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家很小的長照用品公司,目前正在轉型成知識型電商。我們自覺還算是一個肯冒險的團隊。今天跟大家分享,我們從2008年創業至今,已經停止的專案。(當然也有成功的,不然我們早就倒了)
失敗的專案一:電話看護
「電話看護」就是一個緊急通報系統,在家裡的電話線上裝上主機,老人家隨身帶著子機。當跌倒或是意外的時候,老人家就可以按下紅色的緊急通報按鈕或是綠色的快速聯絡按鈕,撥打給預設好的號碼。
在一開始我們就知道台灣已經有人在做這個服務了,像這個生命連線基金會。主要是和各縣市政府合作,服務獨居的長輩。系統會每天自動撥號到長輩家,若是沒人接電話,再進行訪視或其他處理。
我們找的這個產品,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可以設定四個直播電話號碼。只要在出廠時,把我們公司的電話預設成直撥號碼之一,那以後只要跟老人相關的產品和服務,只要按個按鈕就可以找到我們了。那我們就變成銀髮管家公司了…
這個專案我們推了半年連一筆都沒有成交,我們猜因為政府有提供免費的服務給獨居老人,而對普通家庭沒有這樣迫切的需求。最後我們終止這個專案最大的原因是:iphone出現了。只要安裝個app,不管是跌落偵測、快速撥號或銀髮管家都不是問題。
失敗的專案二:床上洗澡組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截至去年底推估失能人口約有76萬人,但64%的家屬只能為失能的家人,以擦澡代替洗澡,46%失能者1年以上沒有洗澡。當時我們開發了這套商品,方便直接在床上洗澡。使用時只要用水桶裝好溫度適合的水,就可以用吸水蓮蓬頭組把水從水桶吸上來幫失能者沖洗。或是把溫水裝進儲水袋,然後再吊在高處,也可以供水。
賣不好的原因:1.創世基金會或其他團體有免費的服務 2.因為床墊是軟的,排水的時候水會積在患者的四周,要拿毛巾吸水才能把水排乾淨。3.後來還有行動沐浴車這種服務,直接把浴缸載去你家,幫失能者洗澡。一次成本約1800元,但是只收300元/次。
失敗的專案三:長照機構資訊透明平台
就是打破資訊不對稱,協助民眾搜尋適合的長照機構或是相關資訊。我們的商業模式是賣廣告和供應長照機構醫療器材和消耗品。
我們覺得可以說服長照機構加入我們平台的誘因是,民眾可以在平台上看到機構的配置、照片和影音,增加入住的誘因。(如果是現在,可能還要加入360度影像或是VR虛擬實境才算厲害。)
實際運作之後發現,很多機構不想跟我們合作的原因,就是資訊太透明。法律有限制長照機構的床數和要求最低人力配置,所以不會有老闆想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另外現在長照機構是需求大於供給,所以他們對於將資訊公開以爭取民眾入住的構想,沒太大的興趣。
失敗的專案四:長照專業人士媒合平台
為解決長期照護專業資訊不足,我們將成立一個專業平台,提供醫師、護理師、藥師、復健師、社工師、長照管理師專業咨詢、媒合、教育訓練服務,解決您居家照護、居家護理、居家復建、慢性病處方籤、長期照護用品等問題。
但是後來發現這個平台要克服:需求端和供給端都要花經費拉攏、媒合頻率低、容易私下交易,只有大公司有可能成功,所以就先止血了。
失敗的專案五:看護聯絡簿
有些長輩是輪流住在子女家中,或是由主要照顧者照顧,其他人協助(其實是指指點點),金錢、勞務分配不均是常見的爭執點。如果是聘用外籍看護,還有語言的障礙。
「看護聯絡簿」是一個紀錄老人健康相關活動的App,最大的賣點就是多國語言和共享資訊。比如有些老人要限制水分的攝取量、有時候要回診、復健、甚至量血糖、血壓的數值,都可以記錄下來在家人間共享和互相提醒。
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是:利用購物車販售長照相關產品,並利用紀錄適時提供採購優惠。這個專案雖然有獲得經濟部金驗獎佳作,但是我們外包的程式順暢度不夠,且沒有資金推廣,所以後來也就不了了之。
失敗的專案六:一鍵搞定
有次我跟一名牙科醫師朋友聊天,發現現在預約門診還是用一大本行事曆紀錄。等預約時間快到了,再請助理打電話提醒。我就想說,這個跟「看護聯絡簿」很像,都是基於行事曆、任務、提醒,而且只要牙科診所端使用,民眾端無須安裝,應該有上一個兩邊媒合的有機會才對。(民眾只要收提醒的簡訊或email。)
「健康聯絡簿」和「一鍵搞定」共用一個資料庫,一個是民眾端、一個像企業端。比如說「健康聯絡簿」上註明要回診,再回診前幾天「一鍵搞定」透過簡訊、email或App訊息提醒要回診。當時我們覺得先努力推廣「一鍵搞定」後,「健康聯絡簿」的使用者也自然就會增加了。
後來在企業端推廣也不順,我們猜可能需要更多推廣資源和補貼,或是跟診所現有的電腦系統結合。
會和大家分享我們失敗的專案,在拋棄失敗的怨念,這叫成功不必在我。像「看護聯絡簿」和「一鍵搞定」如果由現有的醫療軟體公司來做,我覺得還是大有機會。
互聯網思維?
以上失敗的案例除了洗澡床之外,其他都是平台的角色。對於網路世代的我們,習慣用網站解決一切問題,而忽略了「人」的特質。在我們創業的這幾年,年輕新創團隊幾乎都和網路科技劃上等號,感覺不是透過網路就沒辦法站在風口。
我們團隊都是醫護背景,寫程式當然不是我們的專業。為了節省開發成本,我開始去補習班學C語言、C++、obj-C、Xcode,在認真學了一年後。我發現只會這些基礎沒用,不會用現成的框架和工具,土法煉鋼根本生不出個蛋來。即使後來程式外包,礙於經費通常都變成雷聲大雨點小。
因為我們秉持著最小可行化產品MVP的精神,將每個專案都控制在可承受的損失之下。但是隨著多次的失敗後,我們慢慢對未來不知所措。
非技術背景的希望
有次無意中發現「邏輯思維」這個節目,我算是台灣早期的使用者,大概是從他們首播後一年開始追蹤。(羅胖最愛提的就是他每天早上6:30的語音訊息,後來我們長照知識 翻轉醫療line@ 就是學他在每天早上6:30推播。) 這個節目帶給我的收穫不只是知識,而是看到非技術出身的希望。
寫這篇文章最大的用意就是,雖然未來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VR…的世界,但是看到邏輯思維的成功。就覺得只要你能在自己的本職學能出類拔萃,不會程式還是可以改變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