保護眼睛對抗視網膜黃斑退化。劉蕙瑜護理師建議可從橙色蔬果(如胡蘿蔔)攝取α-胡蘿蔔素或β-胡蘿蔔素,至於葉黃素則可以從深綠色蔬菜中獲取。

深綠色蔬菜中含有豐富的葉黃素,可從日常飲食中均衡攝取。

Omega藏在好油中

Omega-3的DHA能保護視網膜上壁(BRB)內的視網膜感光細胞,Omega-3 脂肪酸 DHA、EPA 除了可以從深海魚類補充,如鮭魚、鯖魚、沙丁魚、鯡魚等,植物中則有堅果、胡桃、核桃、大豆、亞麻籽油等。劉蕙瑜護理師指出,近年來火紅的印加果,果實中含有豐富的油脂,其中70%以上是不飽和脂肪酸Omega-3,也因此被稱為超級食物之一。

除了深海魚類擁有豐富的Omega3,植物中的堅果、印加果也都含有足量的不飽和脂肪酸。

過多份加速視力老化

除了糖果、甜食這類吃起來有甜味的「精製糖」,米飯、麵條、地瓜這類碳水化合物的「醣」也要注意攝取量,攝取過多的醣份也是造成眼睛疲勞及視力惡化的原凶之一,劉蕙瑜護理師特別提醒民眾,因為醣如果蓄積太多在眼睛裡面的話,有可能造成黃斑部的水腫,除此之外,還會使眼球內膜的彈力減低,眼球易被拉長,引起軸性近視,因此減醣生活,絕對是日常保健視力不可或缺的一環。

現代人攝取過多的醣份,造成身體負擔,同時也是引起視力惡化的原因之一。

選擇保健品照顧靈魂之窗

忙碌的現代人,三餐老是在外,常常無法兼顧到營養的均衡攝取,這時候選擇有口碑的保健產品,不失為聰明又有效率的方式,對於保健產品的選購劉蕙瑜護理師有以下建議:

  1. 看成份含量:別被琳瑯滿目的成份給迷惑了,通常標示的前幾項就是含量最高的成份。
  2. 液態膠囊易吸收:比起錠狀及粉狀產品,葉黃素為脂溶性維生素,加入Omega 3的液態膠囊,可幫助人體吸收。
  3. 選擇複方配方:眼睛的構造複雜不是單一成份就能解決,複方配方能提供全方位照顧。例如花青素、蝦紅素、維生素A、C、E等都能各司其職,達到加乘作用。
  4. 一天4顆為上限:台灣衛福部建議一般成人對於葉黃素攝取量為6~30毫克,小朋友一天1~2顆/天;成人最多4顆為上限。

衛福部建議一般成人對於葉黃素攝取量為6~30毫克,如果飲食中無法均衡獲取,保健產品也是不錯的選擇。

本文由退休好幸福授權轉載,更多實用訊息,請上<<退休好幸福>>

加入<<退休好幸福>>粉絲團,立即創造精彩第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