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長照知識 失智症 推薦書籍

「失智,就是這麼一回事!」3分鐘讀書心得(上)

台灣目前失智症人數約24.4萬人,等於每100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隨著台灣人口老化,這個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本書教導我們怎麼避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以及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更要學習如何照顧患者和處理行為與精神症狀(BPSD)。

台灣目前失智症人數約24.4萬人,等於每100人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隨著台灣人口老化,這個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本書教導我們怎麼避開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以及如何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更要學習如何照顧患者和處理行為與精神症狀(BPSD)。購買連結


「失智」就是這麼一回事!失智症的評估、功能障礙與治療

  • 作者: 林冠宏,連世昌
  • 出版社:開始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6/08/31
  • 語言:繁體中文

何謂失智症?

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因為患者腦部結構發生改變,影響了記憶力、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推理能力,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幻覺。


正常老化跟失智的區別?

  • 老化:體驗過的經驗一部份遺忘。失智:體驗過的經驗全部遺忘
  • 老化: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失智:對於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完全忘記,即使經過提醒也想不起來。
  • 老化:能夠使用筆記或提醒的方法,彌補忘記的事。失智:慢慢不會用筆記或任何提醒方法。
  • 老化:知道自己有健忘的現象。失智: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健忘的現象。

失智症的危險因子

  1. 年齡: 65~85歲人口,每增加5歲,罹患失智症的機會就增加一倍。
  2. 基因:失智基因只占發病原因的1~2%。
  3. 家族史:部分退化性失智症和遺傳因子比較有關。直系親屬若有人罹患失智症,則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比一般人高3.5倍。
  4. 性別:女性罹患比例較男性高1.5
  5. 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心血管疾病
  6. 其他:腦損傷病史、腦部退化性疾病、飲酒過量、睡眠障礙

如何早期發現?

美國失智症協會列舉了失智症十大徵兆:

  1. 記憶力減退且影響生活
  2. 對時間、地點混淆
  3.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尋找能力
  4. 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困難
  5. 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
  6. 計畫事情或解決能力有困難
  7.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8.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9.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10. 情緒和個性改變

AD8是一種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適用民眾自我評估和專業人士使用。評估個案和之前有沒有不一樣,有改變1分,沒改變0分。若評估結果為2分以上,就有可能認知損毀情狀,此時請即早就醫。不過要判斷是否失智症,還需要專科醫師評估診斷。

螢幕快照 2016-10-18 13.02.54.png
出處:楊淵韓、劉景寬,NEUROLOGY,2005;65:559-564

失智症如何治療?

目前治療失智症大多只能症狀處理,並延緩病情發展。治療方法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

  1. 藥物治療:膽鹼酶抑制劑、NMD受體拮抗劑、抗精神用藥、抗憂鬱劑、抗焦慮劑、安眠鎮定劑
  2. 非藥物治療:認知訓練、懷舊療法、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芳香療法、寵物療法、舞蹈治療、園藝治療

失智症的行為與精神症狀(BPSD)

大約有80%的失智症患者,會出現一種以上「行為或精神症狀」。這些症狀最容易讓家屬感到頭痛和難堪,但如果認真了解患者這些行為背後的意涵,其實BPSD比認知功能障礙容易改善。

一 攻擊行為:

這是因為患者的生理或心理需求被剝奪,或是被害妄想或幻覺而引起。

照顧者應保持冷靜,避免害怕、驚慌、生氣或不耐煩的表現。輕聲對患者安撫,並運用患者有興趣的事物轉移其注意力。

二 拒絕行為:

跟家屬唱反調,比如不吃藥、不洗澡、不吃飯、不換衣服、不散步等等。這是因為失智症患者對他人的話語無法理解,或是不知道如何去做,所以乾脆拒絕。

希望患者做某事時,最好先營造比較緩和的氣氛,例如他喜歡的餐具盛裝食物,或是找他喜歡的衣服讓他挑選,切勿用強硬手段去強迫患者就範。

三 妄想:

是指毫無根據且與現實不符的想法,比如被偷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被遺棄妄想。可能是喪失記憶而嘗試將事情合理化的反應,許多患者因為過於確信妄想的內容,而出現攻擊行為。

此時不宜和患者爭辯,強加辯論可能使患者對於自己的想法更加確信。這時需要瞭解患者的需求同理他們的感受,以患者安全為優先,嘗試用別的事情轉移注意力。

如果患者覺得東西被偷,可以陪他在經常放置的地方找找,適時轉移注意力。為避免重要物品被患者藏起來或丟掉,像鑰匙、存摺、提款卡、印鑑要妥善保管,不宜讓患者輕易取得。


四 認錯:

認錯大腦定向感喪失的反應,如認錯自己、認錯別人、錯認有別人在家中、錯認自己的家、錯認電視或報上的事件。

無論患者出現幻覺、妄想或認錯,第一時間都不要戳破它。可以將患者的反應和發生的時間記錄下來,並請教專業醫師該如何應付。


五 幻覺:

幻覺是指沒有外在刺激,仍感覺到真實的、生動的知覺。如視覺幻覺、聽覺幻覺。幻覺的原因還沒有定論,視幻覺最常發生在晚上或光線不足的時候,也被稱為黃昏症候群。

當患者出現幻覺時,照顧者可以用手或物品去觸碰患者幻覺人事物的地方,讓患者的幻覺消失,同時安撫患者的情緒。若因為光線不足影響視覺,晚上要加強照明。若因為光線反射產生幻覺,可用窗簾把窗戶遮住。

作者: 幸福醫療服務 周本正 藥師/長照管理師

「幸福醫療服務」是一家解決長照問題的社會企業,憑專業知識和數據分析的能力,致力改善長照家庭的生活品質。主要業務為成人奶粉、營養補充品、生活輔具、醫療器材、長照書籍批發零售,也提供衛教諮詢、醫療器材出租、輔具補助申辦協助。

翻轉醫療:致力於長期照護知識推廣,定期舉辦長照專業人士交流研討會和民眾衛教課程,以期長照服務在台灣能永續發展。

發表迴響