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醫療:每天早上一則專業的長照知識推播,替自己和家人的熟齡生活提早做好準備!
【國際週專欄】「Age UK 應該改名叫Age OK,看看我就知道了! 」
看整合服務如何為每位長者開出幸福處方
作者:銀享全球 楊寧茵
從案例來看,英國和台灣所面臨的長者情況其實很類似
案例一:吉娜有狹心症、失智症和其他一些慢性病,過去這一年她在家跌倒過數次,有幾次還被送到急診室,因此她都不太敢出門。但一直待在家裡卻讓她的性情變得十分抑鬱暴躁,也讓長期擔任她主要照顧者的先生壓力很大,先生常常覺得自己快受不了了,希望有喘息的空間和自己的時間。
案例二:彼得原本是個珠寶商,愛妻10年前過世後,他一直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並因此在身心方面出現了一些毛病,看醫生也沒什麼用。他有帕金森氏症,在沒人協助的情況下他根本不敢出門,所以經常一個人關在家裡。他的家人雖然關心他,但他們都住在很遠的地方,所以他固定會見到的人就只有每個星期來打掃的清潔阿姨。彼得以前很喜歡畫畫,也曾是扶輪社活躍的一員,但太太走後,他就不太從事這些活動,因為這些都會讓他想起逝去的太太,徒增傷心罷了。
以上這兩個英國的案例,如果把名字改成張太太或李先生,其實也不突兀,不是嗎?面對這兩個案例,台灣可能的處理情況是什麼呢?
台灣的處理:倚賴現有的醫療資源和社福網絡,但效果有限
針對彼得的狀況,台灣的作法是教他去看身心科,給他治療帕金森氏症的藥物,但也要他自己願意去醫院,至於狀況是否會因此改善?不確定。喪偶所帶來的憂傷和寂寞,只能靠彼得身邊原有的網絡嘗試提供協助,除非他變得更嚴重,被送到醫院或者出現危害社會的行為,否則彼得的案例目前應該就只是被放在哪裡而已,沒有什麼資源會用來幫助他。也許在相關人員的眼裡,他根本還不算是個案例,因為還有其他更嚴重的案例需要被處理,資源需要被放在那些人身上 …
吉娜的例子在台灣就更常見了,隨便問問身邊的人都可以聽到類似的狀況。社會新聞裡不堪長期承擔照顧壓力而導致殺妻、殺夫或殺父、殺母的新聞時有所聞。但這種情況通常必須嚴重到爆發極端後果,才會有資源介入,但經常是為時已晚。
最高明的醫術:治病於未病;最好的照顧:讓客戶自立,帶給他們幸福感
聽過春秋時期名醫扁鵲的故事嗎?
有一次,魏文王向扁鵲求教:「你們家兄弟三人,都精於醫術,誰的醫術最好?」扁鵲回答說:「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個。」魏王不解地說:「願聞其詳。」
扁鵲解釋說:「大哥治病,都是在病情發作之前,那時候病人自己還不覺得有病,但大哥就剷除了病根,使他的醫術難以被看見,所以沒有名氣,只是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時,症狀尚不十分明顯,病人也沒有覺得痛苦,二哥就能藥到病除,使鄉里人都認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靈。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嚴重之時,病人痛苦萬分,病人家屬心急如焚。此時,他們看到我在經脈上穿刺,用針放血,或在患處敷以毒藥以毒攻毒,或動大手術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緩解,所以我名聞天下。」魏文王大悟。
治病於未病,是最高明的醫術。這樣的觀念促成了預防醫學的發展、公衛觀念的普及和疫苗的發明,也造成了嬰兒死亡率大減和人類平均壽命大增的「奇蹟」。但不知為什麼,同樣的觀念在台灣,面對高齡社會或長照問題時,卻被遺忘或捨棄,而選擇用最難最貴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也就是等到問題變大了,再處理。就像扁鵲一樣,雖然看起來很厲害,但充其量只是把命救回來而已,還是會留下後患。
這樣的照顧和處理思維,倒底是為誰帶來了幸福?
英國Age UK 整合服務模式,針對個人開立幸福處方
讓我們看看在Age UK 整合服務介入之後,吉娜和彼得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在和吉娜進行深度訪談之後,Age UK的人員發現吉娜的心願其實很簡單:帶著愛犬到沙灘上遛遛而已。但她很害怕自己出門,怕會跌倒,怕沒有人照應,尤其是這麼久沒有出門,她更沒有信心。所以工作人員先替吉娜安排了一位可以到家裡來一起活動的「運動夥伴」, 幫助她在家進行復健與練習,逐步恢復了她的行動力。接下來要恢復她的信心,所以就帶她出門去參與一些社交活動,也讓她的先生藉機喘口氣。如今,吉娜不但能帶愛犬去沙灘散步,甚至還可以和狗狗玩丟球遊戲,這是她之前身體極度虛弱時,想都不敢想的情況,而且她再也沒有去醫院急診室報到。
彼得呢?Age UK的人員也是先和彼得進行了長時間深入的引導式對話(guided conversation),目的在挖掘彼得的真實需求和心之所愛,而不僅僅是了解表面上看到的病情或情況。從言談中發現,彼得希望可以多認識新朋友,也還想覺得「自己有用」,談到他之前的珠寶貿易工作時,他說得眉飛色舞,看起來十分開心。所以工作人員就想,如果可以安排一些機會讓彼得分享他有興趣的事情,應該不錯。他們指派了一位志工來和彼得合作,先讓他到附近的日間照顧中心和晨間咖啡小組進行小型分享會,發現觀眾很喜歡彼得的故事,而彼得也從這樣的活動中重新尋回自信與對生命的熱愛。
如今彼得重拾畫筆,參與藝術小組,並因此有了新的社交圈,朋友不時來造訪他,和他共進午餐,或約他出來走走。他還定期參與晨間咖啡小組,並當起「前輩」,會特別關照新來的人,幫助他們融入群體中,還有越來越多的團體邀請他去談談珠寶交易的知識和趣聞!
對此,彼得說:「Age UK 應該改名叫Age OK,只要看看我就知道了!」(You should name Age UK, Age OK, as I now feel all OK!)
對吉娜和彼得來說,他們能從低谷中走出,靠的不是藥、不是醫生,而是Age UK 針對他們的狀況所開的「個人處方」,整合不同服務,運用的成本極低,效果卻很大,最重要的是,結果真的讓他們有幸福的感覺。
更完整、更全面、更有系統,2016銀浪新創力工作坊Age UK專場
Age UK 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服務模式,2015年首次在銀浪新創力國際週中,由專案經理Sian Brooks介紹,當時就讓很多人驚艷。有部分參與者更已嘗試在自己的社區裡建立台灣版的整合服務模式。今年,為了讓更多人對這個服務模式得到更紮實、更深入的了解,甚至開始在自己的社區中實踐或試辦,我們特別邀請Age UK 整合服務計畫負責人克莉絲康門福特 (Chris Commerford)和這個計畫第一個試辦地區康爾沃(Cornwall) 的專案經理珍妮艾金森(Jenny Atkinson)來台擔任講師,透過他們第一手的知識和經驗,以及系統化的學習模組,把這個「希望為所有長者創造幸福晚年的整合計畫」完整呈現在台灣朋友的面前。
講師一:整合計畫服務負責人克莉絲:最愛和一雙孫兒和寵物貓狗共度時光
克莉絲在擔任整合計畫負責人前,曾在Age UK地方分部擔任執行長,長期投入長者服務。閒暇時,他喜歡和朋友遊山玩水,今年夏天才剛和幾個好朋友到西班牙度假。她也喜歡和她的一隻狗一隻貓,以及一對寶貝孫兒共度時光。原任公務員的先生已經退休,克莉絲卻依然樂在工作,「因為我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看到先生退休後花了好長時間才適應,她說就算將來真的「退休」了,也還是希望可以繼續擔任志工或投入社區服務,「所以我現在會花時間去培養新的興趣和尋找服務機會,希望這一天來臨時自己可以轉化地很好。」
講師二:醫療與藝術雙學位的專案經理珍妮,和心愛的寵物駱馬和家人,住在美麗的康爾沃鄉間
具有醫療和藝術雙學位的珍妮在參與Age UK整合服務計畫前,就在地方上帶領創新型的整合照顧服務專案,並獲得不錯成果,得到媒體廣泛報導,也因此促成了和Age UK在整合服務計畫先行合作的機會。這個計畫2013年首次在Cornwall推展,因為成效良好,2015年擴大到英國其他八個區試行。珍妮強調計畫並不是用從上而下(Top down)的作法,而是讓每個地區根據自己地區長者的需求與特性,先找出高風險族群和最需要被解決的問題,然後由Age UK扮演知識分享和經驗串連的角色,以整合服務來找出改善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醫療支出的節省固然是一個指標,但如何為長者重拾幸福感也很重要。」
最高明的醫術是治病於未病;最好的照顧,是讓被照顧者自己照顧自己,重新找到幸福感,不靠藥物,也不靠醫生。這就是整合照顧服務的精髓。
作者簡介: Deborah Yang(楊寧茵)是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曾任職台灣、美國的報紙、廣播、電視、雜誌等不同媒體,曾獲美國新加州傳媒(New California Media)年度最佳專題報導、最佳即時新聞報導和年度最佳多重優秀報導等榮譽;在矽谷高科技公司擔任全球公關和市場行銷主管多年。2013協助台灣紀錄片不老騎士在舊金山灣區、洛杉磯、華府和紐約等地上映,並協助帶領片中10名不老騎士進行舊金山到洛杉磯的騎蹟之旅,受到僑界和美國主流媒體的矚目,成功將台灣高齡樂活的形象推向美國主流社會。
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和企業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企業。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協助打造台灣成為亞太區銀髮創新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